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卒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他将理学思想融入医学理论当中,首倡"医易同源",创立"命门动气"学说,在理论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并启发了其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对命门理论的阐发。除命门学说外,  相似文献   

2.
从理学的太极元气学说探讨了孙一奎的命门学说,并从孙氏的证治用药来验证太极命门说的临尿意义。认为孙氏以肾间动气为命门,着眼于精气神的互生互化以处方用药,注重纳气、益精、养神,与单纯温补肾命者大异。所以,将孙一奎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3.
从理学的太极元气学说探讨了孙-奎的命门学说,并从孙氏的证治用药来验证太极命门说的临床意义。认为孙氏以肾间动气为命门,着眼于精气神的互生互化以处方用药,注重纳气、益精、养神,与单纯温补肾命者大异。所以,将孙-奎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程朱理学对新安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汪机、孙一奎援引理学原理阐释医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营卫一气说"和"命门动气说",同时临床治疗承袭理学传统,推崇《周易》天尊阳贵之理,善用温补药物(如人参、黄芪等)扶助阳气,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浅谈命门学说在临床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生 《皖南医学院学报》1992,11(3):221-221,225
<正> 命门学说的提岀,首见《内经》和《难经》。以后则笼统包括在“肾气”的概念之中。直至明代,经赵献可和张景岳等阐述,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近来,对命门的认识有很大发展,认为命门是在两肾之间,具体体现为“肾间动气”,亦称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学术产生背景、基本理论组成、功能定位、生理病理的认识、辩证原则、治疗手段、治疗范围等方面对腹针疗法和命门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学术体系产生于相似的学术背景;基本理论组成上,腹针疗法理论对命门学说的核心基础理论进行了现代生理学阐释与实体化发展;解剖与功能定位上,命门与腹针取穴系统应是对同一功能区域的不同阐述,腹针功能区域阐述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生理病理的认识上,命门学说与腹针疗法理论在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阐述是相合、共通的.在治疗原则上,两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治疗手段上各有所长.治疗范围上,腹针疗法系统可借鉴命门学说的临床发展思路.通过对腹针疗法和命门学说的相关性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腹针疗法的发展、运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医界对于命门的探讨颇多,产生了“右肾命门说”、“两肾之间命门说”、“肾间动气命门说”等学说。这些学说的提出,无非是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性而已.而首先提出命门这一概念的《内经》,却与上述观点不同.《灵枢》有两处明确指出“命门者,目也”;《素问》有一处提到命门,亦指“目睛”而言。笔者认为,“目睛命门说”有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考察命门学说的历史,分析命门学说理论结构,探讨命门学说兴衰原因,进一步探讨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命门学说兴于明代,衰于清代,在现代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兴起源于对阐述生命原动力及动力机制的需求,并以宋明理学为核心基础构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命门学说自身的存在缺少实证基础。现代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是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介绍命门学说的章节中,缺少命门学说原本的理论框架;第二,出现了以命门学说理论框架部分结构构建的新概念,即以"动力—肝、心、脾、肺、肾"这一结构重新构建新的概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的理论构建上,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主流思想的改变,使命门学说的核心结构与核心理论的结构存在差异,相互排斥,使得命门学说原本的问题被放大;第二,对生命动力及原动力的解释是中医理论不可缺少的部分。厘清这一点,对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明代医家张介宾“阴阳一体”论的理学背景,以及在医理阐释中的发挥。张介宾以阴阳论为指导,构筑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在医学理论中充分发挥“阴阳互根”的思想,提出了“阴阳相济”的治疗法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难经》创立元气学说,阐发命门学说,论述三焦理论,可谓中医学术发展的创新之举。本文从《难经》命门、元气、三焦之论述;后世医家阐发命门、元气、三焦之关系;命元三焦之论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启示,对命元三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11.
道教医学与命门学说的形成--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学说自《难经》提出后 ,并未引起魏、晋、隋、唐医家的关注 ,而在此阶段 ,道教医学内丹术对命门理论的发展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铅汞心肾交互作用的思想 ,促进了中医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 ;宋代内丹术中主铅论占据优势地位 ,相关论述已经确立了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探“命门”     
“命门”的提出首见于《内经》,其次再见于《难经》。对《难经》提出的命门部位,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有左肾右命门”、“两肾总号命门”。“命门在两肾之间”。“命门为肾间动气”。等学说。今人则认为命门即肾阳;对于《内经》提出的“命门”。则认为单指眼和睛明穴。本文将针对这两种看法:以《难经》、《内经》为  相似文献   

13.
受理学太极思想影响,景岳提出了元气太极、心君太极和命门太极三说。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构成景岳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其中,元气太极说是其医学理论的自然观基础,命门太极说是其医学目的论,心君太极说作为认知手段,是其医学方法论。景岳的医学理论就是依此三个支柱建构起来的。太极三说是对中医学和理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命门学说象数易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是上古巫文化的遗存,以吉凶悔吝表达了先民对宇宙与生命的占问,《易传》是先秦思想家对《易经》的首次哲理性解读,以此为滥觞开创了《易经》诠释的象数与易理两个易学派别。易贯儒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由卦爻符号发源的象数易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养生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从命门学说的定说模式可见一斑。命门之名最早见于《灵枢》:“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即睛明穴为太阳经之气所结处。至《难经》将两肾之右者定为命门,命门者精气之所舍,原气之所系。其后虽有肾间动气说等多种…  相似文献   

15.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张景岳批判地继承了《难经》中的命门学说,对命门的发挥有其独到之处。其认为,命门的位置在“子宫”及“子宫之门户”,位于两肾之间,“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的实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其生理功能有二:命门为精血之海,水火之宅,寓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之本;命门系人身之门户。病理上多表现为真阴虚损、命门火衰。治疗上注重补水补火,倡导“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创制了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系列命门病主方。景岳极大的推动了命门学说的发展,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完善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脏腑理论。  相似文献   

16.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张景岳批判地继承了《难经》中的命门学说,对命门的发挥有其独到之处。其认为,命门的位置在"子宫"及"子宫之门户",位于两肾之间,"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的实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其生理功能有二:命门为精血之海,水火之宅,寓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之本;命门系人身之门户。病理上多表现为真阴虚损、命门火衰。治疗上注重补水补火,倡导"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创制了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系列命门病主方。景岳极大的推动了命门学说的发展,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完善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脏腑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命门与肾的关系及对养生抗衰老理论的影响。方法本文从“命门学说”的概念与源流出发。通过对中医历代文献的研究,分析命门的实质,与肾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医养生抗衰老理论中的重要意义。结果“命门”为生命的本原,“元气”、“元精”、“元神”、“元阳”、“元阴”皆可归于命门,人体经脉之根也系于命门。自《难经》起,“命门”的概念与“肾”密不可分。与肾相比其对于生命的意义更重要。从养生抗衰老观点出发,“命门火衰”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和必然结果。所以“谨护阳气”与“保精全神”同样重要。而“命门之火宜补不宜泻,宜于水中以补火,尤宜火中以补水”是保持命门水火平衡的重要养生法则。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命门”是无形的,与肾密切关联的系统,为体内阳气的根本,阴阳的变化,精血的化生皆源于此,命门主导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全过程的观点。结论“命门学说”对于中医抗衰养生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一奎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他不仅沉酣《内》、《难》,精各家医著,加以融会贯通。而且主张读古人书,须研究其立言之意,进行全面分析,故学验俱丰,名噪当时。特别是他对命门、三焦的论述,颇有见地,以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三焦为元气之气之别使,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相火有裨助生生不息之功。不仅阐发了《难经》之旨,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辨证论治相结合,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命门学说一直是中医学界热议的话题,尤以明清时期最盛,命门三大家对其理论的发展成熟、临床应用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多数学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以及生物解剖等技术,对命门的功能及形态展开深入探索与讨论,本文对各医家的现代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综述如下。1"命门"的起源与"命门学说"的形成命门,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有:"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中医文献,探讨"命门火衰"与血瘀证之间的关系,认为"命门火衰"、衰老和瘀血互为因果关系。针对传统中医"命门无实证"之说,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及临床实际表现,提出"命门有实证"的理论。这将对指导老年人的血证诊治及养生保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