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分析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对急疹并发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急疹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治疗。在病程的第2、4、6、8、14天对2组患儿外周血标本的血细胞分类和计数情况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2组患儿在各观察时点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病程第2、4、8、14天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第6天,观察组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于病程第4天显著下降(P<0.05),并于病程第6天开始上升且均显著高于病程第2天或第4天水平(P<0.05),在病程第14天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在病程第6、8天,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G-CSF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急疹患儿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患儿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概率,有利于患儿安全、平稳地度过病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自噬水平。方法根据结核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16例)和活动性结核组(24例),收集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活动性结核组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的自噬状态。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经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利用2-△△Ct计算Beclin1表达的相对定量。结果活动性结核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 5,P0.05);活动性结核组男性比例(79.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7.5%)。活动性结核组中性粒细胞自噬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3 8,P0.05),而单个核细胞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 2,P0.05);活动性结核组中性粒细胞Beclin1△Ct=-1.254±0.4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t=-0.105±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核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自噬水平降低,且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mRNA的表达下调,中性粒细胞的自噬水平可能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与患者内源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关系。方法共入选NSCLC患者94例,其中71例接受化疗(试验组),23例因为经济原因拒绝化疗或者行手术治疗者(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在化疗前第一天与化疗后第六天采血,对照组采血的时间与试验组同步,检测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及G-CSF水平。结果①71例接受化疗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低于化疗前,G-CSF值较化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进一步分析显示,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组患者G-CSF基础水平明显低于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升高组和对照组的G-C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接受化疗的71例患者中,白细胞下降者30例,该组化疗后的血清G-CSF水平[(0.034±0.0279)ng/ml]明显低于化疗前[(0.889±0.04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与内源性G-CSF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r为0.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化疗所致的外周血白细胞下降与患者内源性G-CSF的基础水平有关,而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院收治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抗生素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予以rhG-CSF进行治疗。干预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38/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3%(27/42),χ~2=5.185,P=0.023。(2)观察组退热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缺乏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P均0.05)。(3)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4)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393)。结论采用rhG-CSF联合抗生素不仅能够有效的缩短AL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缺乏的时间,而且提高AL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非动员情况下捐献者粒细胞采集和输注的效果,是否可以支持血液病患者在化疗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抗感染治疗。方法采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14例捐献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细胞计数仪计数产品中粒细胞数量;分别将捐献者粒细胞输注给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观察其输注后白细胞数是否升高和或体温是否正常。结果产品中粒细胞计数能够达到1×10~(10)/L的要求,与文献中提到的经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的(10.3-14.4)×10~(10)/L相差较大,但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输注后有效率达到85.7%。结论非动员的捐献者粒细胞采集可以支持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6.
郭银谋 《临床医学》2020,40(7):92-95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宫颈癌、卵巢癌行化疗治疗患者75例,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 5 mg/kg皮下注射,37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PEG-rhG-CSF 100 mg/kg皮下注射,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外周血象进行检测,对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进行计算,统计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后第3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出现一过性下降,在5~7 d达到相对最低值,在7~14 d逐渐回升,在化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回复到化疗开始前水平;两组患者在化疗第1、3、5、7、14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Ⅲ度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10. 81%(4/37),与对照组患者(13. 16%,5/3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骨骼肌肉疼痛、皮疹、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EG-rhG-CSF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粒细胞缺乏/减少的发生风险,具有同rh G-CSF相当的药物效果,但其操作更为简便,仅需一次注射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功能及相关受体[趋化因子C-C基序受体-1(CCR1)和Toll样受体(TLR)2、TLR4]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用于检测COPD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功能及相关受体的流式细胞术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COPD患者(COPD组)、30例肺炎患者(肺炎组)和3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及痰液(正常对照组除外)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功能及其表面CCR1、TLR2和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炎组和COPD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功能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炎组与CO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CR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LR2、TLR4表达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痰液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功能显著低于肺炎组(P0.05),CCR1表达显著高于肺炎组(P0.05),TLR2和TLR4表达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组痰液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阳性率与CCR1表达呈负相关(r=-0.548,P0.01),与TLR2、TLR4表达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06、-0.219,P0.05)。结论 COPD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功能显著下降,其表面CCR1表达升高。COPD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吞噬功能受损可能是COPD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性粒细胞NEUT-X和NEUT-Y参数对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114例细菌感染患者、96例细菌培养阴性组与142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液样本,分析比较各组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NEUT-Y、C反应蛋白(CRP)和毒性指数(TI)等结果。结果感染组中性粒细胞NEUT-X、NEUT-Y参数分别为1 391.4±42.3、450.9±40.9,细菌培养阴性组分别为1 344.5±37.0、422.7±45.9,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 351.7±33.7、415.8±32.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EUT-X、NEUT-Y参数与CRP和TI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用于细菌感染诊断时,CRP诊断效能最高,其次为NEUT-X。当CRP、NEUT-X的临界值(Cut-off值)分别取20.5 mg/L、1 370.5时,敏感性分别为94.7%、71.1%,特异性分别为71.4%、75.6%。结论感染性疾病患者NEUT-X和NEUT-Y参数明显升高,可作为感染性疾病诊断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对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根据选取升白药物的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使用硫培非格司亭组(试验组,184例)和使用rhG-CSF组(对照组,104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白细胞计数(WBC)降到正常值范围以下天数及化疗后ANC和WBC恢复到到正常值范围所需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NC和WBC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后的维持天数多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能够较好地减少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预防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实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按照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否,将39例患者分为激素组(20例)和非激素组(19例),采用Annexin-Ⅴ/PI方法检测化疗前(第1天)、化疗后(第6天)外周血粒细胞凋亡,同时检测粒细胞表面Fas的表达,并观察它们与粒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结果 (1)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Fas表达高于化疗前(P<0.05),粒细胞计数、凋亡率差异前后未见统计学意义;非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计数低于化疗前,凋亡率、Fas表达均高于化疗前,差异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2)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凋亡率负相关(r=-0.370,P=0.020);非激素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Fas表达正相关(r=0.518,P=0.023)。(3)激素组、非激素组第6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45%(9/20)、89.5%(17/19);而第8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50%(10/20)、100%(19/19);激素组粒细胞下降的患者比例均低于非激素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化疗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这个作用可能不全是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导致的。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化疗患者粒细胞减少的规律不同于未用激素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是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病情及治疗效果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572例成年AECOPD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4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300细胞数/ul)和对照组487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300细胞数/ul),比较患者的基本资料、体重指数(BMI)、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FEV1%(1s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以及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及吸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CRP指标相似,但观察组白细胞计数[(7.99±0.27)×10~9/L比(7.20±0.12)×10~9/L,P=0.013],嗜酸性粒细胞[(0.53±0.05)×10~9/L比(0.17±0.01)×10~9/L,P <0.001],嗜酸性粒细胞比例[(7.99±1.29)比(2.72±0.25),P<0.001]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于部分AECOPD患者不能耐受检查,观察组有49例(58.3%),对照组有286例(58.7%)进行了肺功能检查,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比例基本一致。观察组FEV1/FV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5.92±1.55)比(52.96±0.92),P=0.002],而FEV1%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对比发现,两组患者使用静脉激素和ICS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ICS用量[(45.54±4.53)mg比(45.54±4.53)mg,P=0.028]、住院时间[(13.48±0.83)d比(11.90±0.20)d,P=0.009]、住院费用[(16843±1635)元比(14435±285)元,P=0.0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呼吸机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300细胞数/ul的AECOPD患者具有肺功能较差、治疗效果不理想等特点,应针对此类AECOPD病例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值(LN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等指标评估鼻咽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10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行鼻咽癌放、化疗治疗的160例鼻咽癌患者的血常规结果,纳入本组研究的临床分期为Ⅰ期6例、Ⅱ期21例、Ⅲ期62例、Ⅳ期71例,采用Sysmex–XE 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单核细胞计数(M)等指标,计算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值(LN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结果 鼻咽癌患者与健康体检对照组比较,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R%)、淋巴细胞百分率(LYR%)、 L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病情稳定患者治疗前LNR、LMR值明显低于发现远处转移及复发鼻咽癌患者(P0.05)。结论 定期测定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LNR、LMR可以作为评价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姚家勇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2):159-160,188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VCS参数在小儿细菌感染时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BECKMAN 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菌感染患儿78例,收集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VCS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平均传导值(MLC)及淋巴细胞平均散射值(MLS),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中,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MNV、MNC明显增高,MNV 随白细胞计数升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VCS参数中,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ML.C及MLS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V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VCS参数作为一种反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形态学变化的新指标,对小儿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肝癌患者化疗后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化疗治疗的肝癌患者96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菌学的检测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观察组)和非感染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41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同时检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WBC)水平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D64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Neu%、CRP、WBC、PCT水平也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以1为CD64指数表达的临界值,分析ROC曲线发现观察组患者CD64的灵敏度大于Neu%、WBC、CRP和PC,特异度也明显高于Neu%、WBC、CRP和P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可作为肝癌患者化疗后细菌感染的可靠诊断指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癌症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江苏省徐州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符合标准的癌症患者70例,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有65例,艾灸预处理组(n=20)、艾灸组(n=22)、对照组(n=23)。3组患者均进行正规化疗,艾灸预处理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7 d进行艾灸,每天1次,共14 d;艾灸组患者于化疗开始时进行艾灸,每天1次,共7 d;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比较3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抑制的发生及分度情况、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情况。结果3组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化疗后7、14 d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组间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组间=6.628,P=0.036;Waldχ2时间=43.018,P<0.001);化疗后7、14 d,3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能稳定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减少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和探讨外周血NEUT-X参数、超敏CRP(hs-CRP)及降钙素原(PCT)在儿童上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n=191)为对照,检测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组,n=215)外周血NEUT-X参数、hs-CRP及PCT水平。结果儿童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组外周血NEUT-X参数为1 403.17±45.82,hs-CRP为32.4±1.8mg/L,PCT为0.61±0.07ng/ml,均高于对照组(1 325.61±32.53,3.5±0.4mg/L,0.20±0.0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7,7.539,3.986,均P0.05)。儿童上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时,血清PCT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49,其次为外周血NEUT-X参数0.811及hs-CRP 0.792。外周血NEUT-X参数,hs-CRP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其敏感度为0.938,特异度为0.885,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其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外周血NEUT-X参数,hs-CRP及PCT升高均可单独作为儿童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儿童上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因服用ATD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8周。他巴唑(MMI)组的发病时间及粒细胞值较丙基硫氧嘧啶(PTU)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例有咽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停用ATD,选择性使用升白细胞药、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症状均好转。结论:对服用ATD者均应常规监测外周血白细胞,尤其在开始治疗的前2个月,以便尽早发现,及时治疗。重症病例应加用G-CSF。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VCS参数的改变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通过LH750血液分析仪(Beckman Coulter)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85例存在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VCS参数。其中MDS 45例,AA 40例,并以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A患者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淋巴细胞平均散射率(MLS)增高,而MDS患者MNV、中性粒细胞平均电导率(MNC)、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平均电导率(MLC)和MLS均增高,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率(MNS)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和AA患者的MNS、MLV和M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VCS参数对MDS和AA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糖胞苷(Ara-C)、阿柔比星(Acla)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MDS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8)与对照组(n=28).研究组予以Ara-C、Acla联合G-CSF治疗,对照组按照标准化方案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外周血常规结果及骨髓细胞原始比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巩固及维持治疗及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疾病类型构成比及危险分型构成比与治疗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完全缓解(CR)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0.0%(14/28)与82.1%(23/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9/28)与53.6%(1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水平及Neut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组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水平及Neut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则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组内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Hb水平及Neut计数则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Ⅲ~Ⅳ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口腔溃疡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847,17.044,7.212,14.684;P<0.05).④研究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率(14.3%,4/28)显著低于对照组(25.0%,7/2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22.0个月)较对照组(18.2个月)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ra-C、Acla联合G-CSF治疗MDS,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该方案是否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观察COAEP化疗后选择不同时机使用G-CSF对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产率的影响。选择39例恶性淋巴瘤(NHL和HD)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相同的动员化疗方案(COAEP),包括CTX400mg/m2d1,VLB2mg/m2d1,Ara-C60mg/m2×d1-5,VP-16 60mg/m2×d1-5,prednisone40mg/m2×d1-5。历史对照组(12例)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至最低点首次回升时使用G-CSF(filgrastim)。试验组(27例)在外周血白细胞稳定回升(白细胞在首次回升后仍会出现波动2-3天)时使用G-CSF。G-CSF以5μg/kg每天1次皮下注射直至最后1次PBSC采集前。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进行血常规检查,当白细胞总数大于10.0×109/L,单个核细胞(MNC)大于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干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表明,2组病例都使用了烷化剂(累积剂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获得26.4×106/kg CD34+细胞,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3.1×106/kg CD34+细胞(p=0.0031)。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