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老年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多导睡眠图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多导睡眠图(PSG)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36例临床诊断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及3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ERP和PSG测试。结果: 研究组中ERP测定的异常率为94.4%(34/36),ERP中N2、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波幅降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SG测定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和S1阶段增多、总睡眠时间、深睡眠(S3+S4)、快眼动睡眠时间和睡眠纺锤波指数减少、睡眠效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ERP成分中P3波潜伏期P3波幅与PSG测定中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深睡眠、快眼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纺锤波指数等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 结论:老年性痴呆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减退和睡眠质量下降。ERP和PSG可以作为老年性痴呆患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将46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设为单相抑郁组,28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设为双相抑郁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职工20名设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测评并分析多导睡眠图。结果多导睡眠图描记观察指标中,3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期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时间、快速眼球运动周期数、N2睡眠比例、N3潜伏期、N3睡眠时间、N3睡眠比例、觉醒睡眠比例、微觉醒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单相抑郁组慢波睡眠时间、N2睡眠比例、N3睡眠时间、N3睡眠比例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常存在各种睡眠问题,与健康者比较多导睡眠图有特征性的改变。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多导睡眠图相似,但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深睡眠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177;92.9),(224.63&;#177;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爹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177;7.2),(96.73&;#177;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慢性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监测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图(polysommogram,PSG)监测并区别心理生理性失眠与抑郁性失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75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分别于治疗护理前后给予整夜PSG监测,注意监测方法正确,分析监测结果,区别心理生理性失眠与抑郁性失眠,根据不同类型的失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PSG监测发现,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PSG无特殊表现,抑郁性失眠患者PSG呈现快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活跃的特征。两种类型失眠患者治疗护理前后PSG监测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腿动次数、睡眠效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护理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显著改善;治疗护理前后REM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快动眼特性无改变。结论临床可通过PSG监测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失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焦虑症患者Quisi监测的睡眠脑电图特点,以探讨Quisi在焦虑症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应症。 方法:于2004/2005选择淄博市精神病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就诊的焦虑症患者26例(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4分),正常对照组为来自本院的按照年龄、性别相匹配原则配伍的志愿者22人。应用德国Quisi仪,对所有受试者的睡眠脑电图进行连续2夜测试。测量的睡眠参数包括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速眼运动睡眠3个方面的15项指标(总记录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睡眠总时间、觉睡比、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第1阶段百分比、第2阶段百分比、第3阶段百分比、第4阶段百分比、快速眼运动睡眠百分比、暂停百分比、伪迹百分比)。 结果:26例焦虑症和22名正常人均收到完整的睡眠记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焦虑症组出现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增加[(34.5&;#177;17.9),(23.9&;#177;17.4)min,t=2.0,P〈0.05],[(39.8&;#177;21.9)。(19.3&;#177;14.9)min,t=3.6,P〈0.01];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下降[(83.7&;#177;6.9)%,(93.3&;#177;5.1)%,t=5.29,P〈0.01],[(88.8&;#177;9.1)%,(99.8&;#177;4.9)%,t=5.7,P〈0.01];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减少[(69.9&;#177;16.3),(88.6&;#177;15.9)min,t=4.9,P〈0.011;快速眼运动第2阶段睡眠百分比增加[(55.3&;#177;11.9)%,(47.5&;#177;7.8)%。t=2.56,P〈0.05];第3阶段睡眠百分比减少[(8.9&;#177;6.9)%,(14.1&;#177;6.1),t=2.7,P〈0.01];快速眼运动睡眠百分比减少[(10.1&;#177;5.9)%,(16.9&;#177;5.1),t=4.1,P〈0.01]:伪迹百分比增加[(3.9&;#177;1.3)%,(1.9&;#177;0.8)%,t=6.1,P〈0.01]。②焦虑症组患者第1夜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睡眠总时间、觉醒睡眠比、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第1~第4阶段百分比、快速眼运动睡眠百分比等指标与第2夜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 结论:Quisi测量、记录的各项睡眠指标稳定、方便临床应用,特别适合于全夜监测。在不具备脑电监测技术的基层医院中,Quisi技术对焦虑症的辅助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治疗伴有失眠的焦虑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伴有失眠的焦虑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rTMS组与对照组各38例,rTMS组采用rTMS刺激+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采用伪线圈rTMS刺激+文拉法辛治疗,2组患者均刺激1次/d,20min/次,连续7d。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结果rTMS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1);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明显少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可明显改善伴有失眠焦虑症患者的不良焦虑情绪,有效缩短睡眠潜伏期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问,rTMS治疗伴失眠焦虑症患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温晓晖  余革  张兴洁  张雪贞  龚婷 《新医学》2010,41(7):430-433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方法:选择无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在手术前1d和手术后3d用ERP仪进行ERP的P300和N400刺激模式测定。手术前1d测得P3b(P300亚组成分)波幅下降低于3.0μV、潜伏期延长超过550ms的患者被设为阳性组,其余患者被设为阴性组。结果:阳性组患者术后P3b、N400潜伏期较术前明显延长,P3b、N400波幅及词条匹配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阳性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与阴性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术前ERP的P3b波幅有下降和潜伏期延长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会进一步加重;ERP可能可作为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22.9),(224.63±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③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7.2),(96.73±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时事件相关电位变化规律。方法13名志愿者加入本研究。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0.6μg/ml,后以0.3μg/ml 递增,达到预设浓度后行 OAA/S 评分,记录 N1、N2、P3波幅峰值和潜伏期值。结果OAA/S 评分3分时,N1波幅变浅(P <0.01),潜伏期延长(P <0.05);N2波幅加深(P <0.01),潜伏期延长(P <0.01);P3波峰降低(P <0.01),潜伏期延长(P <0.01)。OAA/S 评分2分时,N1波峰值和潜伏期数值与3分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N2潜伏期与3分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P3波消失。结论P3存在可以作为监测麻醉期间意识恢复的指标。意识消失后,中枢神经系统仍可接受外界刺激信息,但处理信息速度减慢,认知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PSG)指标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病例组为10例PSD患者,根据DSM-Ⅳ诊断标准确诊;对照组为10例脑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正常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睡眠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REM-NREM)周期次数增加;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强度、密度增加;S1阶段睡眠增加,S2和S3 4阶段睡眠减少。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比正常组少,但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3组之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PSD患者存在PSG指标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PSD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OSAHS患者血清VEGF水平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单纯鼾症、39例轻中度OSAHS及36例重度OSAHS患者于PSG检测后次日晨7:00测定其血清VEGF水平。结果:OSAHS组与单纯鼾症组相比,氧减指数、最长氧减时间、SpO2〈90%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均增高,夜间最低饱和度减低(分别P〈0.01,P〈0.05,P〈0.01和P〈0.01);且重度OSAHS组比轻中度OSAHS组有更高的氧减指数、SpO2〈90%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及更低的夜间最低饱和度(P均〈0.01)。与单纯鼾症组比较,VEGF水平在重度OSAHS组中明显升高(P〈0.05),且VEGF分别与AHI、夜间SpO2〈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氧减指数、最长氧减时间正相关,与夜间最低SpO2负相关,(分别r=0.233,r=0.222,r=0.237,r=0.240和r=-0.240,P均〈0.05),而与颈围、腰围、ESS评分、BMI及睡眠结构相关无显著性。结论:重度OSAHS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血清VEGF水平可反映OSAHS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强迫症患者睡眠参数与正常人及强迫症患病时期有何关系?揭示强迫症患者的睡眠特征是目前睡眠研究中的热点。目的:探讨并分析强迫症患者异常睡眠现象与睡眠特征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全部病例为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强迫症患者。共21例,对照组为浙江宁波市康宁医院职工、家属和进修生20例,均为自愿参加研究。对强迫症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受检者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速眼动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各指标。结果:强迫症患者全夜中睡眠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平均32.95次,73.26min)比对照组多(平均11.46次,18.97min)(t=6.55,1.16,P&;lt;0.01);睡眠效率下降(对照组、强迫症组平均分别为91.44%,86.70%)(t=0.79,P&;lt;0.05);非快速眼动期睡眠(NREM)第1期(S1期)百分比减少(对照组平均为6.23%,强迫症组平均为4.00%)(t=0.89,P&;lt;0.05);REM时间增加(对照组平均为18.10min。强迫症组平均为68.86min)(t=1.73,P&;lt;0.05)。强迫症患者的病程与REM睡眠首次潜伏期呈正相关(r=0.57,P&;lt;0.01),与REM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0.60,P&;lt;0.01),即随着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增长,REM睡眠的首次潜伏期时间后移,而REM睡眠时间减少。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异常睡眠现象,可能与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酒依赖患者可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变化,应用主观问卷和客观睡眠生理学测试可评估其特征。方法:选择1999—07/2003—12在常州市解放军第102医院精神医学中心住院的酒依赖患者26例作为酒依赖组,均为男性,年龄33-58岁;选择22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29-55岁。两组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自行设计的睡眠行为调查表调查两组睡眠行为指标,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和睡眠过多。应用全夜多导睡眠图检测两组睡眠进程及结构的参数。全部受试者于21:30进入实验室,第1晚预睡,第2晚放置电极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酒依赖组有3例患者在停药后精神症状仍重而剔除,进入结果分析酒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和22例。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发生率:酒依赖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83%,61%,91%);(14%,9%,18%,),(x^2=10.99~21.48,P〈0.01)]。②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44.9&;#177;6.0)min,(24.7&;#177;4.7)min,(t=12.5,P〈0.01)],醒觉次数、醒觉时间及Ⅰ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5.2&;#177;1.5)次,(54.3&;#177;11.6)min,(15.9&;#177;1.9)%]较对照组增多[(2.4&;#177;0.4)次,(20.4&;#177;4.1)min,(7.2&;#177;0.6)%,(t=13.6~15.1,P〈0.01)]。酒依赖组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及Ⅲ,Ⅳ期深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71.5&;#177;4.9)%,(80.3&;#177;3.9)%,(8.9&;#177;2.1)%1较对照组减少[(90.0&;#177;2.3)%,(90.8&;#177;3.3)%,(17.7&;#177;7.5)%。(t=5.62~15.8,P〈0.01)]。结论:酒依赖患者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常变化,说明长期滥用酒精可能会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会加重酒依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支持长期过量饮酒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对46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42例正常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SSR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抑郁症组患者中SSR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的异常率分别为84.8%(39/46)和89.1%(41/46),两者间异常吻合率为78.3%(36/46)。抑郁症组患者通过SSR测定后发现,其SSR潜伏期和波幅值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组患者经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后发现,其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与SSR潜伏期间以及P3波波幅与SSR波幅间均呈正相关(P〈0.01),而N2、P3波潜伏期与SSR波幅间以及P3波波幅与SSR潜伏期间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阴性、阳性精神分裂症异质性的关系。方法对首次发作未用药或复发但停药半年以上的36例阴性精神分裂症、35例阳性精神分裂症进行阳性、阴性临床症状量表(PANSS)评定和Fz、Cz、Pz位点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指标检测,对36例正常对照也同样进行P300各指标的检测。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精神分裂症组Fz、Cz、Pz三点靶刺激P3波幅降低(P〈0.01),Cz、Pz位点靶刺激P3潜伏期延长(P〈0.01),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P〈0.05~0.01),P2点P2-N2峰间波幅增高(P〈0.05),Cz点N2-P3峰间波幅降低(P〈0.01),非靶刺激P2波幅降低(P〈0.01),而阳性精神分裂症组Fz、Cz、Pz三点靶刺激P3波幅降低(P〈0.05~0.01),P2-N2峰间波幅增高(P〈0.05~0.01),F,、C。位点靶刺激P,潜伏期延长(P〈0.05),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P〈0.05~0.01),N2-P3峰间波幅降低(P〈0.05),阴性与阳性精神分裂症组相比,F2点P3波幅有降低趋势(P=0.05)。(2)阴性精神分裂症组内Fz、Cz、Pz三点P2-N2峰间潜伏期与抑郁分成正相关(r=0.500,0.370,0.429,P〈0.05~0.01),C2点非靶刺激P2波幅与抑郁分成负相关(r=-0.361,P〈0.05);阳性精神分裂症组内Fz点靶刺激P3潜伏期、非靶刺激P2潜伏期与偏执分成正相关(r=0.344,0.381,P〈0.05)。结论提示两组患者脑电异常有不同的脑功能异常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放松治疗(RT)对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睡眠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GAD患者分为研究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对2组患者睡眠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SQI总分[研究组为(12.92±3.38)分,对照组为(13.01±3.22)分]及各项PSG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PSQI总分[研究组为(5.43±1.26)分,对照组为(8.71±1.5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PSG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后研究组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效率及总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潜伏期缩短,快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浅睡眠比例降低,深睡眠及快眼动睡眠比例提高,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发现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效率及总睡眠时间增加(P<0.05);通过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项PSG检测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采用帕罗西汀治疗GAD患者基础上辅以RT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程度,减轻其焦虑情绪及躯体症状,对提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术前行振荡电位检测对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价值。 方法:共收集2002—03/2005-08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术前振荡电位总波幅及其子波的波幅、潜伏期资料,并与其术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进行分析,以20例(20眼)正常受试者为对照组。 结果:参加实验77例患者(77只眼),中途脱落2例,1例至外地就诊,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为75例患者(75只眼),正常受试者20人(20只眼)。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期患者振荡电位总波幅及各子波波幅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患者振荡电位总波幅、振荡电位3的波幅除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③振荡电位2波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④振荡电位l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相邻组别中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振荡电位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以上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⑥振荡电位1-3的潜伏期变化在对照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亚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⑦振荡电位4的潜伏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期组和增殖期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 结论:振荡电位总波幅、振荡电位2-3波幅的测定能客观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而各子波潜伏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估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道睡眠图 ( polysomnograph,PSG)指标对脑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诊断价值. 方法 30例研究对象分为 3组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病例组为 10例 PSD患者,根据 DSM-Ⅳ诊断标准确诊;对照组为 10例脑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正常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 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睡眠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 REM-NREM)周期次数增加;快速动眼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s,REM)潜伏期缩短; REM活动度、强度、密度增加; S1阶段睡眠增加, S2和 S3+ 4阶段睡眠减少.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比正常组少,但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3组之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PSD患者存在 PSG指标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 PSD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WOND2000C脑诱发电位仪对31例V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6周进行P300检测,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VD组有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其MMSE评分为(17.5±3.8)分,低于正常老人组(NC组)的(26.8±1.4)分,P〈0.01。P300表现为P2、N2、P3靶潜伏期延长,靶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P〈0.01)。治疗后,随着V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其P300主要表现为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增高(P〈0.05)。结论P300有助于反映VD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P3指标的变化较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状况及其临床症状与P300的相关性。方法将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评分分为完全缓解组和未完全缓解组,同期选取65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韦氏智力测验和韦氏记忆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测评,同时对3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测定。结果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靶刺激P2、N2及P3的潜伏期显著短于未完全缓解组(P〈O.01),P2、P3波幅升高较未完全缓解组明显(P〈0.01);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各项靶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组韦氏智力测验、韦氏记忆量表各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完全缓解组(P〈0.05或0.01)。完全缓解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与P300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P〉0.05);未完全缓解组阳性症状量表评分与P300潜伏期和P300波幅呈显著负相关(P〈0.05),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P300潜伏期和波幅可以作为其认知功能评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