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利证六经皆有,而以三阴经多见,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诸脏有密切关系,并有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之不同,临证应细察脉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
赵建军教授临证谨守病机,深悟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精髓,有是证,用是药,不受疾病的限制。抓住病因,结合症状,针对肝脾不和之证,从肝论治,虽为不同疾病,表现症状各异,但发病的病机相同,均为情志不畅所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日久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日久化火,则出现肝脾失和之症。临证治以理气开郁、清肝泻火、怡情易性。并自拟抑郁方辨证论治,疏肝解郁不离其宗,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总结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辨治肝肾综合征(HRS)的经验,认为HRS为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正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病机关键。临证当辨本虚标实,审轻重缓急,谨守病机,分期论治。早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中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晚期肝、脾、肾三脏同治,消补兼施。  相似文献   

4.
封玉琳主任认为,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应从肝、风痰论治,标本兼顾。临证之时应辨清虚实之主次,分蠲痰浊、平肝通窍;补不足、填精益智;补脾肾、充盈髓海3阶段治疗。临证强调辨别抽动的部位,对症用药,祛除诱因,且可行耳针辅助治疗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少山教授临证擅长运用膏方调治疾病,认为膏方并非单纯补剂,治疗上宗辩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本文主要对其养阴平肝及调和肝脾的常用膏方加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肝论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收效满意,现谈谈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曾庆琪教授认为血精症肝肾阴虚是其本,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为其标,脾肾两虚乃其失精失血之结果,治疗重视恢复精室的“藏泄”功能,以滋阴降火为治疗血精之常,清热化湿为治疗血精之变,补益气血为治疗血精之本,凉血止血为治疗血精之标,临证治疗分为:肝肾阴虚型,方选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止血药化裁;湿热蕴结型,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小蓟饮子化裁;瘀血阻络型,方选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脾肾两虚型,方选十全大补汤合鹿角胶丸加减.  相似文献   

9.
刘新祥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临证30余年,学验俱丰,治学多宗李东垣、张景岳之说,强调从脾肾论治内科杂病,屡起沉疴,活人甚众。尤善治疗肾脏疾病,特别对延缓慢性肾衰竭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系统整理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而论之,明晰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张元素临床用药特点的总结,并是对其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同时也对现代临证治疗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功血病在中医属崩漏范畴,在辨证治疗方面各有所见,有的从肾治,有的从脾治,笔者二十多年临证观察,在治疗中必须根据妇女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肾肝脾有关这一生理特点,从而以不同年龄给予不同的治疗,青春期重在肾,中年期重在肝,老年期重在脾。正如《河间六书》中所说的“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这就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道理,那种不分年龄,一律补肾或补脾的方法,是不符合生理情况的,其效果必受影响。现分别举病案以阐明之。  相似文献   

12.
查和萍教授擅长治疗脊柱筋伤痛,临证重视从肝脾肾分析脊柱筋伤病的发病及治疗.认为肝牌肾三脏与脊柱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肝脾肾三经与脊柱筋伤病的发病相关,故辨证取穴用药均以调肝健脾补肾为要,治疗颈肩腰腿痛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老中医俞慎初主任医师,有五十多年的临证经验。他擅治内科杂证,而对于心、肝、脾、肾诸证尤为见长。其临证重视选方用药,主张按法守方,但又不拘于成法,既有规矩准绳,又能灵活运用,可谓术融古今耳。笔者根据俞老的口传心授,谨就其对心病之治疗,概述如次: 俞老临证,善本祀国医学脉络,首重“治病求本”之法。他认为,对心脏病之治疗,尤要知“本”,这个“本”是指阴阳而言。所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临证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所著《王氏医案》一书有关痰证的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对《王氏医案》的系统研习,从辨病求因、临证组方遣药、临床学术价值等方面,对王孟英有关痰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作出研讨。[结果]王氏辨治痰证,独具慧眼,注重审症求因。痰证病因归咎体内所固有之痰、温病进程中病理产物;病机多责之于火及气机不调;临证治痰,以肺为中心,重在斡旋枢机,同时根据病证不同,从脾、肝、肾、心进行施治,组方用药,灵活多变。[结论]《王氏医案》内容丰富,其对痰证诊治颇有心得体会,诊治痰证,不落窠臼,究其病因病机,责之于火、肺之气机不调,临证重在治肺,兼顾他脏之调摄,时值今日,其论治痰证思想及诊疗经验对临床疾病治疗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与治法,明确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易损及心、肾。缕析肝郁脾虚证验方抑肝扶脾汤的组方配伍、炮制原则,阐释其治疗要义,并举肝郁脾虚、肝脾及心、肝脾及肾三则案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肝脾不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且肝脾损伤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其中肝郁脾虚者肝气较旺,脾气亦亏虚,往往病情更加缠绵。抑肝扶脾汤针对肝郁脾虚而设,治疗突出抑肝与扶脾并重,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由验案可见,肝脾及心治兼宁心安神,肝脾及肾治兼温补脾肾,其目的均为平衡肝脾。[结论]抑肝扶脾汤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有效验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逍遥散是和解剂中调和肝脾之要方,由以下8味药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吴师认为,该方在立法上体现了木郁则达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组方特点为气血兼顾,肝脾并治。吴师临证中擅长脏腑论治,尤其重视从肝脾论治。文章介绍吴师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多系统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根据肺、脾、肾三脏生理功能、病理联系及其在肺癌病因病机、疾病转归中的内在联系,探究脾肾理论的学术渊源,并结合临证体会,总结出根据中医脾肾理论辨治肺癌的思路和方法。临证运用中医脾肾理论,采用健脾补肾、化痰散结的方法,辨证论治中晚期肺癌,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其辨证论治体悟及经验基础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18.
“五更泻”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更泻”多属脾肾阳虚,后阴不固所致。治疗多遵温肾固泻之法,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为代表方。但是,临床也常常会遇一些特殊情况,其病位并不在于脾肾,而涉及于心、肝、肺等脏,病性亦并非虚或寒,而为实或热或虚实错杂等。所以,临证且不可拘泥脾肾阳虚一说,必须审证求因,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李其忠临证多从脏腑气机升降入手辨治胃脘痛,肝旺中虚者,制强扶弱,和其升降;湿浊内阻者,宣上畅中,调其升降;食积血瘀者,消积化瘀,复其升降;阳虚失运者,温煦脾肾,助其升降。升降复常则气无凝滞,血无羁留,痰浊无以附着,毒邪无从所聚,胃脘之疾自然而愈。  相似文献   

20.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