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雷公藤胃漂浮缓释制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以90%十八醇为助漂剂制得空白胃漂浮微丸.使用流化床包衣设备,制备载药胃漂浮微丸.再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作为内溶胀层材料,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作为外控释层材料进行包衣制备胃漂浮定时释药包衣微丸.等量称取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0%,8%,12%,15%,22%的包衣微丸,混均装入硬胶囊中,即得雷公藤胃漂浮缓释胶囊.结果:当溶胀层处方及用量固定后,通过控制控释层的厚度,可使包衣微丸在预期的不同时间定时释药.将几种控释层增重不同的包衣微丸混合后制成雷公藤胃漂浮缓释胶囊,在溶出介质中,均立即起漂,包衣微丸8 h漂浮率大于80%,并于不同时间依次释药,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缓释特征.结论: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而成的雷公藤胃漂浮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中药舒胸缓释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采用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中药舒胸缓释制剂。方法:以崩解时间、加水后片剂体积膨胀率为指标,筛选片芯处方。采用压制包衣技术,选用聚乙二醇6000、氢化蓖麻油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作为包衣材料制备定时控释片并考察处方、工艺、体外溶出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经过筛选确定片芯处方为原药30%、微晶纤维素50%、羧甲基淀粉钠20%。外包衣层中聚乙二醇6000含量、包衣层用量、片剂硬度对定时控释片的释药时滞具有显著影响,溶出介质黏度和转蓝转速对时滞影响不大,但对时滞期后的释药速率有较大影响。结论:以优化处方压制的片芯,具有较好的膨胀性和崩解能力。通过调整外包衣层处方可获得不同时滞的定时控释片。由片芯、时滞为3 h和6 h的定时控释片组合而成的舒胸缓释制剂在体外可于0,3,6 h依次释药,理化性质不同的各成分在不同时间达到了同步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多元定位释药技术制备舒胸缓释胶囊。方法将处方药材精制后制备成舒胸微丸,然后分别采用HPM C、Eudrag it L 30D-55、Eudrag it L 100-Eudrag it S100混合物(1∶5)制备成3种包衣微丸,并按一定比例混合装入胶囊中。结果HPM C包衣微丸在任何pH值条件下均可释药,Eudrag it L 30D-55包衣微丸在pH≥5.5时开始释药,Eudrag it L 100-Eudrag it S100(1∶5)包衣微丸在pH≥6.8时开始释药。由3种包衣微丸混合制备而成的缓释胶囊,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呈现出一种pH依赖型梯度缓释特征,而且处方中的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红花黄色素、阿魏酸、川芎嗪的释放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定位释药技术制备而成的舒胸缓释胶囊中理化性质不同的各成分在缓释的同时可以达到同步释放,遵循了中药制剂复方配伍的整体观和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4.
复方丹参缓释胶囊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复方丹参缓释胶囊在犬体内的药效动力学.方法 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丹参缓释胶囊,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评价指标,以市售复方丹参片为参比制剂,对自制复方丹参缓释胶囊进行犬体内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 犬单剂量口服给药后,复方丹参缓释胶囊的效应峰值(Emax)为18.62%,效应达峰时间(t max)为8 h,效应半衰期(t1/2)为2.40 h,平均效应滞留时间(MRT)为8.11 h;而市售复方丹参片的Emax为44.34%,t max为3.5 h,t1/2 2为1.54 h,MRT为4.57 h.结论 与复方丹参片相比,复方丹参缓释胶囊的药效更加温和而持久,达到了预期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处方以总量50 g计算,主药22.5g,乳糖5 g,羧甲基淀粉钠2 g,微晶纤维素20.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27 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4 min。结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丹参酮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方法:将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其溶出度的影响;以丹参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润湿剂等因素对丹参酮微丸收率、圆整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酮缓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处方为乙基纤维素-丹参酮组分-羟丙甲基纤维素(3∶1∶0.5);以固体分散体为主药制备成微丸,处方为丹参酮固体分散体20 g,乳糖6 g,微晶纤维素24 g,润湿剂为水33 mL,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6min.结论:本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脉冲片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冠心病发病的时辰节律性,以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为基础,制备复方丹参脉冲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脉冲片由含有复方丹参药物、丁二酸、羧甲基淀粉钠、乳糖和微晶纤维素的片芯外包3层衣膜构成,内层为隔离层,由Eudragit RL 100构成;中间层为溶胀层,由HPMC E5构成;外层为控释层,由Eudragit RS 100,RL 100和EC的混合物构成.结果:5种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人参皂苷Rg_1,Rb_1、三七皂苷R_1以相近的释药规律释药,脉冲片在膨胀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渗透泵、有机酸诱导和扩散机理在设定的时滞后快速释药.结论:成功制得一定时滞后快速释放的复方丹参脉冲片用于冠心病的防治,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评价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的疗效。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4周造模成功后,将存活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扶正化瘀原方浸膏组(以下简称"原方组",34.52 g/kg,相当于体60kg正常成人每天的用量)、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 g/kg组(等同于扶正化瘀原方剂量)、19.609 g/kg组、9.805g/kg组、模型组。4周后处死,通过检测生化指标(肝功能和肝组织羟脯氨酸)、肝脏病理等变化,对照原方评价该制剂的疗效。结果:较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 g/kg组各组肝组织羟脯氨酸(215.69±13.05 vs167.38±17.38、161.95±6.20)、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67±13.42 vs 76.03±8.08、75.90±6.16)、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0.36±19.55vs 123.35±7.29、117.23±5.39)均有明显降低;较模型组相比,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 g/kg组肝组织血清白蛋白(26.81±1.5632.24±0.54)、血清总胆红素(11.57±2.93 vs 7.33±0.31)有显著改变,原方组有明显改变,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也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变;对大鼠肝纤维化胶原沉积半定量Ridit分析则仅有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g/kg组有显著意义;图像分析则以原方组(14.43%)、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g/kg组(13.28%)、19.609g/kg组(10.23)、9.805g/kg组(25.63)和模型组(23.124%)均有显著意义。结论:19.609 g/kg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治疗DMN大鼠肝纤维化疗效明确,并且所含生药量约是扶正化瘀原方的一半,虽然临床上从未发生过患者因服用扶正化瘀复方出现中毒的事件,但提示潜在的氢氰酸毒性较扶正化瘀原方大为减少,并且有增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复方丹参泡腾性渗透泵片的制备及释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冠心病发病的特点制备复方丹参泡腾性渗透泵片用于其防治,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探明其释药机制.方法:复方丹参药物因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酚酸类和三萜皂苷类成分而呈弱酸性,直接加入碳酸氢钠形成泡腾剂,以氯化钠、甘露醇为促渗剂,以HPMC为阻滞剂制得片芯,外包含致孔剂的醋酸纤维素膜制得渗透泵片,利用片芯渗透压的变化研究其释放机制.结果:5种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人参皂苷Rg_1,Rb_1,三七皂苷R_1以相近的释药规律释药,在渗透压和泡腾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药物能够在12 h内以零级速率完全释放药物.结论:成功制得12 h恒速释放的复方丹参泡腾性渗透泵片并阐明其释药机制,为冠心病防治药物和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复方丹参缓释片多指标成分体外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缓释片多指标成分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评价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和释放度试验,研究复方丹参缓释片中水溶性、脂溶性、挥发性成分在不同溶出时间的累积释放度.结果:丹酚酸B、人参皂苷Rg1、丹参酮ⅡA、冰片具有相似的释药行为,符合一级、Higuchi方程.结论:本法简便、快速,适用于复方丹参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骨架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复方丹参缓释片,并考查其体外释放度。方法:用超临界萃取丹参的有效成分,以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复方丹参缓释片;以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HPMC用量、PVP用量及乙醇浓度3因素对主药体外释放的影响,优化处方工艺,并与普通复方丹参片进行比较。结果:复方丹参缓释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随HPMC的用量增加,缓释作用加强。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缓释片比普通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片剂外观及可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吴茱萸一测多评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类型化合物之间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进行一测多评含量测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吴茱萸为研究对象,建立吴茱萸次碱与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的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11批吴茱萸药材中2种成分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RSD<5%)。结论:以外标法测定吴茱萸次碱,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吴茱萸内酯和吴茱萸碱测定是准确的、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特定的不同类型成分间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为指标成分,评价5个厂家复方丹参片的质量。方法:选择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4.6mm×15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溶液(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6nm,测定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含量;选择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nm测定丹参酮IIA的含量。结果:5个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的含量均符合药典(2010版)规定,但不同厂家的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本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良好;当前复方丹参片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以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丹参酮IIA在1.6~14.4μg.mL-1浓度范围之间线性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41%,RSD=1.64%。结论:本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操作简便,主峰与杂质峰分离完全,可用于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柱切换法在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建立一种复方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中丹参素在人血清中高效的色谱分析技术.方法:采用柱切换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血清中的丹参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本文的分析条件下,丹参素在24h内稳定;线性范围为0.0248~0.3720μg,方法平均回收率99.0%,精密度和重现性的RSD%分别为2.45%(n=5)、1.01%(n=5).丹参素的代谢过程为"单室模型",半衰期为5.54h.结论:方法简便灵敏,为复方丹参滴丸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药物监测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黏附脉冲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复方丹参黏附脉冲微丸。方法 使用不同的包衣材料,于载药微丸由内至外依次包溶胀层、控释层和黏附层,考察包衣后对溶出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包衣处方,评价脉冲微丸的黏附性。结果 溶胀层、控释层和黏附层材料类型、包衣增重、增塑剂种类及用量等对黏附脉冲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优选的最佳包衣处方,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时滞达到4.5 h ,时滞后1.5 h累积释药 80 %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复方丹参滴丸的包衣厚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制药过程中复方丹参滴丸包衣厚度的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方法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复方丹参滴丸包衣生产过程中的样品,对所得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预处理方法、有效谱段范围选择进行了讨论,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测定滴丸包衣厚度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校正模型。结果对待测样本包衣厚度预测结果表明,所建校正模型预测相关系数R为0.974,校正误差均方根(RM SEC)为0.228,预测误差均方根(RM SEP)为0.338,效果比较理想。结论本实验所建方法快速、无损且准确可靠,可推广应用于中药生产药品包衣过程的在线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