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问期≥2.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 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 长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地探讨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60例患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286次,其中夜间966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时,应检测长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分为夜间和/或睡眠组,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或活动时分为白天和/或活动组,将2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对比研究。结果70倒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2.0s)夜间和/或睡眠组5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8例(16%);白天和/或活动组2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i8例(90%),2组间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多由速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在白天和/或活动时房室传导阻滞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对房颤(AF)伴长R-R间期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DCG显示AF伴长R-R间期患者83例,结合睡眠与长R-R间期的相关性分为睡眠无关组和睡眠相关组.比较两组长R-R间期次数、心室率、逸搏、晕厥、长R-R间期、逸搏心律发生率.结果:两组共发生12643次长... 相似文献
6.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8.
9.
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对中老年患者病窦综合征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中老年患者长R-R间期检出资料,探讨DCG中的长R-R间期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6年内我院年龄50岁以上且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发现1.5s以上长R-R间期且已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或食道心房调搏者95例,其中确诊SSS 27例;据长R-R间期时限分为1.5~1.9s组、2.0~2.9s组和≥3s组,以探讨长R-R间期对SSS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中SSS比例分别为8.5%、48.0%、90.9%;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分别为(1 670±180)ms(、2 230±350)ms(、3 600±860)ms;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RT)分别为(330±80)ms(、660±210)ms(、1 800±710)ms。长R-R间期值与SNRT值相关系数r=0.965,P<0.01;长R-R间期值与CSRT值相关系数r=0.976,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检出的长R-R间期时限与SSS有一定相关性,据长R-R间期时限大小,可对SSS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动态心电图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41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分心房纤颤106例(占75%)为A组,窦性节律伴心律失常35例(占25%)为B组,分别比较两组长R-R间期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A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大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01,p<0.05), B组最慢心室率、≥2.5s的R-R间期均值大于A组有显著差异(p<0.005),B组≥2.5s的R-R间期中12例(占67%)与睡眠无相关性。结论 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及频率与不同的病因、基础心律有关,为指导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 ms进行临床分析,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鉴别和诊断的方法,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长RR间期的病因和心电图变化。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7.05%(141/2000)。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导致患者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率不齐、房性早搏未下传、高度房室阻滞等。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二度 I 型房室阻滞、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等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上。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探查长RR间期的相关病因,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临床意外的发生。对于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间期大于1.5秒或逸搏及逸搏心律较常见。本文对38例房颤复律前后动态心电图(Holter)和监测心电图进行分析,评价房颤合并长R—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意义,并且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李爱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9):3118-3119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 0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 690例中长RR间期〉2 00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1.71%(315/2690),40岁以上的患者占87.4%,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20.63%(65/315),房颤伴长RR间期16.51%(52/315),房早未下传15.87%(50/315),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5.87%(50/315),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1.11%(35/315),逸搏及逸搏心律10.79%(34/315),二度窦房阻滞6.35%(20/31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7%(4/31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63%(2/315),短暂全心停搏0.95%(3/31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心电图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房颤合并长R-R间期(≥2.0 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200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并分析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度、平均心室率及伴随症状。结果睡眠无关组患者睡眠及非睡眠时平均心室率均小于睡眠相关组,其平均心室率〈60次/min,且心室率清醒时恢复不明显(P〈0.05),睡眠相关组患者长间歇时不伴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患者长间歇时有26例出现头晕、黑矇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活动时。结论动态心电图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时间及临床症状,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缓慢型心房颤动(Af)伴发长R-R间期在静态心电图(ECG)中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静态ECG表现为缓慢型Af的患者,根据有无伴随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37例,无相关症状组B组29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42例,非高龄组(〈80岁)24例。观察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30例,占81.08%,B组发生6例,占20.69%。A组发生率高于B组(χ2=10.87,P〈0.05);高龄组发生29例,占69.05%,非高龄组发生7例,占29.17%,高龄组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χ2=11.63,P〈0.05)。结论静态ECG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对伴发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患者和高龄患者应高度重视,适当延长ECG描记时间,详细描述长R-R的长度,慎重Af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临床医生尽早干预和处理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中房颤伴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检出房颤伴长R-R间距65例,对平均心室率、长R-R间距以及其与睡眠是否相关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长R-R间距815次,白天105次(约占12.88%)、夜晚710次(约占87.12%);平均心室率<60次/min 40例,≥60次/min 20例,长R-R间距<2.5 s 20例,≥2.5 s 45例;长R-R间距与睡眠不相关30例,与睡眠相关35例。结论:房颤伴长R-R间距多在夜晚睡眠时出现,R-R间距越长,平均心室率越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发病率及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电生理科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的患者4826例,对其中RR间期≥2 s的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整体发病率,并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段进行分层,探讨其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826例行holter检查的患者中共记录到522例长RR间期患者,人群整体发病率为10.82%,男性296例,发病率为12.18%(296/2431),女性226例,发病率为9.44%(226/2395),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加长RR间期发病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高的趋势;长RR间期的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和异位P波未下传心室。结论长RR间期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存在年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