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能力及阿司匹林抵抗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116例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服用7 d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生化等方面的检测,评价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高于未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工作中积极监测血小板聚集率、防治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方法选择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70例,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78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69例,予阿司匹林75~150 mg/d 2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且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结果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者中,肾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13例(18.6%),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24例(30.8%),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31例(44.9%),与肾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P <0.05)和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P <0.05)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提高;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比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P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进行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工作实践,对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事件中的徇证医学证据、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以及阿司匹林副作用的预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取阿司匹林用药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此外,在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也应当做好各类常见副作用的预防工作。结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临床上还应当加强对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使用研究,以更好地造福于广大糖尿病患者,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04例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平均年龄(75.03±7.77)岁,口服阿司匹林(≥75mg)>1个月,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8年。结果光比浊检测结果显示,131例(43.1%)为阿司匹林不敏感,其中25例(8.2%)为阿司匹林抵抗,106例(34.9%)为阿司匹林半抵抗;阿司匹林敏感组173例(56.9%)。随访期间阿司匹林不敏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18.3%vs 9.8%,HR=1.864,95%CI:1.046-3.324,P=0.039)。COX模型显示阿司匹林不敏感(HR=3.050,95%CI:1.464-6.354,P=0.003)、糖尿病(HR=2.055,95%CI:1.060-3.981,P=0.033)与临床不良事件有关。结论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不敏感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用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文英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49-2050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的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因此,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再次推荐——阿司匹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用药。本文对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一、二级预防中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综述,以指导全科医生合理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掘出A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因冠心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或半抵抗组与阿司匹林敏感组在合并病史,性别,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空腹血糖(FBG)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 215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或半抵抗发生率为27.4%(59/215);阿司匹林抵抗组或半抵抗组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抵抗率明显高于男性(49.2%,31/63 vs 18.4%,28/152;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或半抵抗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升高为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在临床中确实存在,可能与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升高、性别有关。其发生抵抗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特征。【方法】人选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320例,入院检测血脂、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a),2周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血小板功能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分析以上检测指标同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14%,阿司匹林抵抗组体重指数、糖尿病人数和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而在性别、年龄、血压、血脂和炎症指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高体重指数、糖尿病和血小板数量偏高者更易于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9.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试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处理策略等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325m1)的患者人仍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或质疑。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按推荐剂量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时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和其他任何一种药物失败是一样的包括他汀类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因素。方法:217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共2周,检测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根据对阿司匹林的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和阿司匹林敏感(AS)。观察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临床因素和实验室指标,并着重分析目前较有争议的体重指数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与体重指数(BMI)、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尿病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按BMI大小进行分组分析发现,AR患者在肥胖组所占比率显著高于普通体重组(18.5%比4.6%,P<0.05)。AR+ASR组中再发缺血性卒中者所占的比率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肥胖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升高。BMI、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尿病与阿司匹林抵抗显著相关。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再发缺血性卒中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条件之一者。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4.9%(16/326),半抵抗发生率为27.6%(90/326)。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AR的临床特征有:1)老年患者居多;2)女性患者居多;3)糖尿病患者居多;4)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无关;5) 较少见于吸烟者。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陈雅洁  任明山 《安徽医学》2013,34(11):1610-161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李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172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100mg/d)连续服用至少7d后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分析两组各项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34.3%(59例),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低文化程度、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肴关,其中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在脑梗死病人中存在,其发生与众多因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后的急性血栓事件中起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显著减少。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仍有大量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如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或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经常伴随着不稳定斑块、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意外的高发病率。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素A_2的生成,但不完全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仍有血栓事件发生,但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诸多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对阿司匹林抵抗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本文对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阿司匹林抵抗(AR)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197例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4周,检测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Sysmex XT-1800i检测的MPV,根据PAG和MPV将患者分为4组:①MPV正常不伴阿司匹林抵抗组(对照组);②MPV正常伴阿司匹林抵抗组;③MPV升高不伴阿司匹林抵抗组;④MPV升高伴阿司匹林抵抗组,随访观察4组主要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发生的比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197例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中,4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18.6%、23.4%和62.5%,其中组4(MPV升高伴阿司匹林抵抗组)与组1(对照组)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比率明显增高(62.5%VS12.0%,P〈0.0001)。结论MPV升高和AR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它是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妇女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女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分为司匹林抵抗(AR)组(50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70例).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结果:AR组和AS组在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FBG、hs-CRP、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缺血性卒中妇女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FBG、hs-CRP、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缺血性卒中妇女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