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B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B病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不仅因为它对人类的普遍感染和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更重要的是它与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有关。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对致癌因子的分类标准 ,EB病毒应被列在第一组中 ,即对人类致癌的一组因子中。196 4年Epstein、Achong和Barr首次从Burkitt’s淋巴瘤细胞株分离出EB病毒。血清学研究显示全球 90 %以上的人受到过该病毒的感染。初次感染者多无症状 ,少数可发展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旦感染 ,EB病毒将潜伏在人体B细胞中 ,受感者将成为终生带毒者。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并检测EBV感染患儿血清EBV DNA的载量。方法选取1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IM组)、18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患儿(CAEBV组)和15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EBV DNA载量,采用Kruskal-Wallis H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Spearman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组淋巴细胞比例和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CD8~+T细胞比例和计数的中位数分别高达61.5%和5 217个/μL,自然杀伤(NK)细胞、CD19~+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AEBV组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NK、CD4~+T、CD8~+T 4种细胞计数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8~+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IM组(P0.05)。IM组和CAEBV组EBV DNA载量中位数分别为3.60×103和1.25×104拷贝/m L,2个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IM组和CAEBV组EB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IM患儿与CAEBV感染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有很大不同,IM患儿CD8~+T细胞大量增殖是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综合血清EB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IM与CAEBV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及病毒DNA载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SLE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与SLE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和C4的相关性。结果 248例SLE患者中,49例为EBV-VCA-IgA抗体阳性,167例健康对照者中12例阳性,SLE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8% vs 7.2%; P < 0.001);SLE患者EB病毒载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与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和C4不相关。结论EB病毒感染与SLE相关,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有较高的DNA载量,SLE的发病危险性亦高,EB病毒重新活化与SLE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EBV)对诊断和治疗EB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病毒核酸扩增方法,对儿科2010—06~2012—06以发热为主诉的患儿205例,检测外周血EB病毒DNA栽量,结合常规外周血及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对照首发临床表现,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患儿感染EBV的临床价值。结果205例发热患儿中,外周血EBV—DNA阳性42例,阳性率20.5%。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能早期反映EBV感染。结论荧先定量PCR检测EB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EBV感染,能减少诊疗的盲目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鼻咽癌(NP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地区,其发生与种族、遗传、EB病毒感染、环境和某些化学致癌等因素有关,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NPC的治疗手段是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调强放疗(IMRT)等精确放疗技术和放化综合治疗的广泛应用,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显著提高,但远处转移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B病毒DNA载量.并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住院的87例鼻咽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EB病毒DNA含量;统计学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B病毒DNA检出率为82.76%(72/87),EB病毒DNA拷贝数的中位数为7.58×106拷贝数/ml,I、Ⅱ、Ⅲ和Ⅳ期患者每毫升DNA拷贝数分别为f4.25±1.141x10^3、(4.56±0.68)×10^4、(7.88±1.65)×10^5和(8.09±1.65)x106;EB病毒DNA载量随着疾病临床分期的增加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B病毒DNA载量与患者临床分期相关.提示EB病毒DNA载量与鼻咽癌病情进展关系密切.在临床上可作为鼻咽癌患者病情监测及判断疗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DNA(EBV-DNA)含量在鼻咽癌(NPC)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02名健康成人及274例早期和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随诊的缓解组、复发或转移组血浆EBV-DNA含量。比较健康成人和NPC早期患者血浆EBV-DNA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早期与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与放射疗后1周及放疗结束1个月后,持续缓解组与复发或转移组NPC患者血浆EBV-DNA差异,并比较EBV-DNA高浓度与低浓度的N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结果早期NPC患者血浆EBV-DNA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达到95.2%和97.6%,健康成人血浆EBV-DNA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2.9%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与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分别位2 431和41 068 copy/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复发或转移组与持续缓解组NPC患者血浆EBV-DNA中位浓度水平分别为42 380和18 610 copy/mL,放疗后1周、放疗结束1个月后复发或转移组与持续缓解组NPC患者血浆EBV-DNA中位浓度水平分别为17642、10 4601、612和0 copy/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DNA高浓度与低浓度的N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和100%、61%和9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在NPC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预后预测中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EB病毒(EBV)是嗜人类淋巴细胞的γ-DNA疱疹病毒,可侵及B淋巴细胞、T细胞及NK细胞,其中以B淋巴细胞最常见,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传染,感染人群普遍存在,世界上约90%以上成人血清EBV抗体呈阳性[1],绝大多数患者终身携带病毒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呈现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血液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的EB病毒载量,探讨应用患者血清或者血浆检测EB病毒载量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25例血液病患者的静脉血,分别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的分离,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种标本中病毒载量,以外周血白细胞EB病毒载量为金标准,血浆和血清检测结果与之比较,进行分析。结果 血浆和血清的EB病毒载量与外周血白细胞病毒载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患者血浆或血清进行血液EBV DNA定量检测,将成为代替外周血白细胞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液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的 EB 病毒载量,探讨应用患者血清或者血浆检测 EB 病毒载量的可行性。方法采集125例血液病患者的静脉血,分别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的分离,应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三种标本中病毒载量,以外周血白细胞 EB 病毒载量为金标准,血浆和血清检测结果与之比较,进行分析。结果血浆和血清的 EB 病毒载量与外周血白细胞病毒载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患者血浆或血清进行血液 EBV DNA 定量检测,将成为代替外周血白细胞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高发区人群血浆EB病毒(EBV)DNA检测对鼻咽癌筛查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的1 153例初治鼻咽癌和244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正常人血浆EBV DNA检测结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V DNA。分别以400拷贝/ml为临界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EB病毒转化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家系患者B淋巴细胞株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索凋亡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到4个SLE家系,共20个成员,其中SLE患者8人,用EB病毒对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转化建株,流式细胞仪等鉴定其表型;采用荧光标记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凋亡相关基因sFas、Fas和Bc l-2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SLE家系“永生型”淋巴细胞株,建株细胞表达CD20,而不表达CD3,且具有抗体分泌功能,为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sFas、Fas和Bc l-2 mRNA的表达在SLE家系的患者和非患者成员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347±0.238 vs 1.222±0.215,8.929±2.572 vs 7.454±1.367和5.296±1.422 vs 5.534±1.495,P>0.05)。结论凋亡相关基因sFas、Fas和Bc l-2等可能不是SLE的易感基因,其在SLE的发病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EBV DNA浓度检测在初诊鼻咽癌患者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进行临床分期,对5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内EBVDNA浓度。结果EBV DNA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段均无相关性;TNM分期中Ⅲ期和Ⅳ期的EBV DNA浓度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Ⅳ期较高;随T分期的发展,各期EBV DNA阳性检出率增高,T_2和T_4期EBV DNA浓度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_4期较高;M和N分期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EBV DNA浓度水平变化与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可以作为一种初诊鼻咽癌患者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20℃条件下储存30d后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稳定性。方法收集载量103~107 copy/mL的30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并分为低载量组、中载量组、高载量组。标本采集后立即分离血浆并进行基线(0d)载量检测,其余血浆于-20℃存储,分别在第1、3、7、14、21和30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测定。结果 (1)将30份样本进行不同时间点的配对t检验,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天与第0天比较(t=-0.327,P=0.746);第3天与第0天比较(t=-0.718,P=0.479);第7天与第0天比较(t=-0.682,P=0.500);第14天与第0天比较(t=-1.072,P=0.292);第21天与第0天比较(t=-0.818,P=0.420);第30天与第0天比较(t=0.635,P=0.530)。(2)分组比较中,第30天与第0天比较,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载量组P=0.984;中载量组P=0.708;高载量组P=0.120。结论 -20℃储存30d,血浆标本HBV DNA载量未出现连续下降或上升趋势,且不同时间点与第0天的基线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EB病毒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多见,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可发展为EBV相关性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病情凶险致死率高达30%-40%[1]。目前实验室EB病毒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主要包括针对EBV衣壳抗原(VCA-IgM、VCA-IgG)、抗EBV核抗原(NA-IgG)以及EBV早期抗原(EA-IgG),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  相似文献   

17.
在恶性肿瘤,尤其伴免疫缺陷的患者中,易发生EBV感染。EBV曾经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患者继发性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艾滋病、某些霍奇金病的R-S细胞中发现。虽然世界入口的90%有EBV感染,但正常人体有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控制EBV感染。故EBV相关性淋巴增生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输注EBV特异性CTL是安全并有治疗效果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EBV特异杀伤T淋巴细胞(EBV-CTL)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31日接受EBV-CTL输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12例的临床特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2例移植后接受EBV-CTL治疗的病例中,9例未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4例发展为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含3例使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病例)。出现EBV感染中位时间47(22-71)d,CTL输注前抗病毒治疗中位时间10(8-33)d,开始CTL治疗中位时间为移植后59(34-86)d。43例次细胞输注过程顺利,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未见原有GVHD加重。第1疗程结束后9例获得CR,1例获得PR,2例获得NR,治疗后复发4例。第2疗程结束时复发4例均获得再次CR,PR病例最终仍未获得CR,移植后5个月死于GVHD。2例NR中仅1例获得CR,另1例仍处于NR,移植后5个月死于移植相关感染。4例PTLD病例均获得PTLD治愈。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接受EBV-CTL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其疗效仍需要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19.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es,EBV)是1964年 Ep-stein、Achong、Barr在研究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时发现的一种亲人类B淋巴细胞的病毒.EBV属疱疹病毒科,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约184 kb.EBV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潜伏膜蛋白1(LMP1)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情况;观察LMP1与EBER的相关性及二者与淋巴瘤类型的相关性,为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LMP1和EBER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1)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LMP1和EBER及NK/T细胞淋巴瘤表达EBER,其余类型淋巴瘤中非肿瘤细胞可散在表达EBER。并且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MP1表达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0.05);从EBER阳性表达率看,NK/T细胞淋巴瘤最高,霍奇金淋巴瘤次高,二者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P<0.05)。在所有患者中EBER的表达率明显高于LMP1(P<0.05)。(2)从LMP1及EBER表达模式看,LMP1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散在分布,而EBER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呈簇状或片状分布、甚至弥漫分布。并且不同类型淋巴瘤EBER的表达模式也不同。结论 EBV的表达与NK/T细胞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辅助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