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测量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行CTA与DSA检查的37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按照瘤体最大径分组,利用3D-CTA与3D-DSA技术对比测量瘤体最大径(Hmax)、瘤体高度(H)、瘤径(D)、长宽比(AR)、大小比值(SR)、动脉瘤倾斜角度(AA)。结果 7 mm动脉瘤,Hmax、H、D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7 mm的动脉瘤,Hmax、H和D的CTA测量数值略大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动脉瘤大小,AR、SR和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测量≤7 mm的动脉瘤与3D-DSA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实践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探讨CTA对于脑梗死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DS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1.67%,CTA的检出率为87.50%,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诊断情况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诊断情况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A具有无创、高分辨率等优点,其对高血压性脑梗死血管狭窄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能够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并判断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3.
韩飞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20-172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57例颈动脉狭窄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CTA诊断结果和DSA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评价CTA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DS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6.5%(55/57),CT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87.8%(50/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SA对于颈动脉狭窄I级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CTA检查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Ⅱ级、Ⅲ级及Ⅳ级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是指导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颈动脉CTA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检查技术,在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长度及血管内表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用于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应用三维DSA造影技术进行对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实验组,此外,同时选择应用造影检查(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再次对这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对照组,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经过三维DSA技术进行诊断,28例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1例无造影异常表现。其中28例脑动脉瘤患者经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出35个动脉瘤。所有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应用不同造影技术诊断后,DS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93.33%)明显高于CT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0.00%)、MR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明确动脉瘤形态、结构、大小情况,制度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24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进行夹闭治疗。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手术成功率100.0%。术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1年后,动脉瘤复发率为0.0%,研究统计,13例患者经CT、MRI影像学检查后,动脉瘤完全消失。感染、发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0%,患者死亡率为0.0%。结论三维DSA造影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具有科学、准确、安全性高的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MSCTA检查检出率。结果 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DSA检查出63例阳性,3例阴性;64-MSCTA检查出64例阳性,1例阴性,1例疑似动脉瘤;64-MSCTA检查检出率96.97%(64/66)与DSA检查95.45%(63/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MS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与DSA相当,可为临床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且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2015年8月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40例颅内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A检查,观察其表现(瘤体部位、形态、大小等),同时与DSA结果比较。结果 MSCTA检出脑动脉瘤38例(95.0%),DSA检出39例(97.5%),两组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分别为(9.98±2.54)mm、(4.29±1.45)mm,与DSA的(10.07±2.30)mm、(4.32±1.3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位置分布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敏感度较高,与DSA类似,无创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最大强度投照(MIP)、表面成像(SSD)以及模拟内窥镜(flying through)等3种成像方法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脑血管造影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 本组11例患者,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11个,各漏诊动脉瘤1个。DSA造影检查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3mm;3D—CTA检查MIP法测得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5mm,SSD法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5.7[mm。结论 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造影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CTA(CT血管造影)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VSD(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神经外科接诊的拟诊为动脉瘤的78例患者实施CTA和课题: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项目名称: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DSA检查,CTA检查后实施多平面重建,检测MIP(最大密度投影)和VR(容积再现),DSA取正位、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瘤体瘤颈和肿瘤动脉的显示清晰程度,CTA明显高于DS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和DSA均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者诊断准确率相当,但CTA对于动脉瘤细节的描述以及动脉瘤颈的显示较DSA更清晰,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 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 A 组,另22例同时行 CT 血管造影作为 B 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A 组的检出率为85.71%,B 组为86.36%,DSA 为97.67%,A、B 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但均显著低于 DSA 检查结果(P <0.05);A 组和B 组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均与 DSA 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MSCTA),对比DSA和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位置、图像质量分级情况。结果 DSA和MSCTA在颅脑动脉瘤体直径、瘤体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MSCTA在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的颅脑动脉瘤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 均有高质量的图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和DSA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大小、位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价值,MSCTA创伤小、检查时间短、检查费用低,可作为DS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替代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在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丹东市第一医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282例,分别行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对比分析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等。结果 CT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4.44%(34/36),3D-DS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1.67%(33/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MIP、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分别为(3.51±0.51)分、(3.76±0.44)分、(3.84±0.38)分,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均高于CTA-MIP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3.113,P<0.05),而CTAVR图像评分与3D-DSA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3.422±0.760)mm,3D-DS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4.258±0.861)mm,两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0.05)。结论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图像成像质量高,有利于微小颅内动脉瘤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u LZ  Liu J  Yang H  Dong MH  Sui JM  Fan G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7-880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以DSA和手术作为参考标准,评价3D-CTA诊断价值。对其中的5例动脉瘤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9%。对5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的患者通过CTA进行了随访,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是一种可靠、微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体积透视图法(VR)以及仿真血管内镜技术法(VRT)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DSA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本组68例患者,DSA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76个,3D-CTA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7±3.0)mm;3D-CTA检查MIP法测为(4.8±3.0)mm,SSD法检测为(5.0±3.0)mm。三者间所测得的动脉瘤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对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李冲云 《中外医疗》2012,31(36):17-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该院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与DSA检查怀疑脑动脉瘤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112例患者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脑动脉瘤者109例(动脉瘤118个),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106例,检出动脉瘤114个,检出率为96.6%;行DSA确诊脑动脉瘤105例,检出动脉瘤115个,检出率为97.5%,2种检查方法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病变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造影在年轻脑内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华  初占飞  杨国志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79-80,F000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年轻脑内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回顾性分析56例年轻脑内出血患者CTA资料,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清晰,对脑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诊断与DSA及手术所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具有敏感、特异、安全、无创的优势。对年轻脑内出血患者寻找病因有很高诊断价值,基本可以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期间分别应用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办法,对比分析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8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2组患者均给予DSA检查.然后,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办法,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CT血管造影办法,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血管造影办法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检出率略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检出率对比DSA检查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期间分别应用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办法,临床诊断价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