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素问·藏气法时论》是《内经》论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治疗都与四时、阴阳、五行密切相关的名篇。其中“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见《黄帝内经素向》,147页,1963年人卫横排本,下引同)一节经文的误读与讹字,部分已有注本订正,有的则尚未引起人们重视,兹就管见所及试作讨论。1.顾氏校仇的得失。林亿校释上述经文时,征引《甲乙经》、《千金方》、《气交变大论》等文时,尚未出现改“善饥”为“善肌”的情形。他注《气变变大论》“岁上太过……甚则肌肉康,足瘦不收,行善痪,脚下痛”等文时说:“按《藏气…  相似文献   

3.
谭跃  宫洪涛 《陕西中医》2021,(2):217-221
结合中医经典,探析《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内涵。肝体阴用阳,性条达。当肝体用失衡,影响肝之生发、条达、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阐释“肝苦急”的内涵,从肝之体用方面试析“肝苦急”之病因,结合临床经验探讨“肝苦急”之病机,将其概括为肝用的不及、太过与肝体不及两方面,详述缓肝急之治则,肝用之急循辛补、酸补之法,肝体之急宜甘缓、酸补、酸泻之治,详辨不及与太过,总结用药经验,假借中药之性味,以中药之本性复肝之特性。有助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学习,对药物配伍及临床诊疗思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首见于《黄帝内经》。此说,有些内容后世多有争议。笔者试从临证角度,着重阐述了雷根平主任医师在临床上运用辛润法治疗燥证的经验,试图说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真正含义,从而使经典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出自《黄帝內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虽寥寥数字,却寓有深意。兹就此作一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历代许多《內经》注家都曾有过解释,但说法不一,大致有下列几种看法。 1.认为是肝志急,如吴昆云:“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 (《吴注黄帝內经素问》)。 2.认为是肝脉弦急,如马莳云:“然肝脉主弦,最苦在急,急则肝病也。惟甘性缓,急食甘以缓之”(《黄帝內经素问注证发微》)。  相似文献   

6.
7.
出于对《中医养生学》中四时五味观的质疑,从病理、四时、五味3方面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五味观的本源意义,认为该篇中的"脏气"为病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所法之五"时"是天干物候十月太阳历的产物,其中的"长夏"大致在现行农历四月中旬到六月下旬的72天,读长(cháng)夏而非长(zhǎng)夏;调理脏气之"味"指食味而非药味。"脏气法时"系指五脏病态下的饮食调治而非生理情况下的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学》所持时味观不符合原文本意且其养生指导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8.
9.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景对五苓散、肾气丸及栝蒌瞿麦丸诸方的应用,宋金时期的许叔微、成无己等对"肾苦燥"病机及"辛以润之"机理的讨论,清代尤怡将"燥"的病机分为"阴枯"与"阴凝"两类的认识等,分别从临床和理论方面支持上述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肝为语”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其所论“五气所病”是:“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相似文献   

11.
《素问·宣明五气》所论“五气所病”阐明了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本文针对各家看法展开讨论与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旨在阐明“五气为病” 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全面论述了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正经,任、督、带、阳维等奇经,以及足太阳之分支,足少阴之支脉,足少阴、足太阴之别络等不同经络受病后,出现腰痛的特点与针刺方法及针刺部位.全篇可分三段,在这我们主要探讨第一段:正经引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素以养生保健著称,可见中医学自古以来高度重视阳气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人体阳气盛衰变化规律及阳气在人体养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阳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气的固密潜藏是养生的关键,故而固护阳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并结合其他中医经典理论,探索五运六气的实质及其理论模型的构建方法。经过对经典理论的剖析、推演可知,五运六气理论是古人阐述天地运行规律的模型架构,是对自然界气候、物候、病候规律的概括,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世界观与方法论;五运六气模型有四层架构。五运六气理论实质及模型架构的明确,对于更好地理解五运六气理论内涵,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以及指导临床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饮食失调、余热内存、正气虚弱是热病遗复的主要病因,谷热与余热相合为其病机特点;治疗上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在遵循治疗法则的同时进行辨证施治;对"遗复"的禁忌要一分为二看待,不可拘泥,治疗过程中,一方面适度进补,另一方面要消积化滞.  相似文献   

16.
王莉娅  陆曙 《陕西中医》2006,27(5):617-618
"肝为语"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2],其所论"五气所病"是:"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就五气所病而言,历代医家对于"肝为语"的认识较多,著名的有:高世《素问直解》注:"语,多言也."姚止庵《素问节解》注:"语者,所以畅中之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宣畅气机之郁."  相似文献   

17.
饮食失调、余热内存、正气虚弱是热病遗复的主要病因,谷热与余热相合为其病机特点;治疗上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在遵循治疗法则的同时进行辨证施治;对"遗复"的禁忌要一分为二看待,不可拘泥,治疗过程中,一方面适度进补,另一方面要消积化滞。  相似文献   

18.
刘国胜 《天津中医药》2007,24(6):497-498
深读《素问·举痛论》寒邪致痛之精华,探查寒邪致痛的虚实机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结合临床分辨虚实致痛之证,对寒邪致痛实痛者应逐瘀活血与温经散寒合用,对虚痛有瘀者,则以补为通,补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19.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1):1090-1092,115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万物象变,气化使然。从自然之气化育万物和自然之气化影响人体之气化、气化理论运用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素问》气化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的学术特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俄藏敦煌文献Дx17453在《俄藏敦煌文献》第十七册中将其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残卷,其内容系指《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刺疟篇第三十六》最后部分的内容及《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开头部分的内容。《俄藏敦煌文献》第十七册中将其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是准确的。Дx17453残存9行文字,系行书书写,首尾均残。作者分别对其进行了录校,并进一步阐发了残卷内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