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不仅辨证论治,还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共四种辨治方法,四者分别以证候、病机、病因、症状为作用靶点,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四维一体构成中医学完整的辨治体系,称为四维辨治。囿于单一的辨证论治思维,既难以全面传承经典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发挥与发展中医学四维辨治的整体作用。用四维辨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构建四维论治体系,对确立中医诊疗研究方向,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由多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组成,即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临床中须按照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将多种辨证方法合理运用,才能明显提高辨治疾病的疗效。多种论治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疾病的精华。现探析张仲景辨治不寐六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5.
黄疸病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但对本病理、法、方、药的论述详于《伤寒杂病论》一书。本文就《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对黄疸病的证治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认为治疗黄疸病既要祛除湿邪又要重视理气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孙亚明 《光明中医》2008,23(12):2020-2021
学术界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内容的阐述,过去更多侧重于对病因、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本文则重点从病位、动态诊断及临床拓展应用等方面加以进一步阕述,冀能藉此拓展、加深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理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杂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  相似文献   

9.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但未提出具体的治法方药,对黄疸理、法、方、药的论述详于《伤寒杂病论》一书.笔者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的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对黄疸病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其治则和方剂都沿用至今。现对张仲景论治黄疸病临床体会如下。1解表散寒清热利湿《伤寒论》263条(参考版本,宋刻本):“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11.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中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包括本虚标实、辨证施治,痰瘀并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中病即止,重视丸剂、缓图消积4个方面。《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聚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伤寒杂病论》针对癥瘕积聚治疗中的辨证论治、复法大方、以人为本治疗理念对当今中医肿瘤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详细阐释了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分类、证治及预后。其中,论黄疸病病因病机,以"湿"为重心;论黄疸病分类,以病因病机为依据;论黄疸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引领,八法兼备;论黄疸病误治变证,勿忘本病之标;论黄疸病预后,以病程、病位及伴随症状为着眼点。因此,《金匮要略》论治黄疸病,理、法、方、药体系完备,若再呼应以《伤寒论》脉证中黄疸的相关内容,则可曲尽仲景黄疸病论治之精妙,结合临床予以深度解析,可大大提升黄疸病的中医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芩  骆学新 《新中医》2019,51(3):45-48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并研读相关文献,分析归纳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虚劳的思路与方法,及其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的临床指导意义;认为《伤寒杂病论》论治虚劳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及方证相对的治疗理论均适用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其学术思想对临床治疗癌因性疲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希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方理论家、临床实践家,运用经方强调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对《伤寒论》研究形成独特的辨治思维体系。胡希恕教授对《伤寒杂病论》下利方证注释,及对下利辨治实践的总结,使得临床上运用经方论治下利思路清晰,疗效显著。笔者基于胡希恕教授对下利治验的研究,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方证要点,以期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诊治经验。结果《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以及古方新用,化裁变通等,均适合治疗各种肿瘤。结论张仲景丰富的理法方药对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马冠军 《北京中医药》2017,36(9):818-819
通过对《内经》关于腹泻病辨治方法的研读、梳理与总结,认为《内经》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还蕴含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等诊疗思路,奠定了中医学四维论治之基础。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辨病、审因、辨证、对症"四维一体"的诊治思路与方法,既是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诊疗体系的完整构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辨治咳喘的条文分析归纳为四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所在,并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灵活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