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脾清肠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清肠化湿汤组)和对照组(得舒特组)进行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清肠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脾虚湿热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以前本病分型差别较大,治疗意见也不统一,文章介绍的D-IBS诊疗共识意见将其分为四种证型: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脾胃湿热证,分别以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葛根芩连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文章综述了近3年口服中药分型论治D-IBS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腹泻其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同时又可夹寒、热、滞。临床上可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虚湿热,脾肾阳虚型4种证型,张小萍教授从医50余年,结合对现代人的体质认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中医经典理论,对功能性腹泻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史林林  刘力  刘智斌  陈晨  赵盼盼 《中医学报》2019,34(9):1993-1996
目的:比较针药并用与单纯针刺、单纯中药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选用双侧天枢、大肠俞,得气后辅以电针;中药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针药组采用针刺加口服参苓白术散,疗程均为28 d,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针药组有效率为96.7%,优于中药组的83.3%和针刺组的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大便次数均显著减少,且针药组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粪便性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针药组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显著减少患者大便次数,降低患者粪便性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报》2019,(9):1993-1996
目的:比较针药并用与单纯针刺、单纯中药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选用双侧天枢、大肠俞,得气后辅以电针;中药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针药组采用针刺加口服参苓白术散,疗程均为28 d,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针药组有效率为96.7%,优于中药组的83.3%和针刺组的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大便次数均显著减少,且针药组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粪便性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针药组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显著减少患者大便次数,降低患者粪便性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调补后天;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急则治标,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为免疫抗炎,维持免疫功能平衡;调节细胞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滑膜、胸腺有序的细胞凋亡;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刘健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临证,记录、分析整理刘健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病案,从病因病机、用药特点等方面总结分析刘健教授的临床经验,并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刘健教授认为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围绕脾虚湿盛制定了健脾利湿、温肾暖脾等治疗法则。健脾利湿常用薏苡仁、山药、茯苓、陈皮、半夏等,温肾暖脾常用桂枝、附片、杜仲、桑寄生等,同时善用大黄。验案首诊时辨为脾虚湿盛证,治以温阳通络,后因外感内伤,辨为湿热证,治以清热舒脾,收效良好,充分体现了刘健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圆机活法"的临床经验。[结论]刘健教授从脾虚湿盛论治强直性脊柱炎,善用大黄治疗脾虚夹实证,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8.
健脾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评估中药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2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3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服中药健脾化湿汤;对照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8例,有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2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理脾祛湿方治疗脾虚湿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理脾祛湿方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脱落情况方面: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自行退出1例,脱落(因故未按疗程治疗)3例,失访1例;对照组自行退出3例,失访2例。最终2组各有30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3%(28/30),对照组为80.00%(24/3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IBS-SS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和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五脏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上的优势。[方法]从心肝论治,调畅情志;从脾虚湿蕴论治,健脾化湿;从久病及肾论治,温阳固摄;从肺失宣肃论治,调畅气机4方面予以探讨。[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从五脏辨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患者的疾病得到了缓解或痊愈。[结论]从五脏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腿痛”“腰痛”“痹证”等范畴,是临床的常见病。王庆来老师认为,脾虚湿困为该病的常见病机,提出健脾利湿的治疗原则,着重从脾论治,在祛湿利水的同时,将补气健脾、温阳运脾之法贯穿治疗始终,病证结合,随证治之,标本兼顾,并灵活运用古方补气运脾汤,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疏肝理脾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谷参肠安),每次3粒,每日3次,饭前口服;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证候疗效,并通过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主要症状和患者不良情绪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72.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IBS-SSS及SAS、SDS量表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各主要症状和抑郁、焦虑状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腹痛程度、腹胀情况及生活干扰方面,以及在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程度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疏肝理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并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养心方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08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对照组与基础组各36例,分别予疏肝健脾养心方+多潘立酮、疏肝健脾方+多潘立酮、中药模拟剂+多潘立酮治疗,疗程为12周;最终完成病例99例,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基础组共32例。采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SF-36生活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用药安全性情况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进行观察。结果(1)试验组可显著改善肝郁脾虚型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相关中医证候,在改善食后腹胀、食少纳差、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倦怠乏力方面,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及基础组;(2)试验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方面,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及基础组;(3)试验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及基础组;(4)疏肝健脾养心方临床使用安全,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疏肝健脾养心方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儿童使用抗菌药后而出现的腹泻,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抗生素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及免疫功能导致AAD。中医认为,儿童AAD的病位主要在脾脏,病因不外素体脾胃虚弱、疫毒侵袭、药毒蓄积等,病机以脾虚湿盛、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为特点。脾虚为小儿AAD发病之本,且脾与肠道菌群具有共通性,故临床治疗小儿AAD可从脾论治。从脾论治儿童ADD以健运脾脏为原则,采用健脾渗湿、健脾益气、健脾温阳等治法,分别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附子理中丸等为基础方,调理脾脏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安王氏内科认为,泄泻病位在脾胃与肠,脾虚湿盛为发病之关键;治则治法以健脾化湿为主,结合芳香醒脾、升阳补脾、温阳运脾、养阴润脾、理气调脾及固涩止泻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探讨徐陆周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并整理相关病例和资料,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介绍徐陆周教授的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思路。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徐陆周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前驱期和初期以湿热为主,治当清热化湿、健脾助运;中期以寒湿为主,兼有脾阳亏虚、土虚木贼之候,治当温阳健脾、调和土木;后期脾虚及肾、肝旺乘脾,治当温肾助阳、养肝柔肝。风邪为患可出现在疾病的任意阶段,故升举清阳、祛风除邪之法当贯穿疾病始末。所举验案,患者疾病日久,寒湿阻遏、脾肾阳虚、肝脾不调,发为泄泻,治当健脾化湿、温补脾肾、疏肝理气、祛风止泻,以自拟经验方"白石温脾汤"加减治疗,收效甚著。[结论]徐陆周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分期论治,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通过“肠-肾轴”改善DKD的作用机制。  方法  100例DKD脾虚湿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化湿颗粒。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的变化。并随机收集其中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后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筛选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菌。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UACR、BUN、HbA1C、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OD活性、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升高, 菌群的聚合度增加, F/B值下降; LEfSe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优势属种是副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黏膜乳杆菌。  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DK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 降低血糖, 减少蛋白尿, 整体调节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稳定肾功能, 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益肾化湿颗粒通过肠道菌群评估DKD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与治法,明确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易损及心、肾。缕析肝郁脾虚证验方抑肝扶脾汤的组方配伍、炮制原则,阐释其治疗要义,并举肝郁脾虚、肝脾及心、肝脾及肾三则案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肝脾不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且肝脾损伤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其中肝郁脾虚者肝气较旺,脾气亦亏虚,往往病情更加缠绵。抑肝扶脾汤针对肝郁脾虚而设,治疗突出抑肝与扶脾并重,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由验案可见,肝脾及心治兼宁心安神,肝脾及肾治兼温补脾肾,其目的均为平衡肝脾。[结论]抑肝扶脾汤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有效验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腹泻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之为"泄泻".中医治疗慢性、迁延性腹泻即中医所谓"久泻",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占成人腹泻很大一部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6种证候分类中,有4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分别是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阳虚证、脾虚湿热证,这一定程度反映了腹泻在IBS中重要性.中药透皮治疗腹泻主要应用于成人IBS及小儿腹泻,现就其近年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20.
健脾化湿法是中医针对湿病治疗的一项大法。新安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健脾化湿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在治疗脾虚湿盛所致的泄泻时,灵活运用该法,值得后人仔细探究。汪机健脾化湿,擅用参芪,升阳而又兼具滋阴;孙一奎健脾化湿,温中散寒,顾护脾胃;叶天士健脾补肾,益火化湿,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