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伤寒论》中的药学服务理念进行提炼。方法:从"伤寒"的概念、中药品种、中药基源、药物炮制、组方规律、用药剂量、剂型、服用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伤寒论》中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系统阐述了《伤寒论》中药学服务理念。结果:《伤寒论》中有许多药学服务的叙述,提高了药物的疗效。结论:应该充分汲取古代经典的思想精髓,将中医学和中药学有机结合,促进祖国医学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方法"熬"进行探讨,阐明"熬"在《伤寒论》中的正确寓意,并且对使用牡蛎的条文及方药进行逐条分析,总结仲景使用牡蛎方法与目的,并与现代中医师应用牡蛎的方法"先煎"及目的进行对比,区分两者的用法与目的,给经方中牡蛎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炮制中药的使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学习的基础,不仅在对理法方药的分析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临床炮制药物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为《伤寒论》收载方剂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伤寒论》收载了酒洗、去皮、生用及麻沸汤渍之4种大黄的炮制方法.药物的炮制方法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酒洗多用...  相似文献   

4.
经方在文中专指《伤寒论》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仲景论广伊伊汤液,著述《伤寒论》。《伤寒论》用药遵循《神农本草经》。古代医家对本草的阴阳特性、四气五味、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性味、用药禁忌、配伍、剂量、熬煮、服药时间等方面记述详备。《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古人用药,除宿病固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考证经方有效量,准确地了解掌握古今本草性能变化,熟悉中药材市场基本情况,辨别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中药饮片与加工炮制及有效剂量、煎药服药方法等,对经方的临床应用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笔者仅对《伤寒论》经方用药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和《金匮要略》中的厚朴大黄汤均有"厚朴一尺"记载,因其计量的不精确性,故临床运用有所争议。我们从药物计量法、药物炮制、字形演化、药物配伍、类方配伍方面探讨"厚朴一尺"的可疑性以及"厚朴一斤"的可能性,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有五十多方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酒、蜜、醋、浆水、胆汁、童便、姜汁等液药物。这些液体药物,大多在后世被作为辅料广泛用于炮制药材,构成了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经方中液体药物的应用原意、方法特点作了初步归纳分析,以期对用液体辅料炮制药材的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经方看中药炮制液体辅料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有五十多方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酒、蜜、醋、浆水、胆汁、童便、姜汁等液体药物。这些液体药物,大多在后世被作为辅料广泛用于炮制药材,构成了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经方中液体药物的应用原意、方法特点作了初步归纳分析,以期对用液体辅料炮制药材的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相似文献   

9.
王默然 《光明中医》2021,36(2):192-194
目的 阐明《伤寒论》中牡蛎炮制和煎法的含义及机理.方法 对于牡蛎炮制方法,以《伤寒论》涉及牡蛎的条文为基础,结合文献和实验研究分析含义及机理;对于煎法,指出《伤寒论》中牡蛎与现代煎法的不同,然后从不同煎法的煎煮时间、CaCO3溶解率、CaCO3煎出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伤寒论》中牡蛎的煎法为熬,熬指的是以火焙干;《...  相似文献   

10.
《中医杂志》2009,50(9)
我们在研读《伤寒论》的过程中,认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1 半夏 《伤寒论》中的半夏都要求洗[1].半夏是块茎,洗的目的是洗去泥土,说明是未炮制的生半夏.《金匮要略》中有的注明半夏要洗,但均未说明要炮制[2].《内经》半夏秫米汤是治半夏,"治"在古汉语中通"冶",即打碎,研细之意.汉唐之间,半夏均生用,如葛洪在《肘后方·卷四》云:"哕不止,半夏,洗,干末之,服一匕则立止"[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方法: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很多内容和方法都属于首创。结论: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其确立的治法,精当的组方,灵活的化裁,药物炮制的讲究,多种剂型的创制,对于指导当今教学和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寒论》及其研究文献中有关"两感证"论述的含义及谬误。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两感"概念的引证、分析及引述,分析《伤寒论讲义》中所谓"两感证"的释义,溯源《伤寒论》伤寒例篇中的相关论述,论证《黄帝内经》中"两感"概念和《伤寒论》伤寒例篇、《伤寒论讲义》中"两感"概念的不同。结果:《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及其相关文献中的"两感""传经"概念确有不同。结论:本结果为理清少阴病表证的证候特征及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范海洲  范丝雨 《河南中医》2022,(8):1139-1142
《伤寒论》中,炮制方法有净制法、切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治法及其他治法,净制法包含“去皮”“去心”“去翅足”“去节”“去皮尖”“去核”;切制法包含“擘”“■咀”“捣”“破”“切”“碎”;水制法包含“水洗”“酒洗”“渍”;火制法包含“炮”“炙”“熬”。炮制法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和部位,便于调剂和制剂,确保药物洁净,利于储藏保管,有利于服用。《伤寒论》虽未形成系统的炮制理论,但针对药物不同的特性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炮制方法并沿用至今,对有毒中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且临床有效的减轻或消除毒性的炮制方法,为其他医者炮制使用有毒中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伤寒论》治悸的遣方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伤寒论》涉及"悸"相关经文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悸"相关字词的出现频数,治悸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频数≥3前11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结果《伤寒论》中与"悸"相关经文有18条,治悸方剂14首,共运用了26种药物。结论:仲景治悸重视温心阳、化水饮,八法中尤重温补法,并开创了和法治悸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中药品种繁多,成份复杂,每种中药所含成分不一定完全符合某些疾病治疗的要求,中医在治疗疾病中除了正常的理法方药外,在处方上对个别药物必须注明炮制的要求,使药物符合病情,调剂人员应按处方要求操作,以达到药物治病的所需要求。工中药炮制的起源炮制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的制药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药物的炮制认识逐步加深。《内经》记载的“半夏休米汤”中用“治半夏五合”,已认识到半夏必须要制,不然有毒副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丹砂能化汞,朴硝炼饵服之消石,炼之如膏。”《伤寒论》有炮、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伤寒论》中药物特殊煎煮方法,以指导现代临床用药,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方法:查阅《伤寒论》全文,参阅《金匮要略》,对其中药物的特殊煎煮方法及其目的进行研究,探索这些药物特殊煎煮方法的作用。结果:研究发现,不同的煎煮方法,或可减轻毒副作用,或可增强疗效,或可拓展功能,或可养护胃气等。结论:《伤寒论》中药物特殊煎煮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方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一书,对于药物炮制,最为考究。于此仅举数则,以冀对是书论药物炮制有所重视和研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1 水制法1.1 以水煮之 《伤寒论》论水煮药物炮制法大多述于方后注中。如麻黄汤方后注曰:“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去节”。《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其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先煎去沫“使其性归于和平也”实属经验之谈。又蜀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读宋版《伤寒论》第154条原文之时,发现历代诸多医家都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有黄芩,但此结论显然与方后的药物位数"上二味"矛盾,如果是错笺造成黄芩的缺失,为何连药物的位数都错?这样的情况在《伤寒论》其他的条文中极为罕见。所以笔者又仔细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通过文献考证以及仲景对黄芩的用药规律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无黄芩,《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为两首不同的经方。  相似文献   

19.
清代医家尤怡《伤寒贯珠集》运用"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的原文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纳,并对书中部分药物的炮制及煎煮方法做了改动或删减,为明清三派中依法论证派的代表性著作。该书认同《伤寒论》为临床全书的说法,对伤寒六经实质做出了阐释,认同伤寒六经提纲说且有所发展,并对"三纲鼎立"说做出了修正与发展。此外,其文中对于三阴病的论述,更是师古而不泥古,依古而又加以权变,做到了古为时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五味入五脏"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能够体现"五味入五脏"组方理论的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张仲景运用"五味入五脏"理论的规律:1)使用厚味药物;2)方剂中厚味药物的剂量较大,或种类较多;3)运用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论:"五味入五脏"理论作为一种临床配伍用药技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正确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