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58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危险因素与年龄大、基础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时间等有关.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加强护理,是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肺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相关性肺炎原因的观察分析及护理.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02例,并发肺炎65例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并观察分析原因.结果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均与患者发生卒中的部位、意识不清,吞咽障碍、疾病知识的缺乏、呕吐、误吸等因素有关.结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早期评估发现患者吞咽障碍的危险及程度,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新疆三家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新疆三家医院6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4.5%(92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60岁)、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高NIHSS评分(≥15分)是新疆三家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5.
康忠明 《河北医学》2012,18(8):1105-1107
目的:探讨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长期卧床继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结果:多种因素均可诱发肺部感染的发生,常见肺部感染病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杆菌、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根据病情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治疗可以降低临床死亡率.结论:引起脑卒中继发肺部感染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强预防措施、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发作性卒中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预防控制措施.②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87例急性发作性卒中后肺炎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无急性发作性卒中后肺炎患者比较.③结果 脑卒中患者并发急性发作性卒中后肺炎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意识障碍、多部位卒中病灶、吞咽障碍、糖尿病史、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肺部基础疾病、使用鼻饲管有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球菌和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④结论 积极治疗基础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支持治疗、注意手卫生及无菌操作、加强危险因素的监测及控制等,是预防控制急性发作性卒中后肺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3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2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导致老年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9例患者中出现相关性肺炎38例,发生率29.5%。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机械通气、糖尿病、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等均是老年脑卒中合并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应当结合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干预,提高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并发HAP患者59例为肺炎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未并发肺炎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统计临床检查结果,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的年龄、住院天数、吞咽困难、胃管进食、意识障碍、瘫痪发生率及房颤病史患病率水平升高,格拉斯哥(GCS)评分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尿素氮、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非肺炎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非肺炎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房颤病史、白细胞总数、Fbg表达水平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HAP密切相关。结论吞咽苦难、意识障碍、白细胞总数及Fbg水平升高、房颤既往病史是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继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42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依据有无继发吸入性肺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对可能引起继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继发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与脑出血、白细胞计数、气管插管、支气管炎等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结论在对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关于继发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脑血管出血、白细胞计数、气管插管、支气管炎、胃内容物等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因此临床需结合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减少吸入性肺炎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伴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110例脑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及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55患者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4.54%;观察组55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7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伴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肯定,能够使患者意识障碍得到好转,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随机选取104例ICU脑卒中患者,其中52例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者,52例未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意识障碍、应用糖皮质激素、侵入性诊疗技术、球麻痹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易患因素.临床症状不典型,痰培养阳性率为88.5%,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5.4%,其次为真菌占17.95%.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脑卒中患者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脑卒中者病死率.结论:重症老年脑卒中患者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提示在临床的工作中应加强监护,保护易感人群,减少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孙丽  赵维纳  张丽荣 《医学综述》2012,(18):3110-31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肺炎对脑卒中近期预后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总结。对照组为肺炎组,试验组为非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21 d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障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病死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的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21 d后,肺炎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低于非肺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残障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肺炎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低于非肺炎组,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肺炎组患者,同样住院费用也明显高于非肺炎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后肺炎能导致卒中病死率的提高,是导致近期临床预后不良、患者长时间住院治疗以及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立恒 《当代医学》2014,(18):59-60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ICU住院治疗的164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64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4例患者中有68例发生SAP,发病率达到41.46%;单因素分析:年龄、入院NIHSS评分、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肺部及心脏疾病、鼻饲治疗均与SAP的发病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大于65岁、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肺部疾病史、鼻饲治疗均是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S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与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张景灿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80-1281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98例,按照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分成肺炎组和无肺炎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者43例,肺炎组与无肺炎组合并慢性病者所占比例、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滥用以及交叉感染等发生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肺炎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合并症、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滥用以及交叉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从而可引起包括肺炎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的卒中后并发症,导致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免疫调节剂在临床的应用很常见,但是用作脑卒中后患者的辅助用药却并非常规。作者对免疫调节剂在防治脑卒中相关性感染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探讨免疫调节剂在脑卒中后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科80例脑卒中鼻饲的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其中40例采取调整胃管深度,改变鼻饲体位,定时监测胃残留量,恒温、匀速泵入营养制剂等护理干预措施,与对照组40例比较,有效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结果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减少15%,护理措施有效。结论针对相关因素干预能有效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陈浩忠 《中外医疗》2011,30(11):77-77
目的探讨衣原体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衣原体感染性肺炎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衣原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0.60%,经阿奇霉素治疗1个疗程后,总的有效率为93.4%,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有2例轻度恶心、呕吐,未予处理,2例轻度腹泻。结论肺炎衣原体主要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以肺炎为主,临床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精神和经济负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易引发一系列误吸、肺炎、进食吞咽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营养摄入,大大增加患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风险[1].现阶段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内科的工作中应用C反应蛋白检测仪的价值。方法该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整群选取了2014年2月—2015年6月就诊该院呼吸内科、儿科与神经内科等临床内科的脑卒中和肺炎患者共88例,包括35例呼吸内科肺炎患者、29例儿科肺炎患者和24例脑梗死患者,88例脑卒中和肺炎患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均分别给予C反应蛋白的检测仪与免疫酶联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呼吸内科、儿科和神经内科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仪测定的阳性率94.28%、93.10%和79.17%,免疫酶联反应法测定的阳性率88.57%、96.55%和87.50%,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反应蛋白的检测仪可以对临床内科患者的 C反应蛋白进行有效的检测,具有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