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对升高与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不同病程的S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常规、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微量白蛋白(UMA)、N-乙酰-β-氨基葡萄苷酶(NAG)进行测定,并肘SUA升高的部分患儿实行干预治疗。平均随访8.5个月。结果(1)HSP出现SUA升高31例(62.0%);(2)HSP继发HSPN23例(46.0%);(3)继发HSPN23例中SUA升高18例(78.3%),而仅表现为HSP的27例中中SUA升高13例(48.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4)与SUA不升高的5例HSPN相比,18例SUA升高组其病情程度无明显加重(P>0.05);(5)对SUA升高的其中10例HSPN进行干预治疗,与无干预的另8例HSPN相比,病程明显缩短(P<0.05)。结论HSP患儿SUA升高与HSPN发病率及病程相关,但与肾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干预治疗高尿酸血征可缩短HSPN病程。  相似文献   

2.
何颖  安晶红  袁国明 《中外医疗》2009,28(33):61-6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BUA)升高与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不同病程的BUA、尿微量白蛋白(UMA)、N-乙酰-β-氨基葡萄苷酶(NAG)进行测定,并对BUA升高的部分患儿实行干预治疗。平均随访8.5个月。结果(1)HSP出现BUA升高31例(63%);(2)HSP继发HSPN23例(47%);(3)与BUA不升高的5例HSPN相比,18例BUA升高者其病情程度无明显加重(P〉0.05)。结论HSP患儿BUA升高与HSPN发病率及病程相关,但与肾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干预治疗高尿酸血症可缩短HSPN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尿酸(UA)与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相互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不同病程度的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UMA)进行测定,并对UA升高的部分患儿实行干预治疗。平均随访8个月。结果1)HSP出现UA升高31例(62.0%);2)HSP继发HSPN23例(46.0%);3)继发HSPN中UA升高18例(78.3%),而仅表现为HSP的患儿中UA升高13例(4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UA升高与HSPN发病率及病程相关,为HSPN发病机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检测在诊断过敏性紫癜(HSP)及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及放免法测定24例HSP(HSP组)、20例HSPN(HSPN组)患儿及32例正常对照儿童尿NAG、β2-M的含量。结果HSPN组尿NAG含量(4.9±3.4μg/mmol)与尿β2-M含量(284±277ng/ml)均高于HSP组(2.4±1.2μg/mmol,113±146ng/ml)及对照组(1.1±0.9μg/mmol,128±96ng/ml),P均<0.01;而HSP组尿NA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尿β2-M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SP患儿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但其重吸收功能尚能代偿在正常范围内。HSPN患儿两者均出现损害,程度更重。检测尿NAG可早期诊断HSP肾小管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中的作用及其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4例紫癜性肾炎(HSPN)、27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及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儿童血清MMP-9、TIMP-1及TNF-α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HSPN组和HSP组儿童的血清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双缩脉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①HSP组和HSPN组患儿的血清MMP-9、TIMP-1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②HSPN组患儿血清β2-MG、24 h尿蛋白量较HSP组患儿显著增高;HSP组患儿血清β2-MG和血Cr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无显著性差异。③HSPN组患儿血清MMP-9及TNF-α含量与24 h尿蛋白定量、血β2-MG、Cr呈显著正相关;血清TIMP-1含量与24 h尿蛋白定量、血β2-MG、血Cr、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MMP-9水平增高与肾脏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MP-9可能参与了HSP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尿微量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以评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47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HSP组和HSPN组,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各组尿微量蛋白(微量白蛋白mAlb、免疫球蛋白IgG和转铁蛋白TRF)含量,ELISA法检测尿MMP-9水平,并与2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HSP组和HSPN组尿微量蛋白和MMP-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MP-9水平随微量蛋白的增加而升高;MMP-9与mAlb、IgG、TRF均呈显著正相关(r=0.641、0.572、0.835,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尿MMP-9表达与尿微量蛋白水平高低密切相关,二者在HSP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对紫癜性肾炎 (HSPN)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评估。方法 总结HSPN 5 8例 ,非肾炎性过敏性紫癜 46例临床相关资料 ,比较两组临床特征 ,检测其尿常规、肾功能、Addis计数、血补体 (C3 )和尿微球蛋白 ( β2 -MG) ,并随访 1年。结果 HSPN多发生在HSP 2周内 ,反复皮疹、混合性紫癜发病率高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Addis计数、β2 -MG检测敏感性高 ,分别为 95 .5 5 %、90 .48% ,血中C3 持续降低 ,尿 β2 MG增多 ,病程均超过半年 ,5 1 .64%的病例在 1年以上。结论 反复皮疹、混合性紫癜提示肾损害 ,尿Addis计数、β2 -MG可作为HSPN早期诊断指标 ,血C3 降低、尿 β2 MG增高对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蔓莉  江毅  王箴  周雅燕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04-2206
目的探讨血、尿微量蛋白测定对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预测和诊断价值,为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42例HSP患儿分为尿常规阳性组(即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127例和尿常规阴性组115例,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尿清蛋白(尿-Alb)和尿免疫球蛋白G(尿-lgG),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儿童的血β2-M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阳性组、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β2-M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阳性组与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β2-M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阳性组、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阳性组与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Alb水平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阴性组、对照组儿童的尿-lgG水平与尿常规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阴性组与对照组尿-lg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检测能较早反映肾损害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可作为判断HSP肾损害的一个临床指标,为早期诊断和治疗HSP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尿P选择素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尿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尿P选择素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尿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及免疫球蛋白(IgG)。2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SP无肾脏损害组及有肾脏损害组中外周血P选择素和尿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尿P选择素表达水平在肾脏损害组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组(P<0.01),而血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尿P选择素与尿β2-MG,ALB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均P<0.01。结论HSP患儿外周血及尿中P选择素异常表达提示血小板黏附分子与HSP发病发展有关;尿P选择素对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82例,按尿常规检查结果分为过敏性紫癜(HSP)组(53例)和紫癜性肾炎(HSPN)组(29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尿IgG、微量白蛋白(MA)、1-微球蛋白(1-MG)和2-微球蛋白(2-MG)的水平,并与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SP组尿Ig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A、尿1-MG、尿2-MG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SPN组尿IgG、尿MA、尿1-MG、尿2-MG水平均高于H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尿微量蛋白水平是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有效指标,定期检测以便及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韦丽群 《中国病案》2007,8(9):14-16
目的探索病案信息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将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医疗保险、法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病案信息管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向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存在一些未详细说明的问题,如什么是有效身份证明,什么年份的病案可以复印等?这不仅影响医院为患者提供病历复印工作,更影响和谐医患关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医院应利用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进行详尽的告知义务,同时,应将住院检验、影像报告单一式两份,一份贴于病案中,一份直接给病人,这样能极大的方便患者,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病案信息利用的范围及病案信息利用的管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病案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用价值,同时就拓展病案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住院病案缺陷的常见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对2007年上半年出院病案进行质量检查。结果抽查病历924份,病历缺陷924份,共2540项次。结论加强医师的法制观念,加强责任感,强化基本功讪练,实行病案质量四级监控,杜绝缺陷病案归档上架,确保病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朱章志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创新性的提出以"神、形、纳、眠、便"判断疗效,即以患者的精神状态、形体、饮食、睡眠及二便等症状作为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人体的"神、形、纳、眠、便"是在人体正气的推动下才能够正常,"神、形、纳、眠、便"出现异常,实际上是反应了人体正气的虚弱,因而可以用来评价人体的正气是否正常,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此作为指导,取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治疗效果,以及妊娠期长时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胎龄所需热量的饮食,观察组除给予对照组的饮食外再加适量的肠内营养制剂,应用30天。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宫高和双顶径的增加显着大于对照组孕者;观察组胎儿无应激试验(NST)阳性的比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低体重出生儿(小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及和Apgar小于7分的患儿比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中不仅有效,而且对孕妇和胎儿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方法通过了解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的要求(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分析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常见问题对医院统计指标的影响;提出对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对策.结果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结论只有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才能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 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 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