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188^Re血管内照射对新西兰白兔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探 讨188^Re血管内照射对预防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照射组(n=30),均行腹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照射组球囊损伤内膜后行188^Re照射治疗。分别于术后1、3、6周处死动物,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第3、6周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小、管腔面积明显增加、管腔周径明显增大、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188^Re血管腔内照射能有效抑制损伤血管的新生内膜增生,为预防临床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88Re血管内照射对新西兰白兔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188Re血管内照射对预防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照射组(n=30),均行腹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照射组球囊损伤内膜后行^188Re照射治疗。管腔下0.5mm处累计吸收剂量为15Gy;对照组则不行血管内照射。分别于术后1、3、6周处死动物,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照射组第3、6周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小(2.11±0.17mm^2VS3.02±0.71mm^2,P=0.003;2.63±0.84mm^2 vs 3.80±0.99mm^2,P=0.023),管腔面积明显增加(5.87±0.57mm^2 vs 4.96±0.64mm^2,P=0.009;4.74±0.59mm^2 vs 4.16±0.40mm^2,P=0.037),管腔周径明显增大(4.61±0.78mmVS3.64±0.93mm,P=0,040;3.85±0.65mm vs 3.12±0.56mm,P=0.031),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降低(23.04±4.85mm^2 vs 33.44±6.47mm^2,P=0.003;30.82±7.18mm2 vs 41.46±10.95mm^2,P=0.038)。结论^188Re血管腔内照射能有效抑制损伤血管的新生内膜增生,改善血管重构,为预防临床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8铼(188Re)血管内照射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只)和照射组(n=20只),均行腹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照射组内皮拉伤后行188Re血管内照射治疗,管腔下0.5 mm处累计吸收剂量为15 Gy;对照组则不行血管内照射.分别于术后1、3周处死动物,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细胞分析.结果:照射组第1、3周PCNA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7.69±7.04)%与(20.88±4.55)%,明显低于对照组(42.71±6.11)%、(29.48±10.13)%(P均<0.05);照射组第3周平滑肌细胞凋亡细胞百分比为(40.16±7.93)%,明显高于对照组(28.50±9.39)%(P=0.018).结论:188Re血管内照射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188铼血管内照射对抑制新西兰白兔血管损伤术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疗效。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行腹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后分别予^188Re血管内照射(照射组),不予血管内照射(对照组),分析术后3、6周病理组织学标本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照射组3周平滑肌细胞比对照组增殖细胞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6周两组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 血管内照射能有效抑制新西兰白兔血管损伤术后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观察^188铼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对内皮细胞增生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预防照射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方法。②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照射组(n=10)和对照组(n=10),制作颈总动脉损伤模型。然后照射组以^188铼液体球囊对动脉损伤处进行血管内照射,设定的照射吸收剂量为16Gy(参考点位于管腔表面下0.5mm);对照组以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球囊,在动脉损伤处放置同样时间。30d后处死动物,取出颈总动脉作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③结果照射组管腔表层细胞血小板第Ⅷ因子(vWF)染色阳性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96,P〈0.05)。照射组颈动脉血栓形成3只,对照组颈动脉血栓形成2只,两组颈动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④结论放射性同位素血管内照射治疗可以延迟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过程,并且可能是促使晚期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钠氢交换(NHE)抑制剂(Amiloride)对血管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干预组(12只)、对照组(10只)及假术组(10只);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干预组于术前3d予Amiloride[5mg(kg·d)]、对照组以相同剂量NS腹腔注射,至术后28d取材;取髂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αactin免疫组化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血管管腔、中膜与内膜面积变化、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ECM)变化情况。结果: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出现明显管腔狭窄,新生内膜生长,平滑肌层增生;干预组、对照组、假术组髂动脉管腔面积各为(0.91±0.23)mm2、(0.68±0.19)mm2、(1.08±0.17)mm2,F=7.631,P<0.01;新生内膜面积各为(0.27±0.15)mm2、(0.67±0.24)mm2、(0.05±0.03)mm2,F=36.974,P<0.01;内膜中膜面积比各为1.21±0.24、1.39±0.26、0.15±0.08,F=7.562,P<0.01;经Amiloride干预后管腔面积明显增大,内膜面积显著下降,内膜中膜面积比下降。干预组与对照组内膜比较,αactin染色阳性面积减小[(4164.15±1788.37)μm2vs.(16328.31±6220.27)μm2,P<0.01];Masson染色绿色面积下降[(8910.62±7041.62)μm2vs(333558.76±7290.17)μm2,P<0.01],提示干预组内膜平滑肌增生及ECM增生均减轻。结论:Amiloride可抑制球囊损伤兔髂动脉所致血管管腔缩小、内膜增生、分泌ECM,减轻血管狭窄,提示其可能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术后血管再狭窄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188Re液体充盈球囊导管对兔血管再狭窄模型用不同剂量内照射后对增生内膜不同的剂量效应。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分成2组,一侧下肢髂动脉行内膜剥脱术后,通过直径2 .5mm液体188Re充盈球囊导管分别给以0 .8和15Gy剂量的血管内照射治疗。其中8只兔的另一侧髂动脉仅行内膜剥脱术作为对照。4周后处死动物,取出血管。组织经HE染色、VanGieson胶原染色、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狭窄指数和增殖指数。结果 对照组、8和15Gy组的狭窄指数分别为0 .4 9±0 .0 6、0 .6 5±0 .0 5和0 .82±0 .0 5 ,增殖指数分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检验192 Ir血管内照射对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对病变血管行球囊成形术 ,同时随机分为对照组 ,10Gy照射组和 18Gy照射组。以导管导入192 Ir放射性导丝对照射组动物的扩张处进行血管内照射。 4周后处死动物 ,取出血管标本 ,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18Gy照射组最终管腔面积较对照组及 10Gy照射组大 (P <0 0 5) ,18Gy照射组内膜面积较小 (P <0 0 5)。结论 本动物实验提示192 Ir血管内照射可防止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其效果与照射剂量相关 ,其机制涉及抑制新生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9.
Zhang XH  Ma XJ  Zhao 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9):635-637
目的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对损伤内膜修复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GM CSF组和对照组。GM CSF组皮下注射GM CSF10μg·kg1·d1,对照组皮下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7d后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4周后提取损伤动脉标本,观察内皮修复、内膜增生情况并测定病理形态学参数。结果术后4周病理组织学见GM CSF组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新生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明显少于对照组,内皮较完整、光滑,管腔狭窄程度较轻。形态学参数见GM CSF组的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1.27mm2±0.31mm2vs0.92mm2±0.24mm2),新生内膜面积与内膜增生百分比明显小于对照组(0.85mm2±0.34mm2vs1.18mm2±0.38mm2;40%±7%vs55%±6%)。结论GM CSF能促进损伤内膜修复,减少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成形术后,病变近端正常参考血管重构的发生以及与病变部位血管重构的关系,并观察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随机分为GM-CSF组和单纯损伤组.GM-CSF组皮下注射GM-CSF10 μg·kg-1·d-1,单纯损伤组皮下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7 d后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耳缘静脉采血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4周后提取损伤动脉标本,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并测定病理形态学参数.结果 术后4周GM-CSF组N0浓度(98±10)μmol/L高于单纯损伤组(83±12)μLmol/L.单纯损伤组球囊损伤处血管残余管腔面积(LA)小于GM-CSF组[(0.87±0.40)mm2 vs(1.34±0.52)mm2,P<0.05],损伤处内膜+中膜面积(I+M)大于单纯损伤组[(2.62±0.48)mm2 vs(2.26±0.43)mm2,P<0.05],两组损伤处外弹力膜环绕面积(EE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0.80)min2 vs(3.60±0.91)mm2,P>0.05].单纯损伤组参考血管LA小于GM-CSF组[(1.60±0.48)mm2 vs(1.99±0.54)mm2,P<0.05],两组参考血管I+M无明显差异,LA与I+M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参考血管EELA与LA及I+M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91,P<0.001;r=0.685,P<0.001).两组参考血管LA、EELA与损伤处血管LA、EELA也明显相关(r=0.919,P<0.001;r=0.909,P<0.001).结论 血管重构不仅发生在病变血管,同时也发生在近端参考血管.GM-CSF可以促进受损内皮细胞修复,改善负性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模型,并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评价。方法选择健康小型猪9头,在左前降支中段植入金属裸支架[支架/血管直径=(1.1~1.2)/1.0],术后第28天复查造影、IVUS,并行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再狭窄情况。结果4头猪在支架植入2 h内死亡,5头猪完成实验后复查,定量冠脉造影(QCA)示支架植入后血管直径为(2.90±0.26)mm,比植入前基础血管直径[(2.52±0.31)mm]明显增大(P=0.001);随访期血管直径[(1.20±0.77)mm]较植入后血管直径明显减小(P=0.002),直径狭窄百分比为(60.2±23.5)%,支架内再狭窄率为60%。组织形态学检查示管腔面积与支架内面积相比明显减小[(1.29±1.02)mm2vs(6.04±1.21)mm2,P<0.01],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77.9±19.7)%。IVUS检查结果类似[管腔面积(1.67±1.17)mm2vs(5.85±0.94)mm2,P<0.01],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71.0±23.3)%。两种检查手段测得的支架内面积、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和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模型,IVUS检查可作为猪冠脉再狭窄模型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血管内超声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方法:以成功留置冠脉内支架,于6 mo后进行复查的92名患者118处病变(其中前降支53处病变、回旋支32处病变、右冠状动脉33处病变)为对象,进行CAG及IVUS检查,以CAG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再狭窄组(39例)和无再狭窄组(79例),通过IVUS观察两组冠脉内支架术后及随访时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支架截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新生内膜面积、支架体积及新生内膜体积. 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及随访时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支架截面积、支架体积无显著性差异 (P>0.01),随访时再狭窄组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较无再狭窄组明显减小[(2.3±1.1) mm2 vs (5.4±1.8) mm2, P<0.01];而新生内膜面积及体积较无再狭窄组明显增大[(4.7±1.5)mm2 vs (1.6±0.8) mm2, (121.1±31.9) mm3 vs (54.3±11.4) mm3, P<0.01]. 结论: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以内膜增生为主,而与血管重构及支架弹性回缩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颜氏益心方对实验性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 利用SD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法造成颈动脉狭窄,观察颜氏益心方对颈动脉狭窄血管内膜厚度及管腔面积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管腔面积明显缩小(P<0.05),内膜显著增生(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心方低、高剂量组管腔面积及内膜增生程度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颜氏益心方可改善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血管内膜的厚度及管腔面积,从而抑制其内膜增生,减少其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利用球囊在该模型腹主动脉导入pcDNA3.0/hVEGF165(n=10),对照组导入空载体(n=10)。采用RT-PCR法检测外源VEGF基因的表达。术后2、4周观察转导外源基因对血管内皮修复的影响。术后1、2、4周行MRI检查,观察左肾动脉开口处上段被扩张腹主动脉的管腔面积变化。结果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转导pcDNA3.0/hVEGF165,治疗组和对照组完成内皮修复的时间分别为2周和4周,术后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管腔面积分别为(7.95±1.42)mm2和(6.74±1.01)mm2,术后4周分别为(7.40±2.29)mm2和(2.21±1.44)mm2。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局部血管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地转导VEGF基因,有效促进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取得抑制局部血管管腔狭窄的作用,这对于防止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属支架表面光滑度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金属支架表面光滑度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支架光滑组(n=20)和支架粗糙组(n=20),分别将表面光滑和带有沟槽(深20μm)的两种金属支架各20枚植入大白兔的左或右髂动脉。术后5个月处死动物进行形态学分析,测定两组支架置入处血管管腔和血管的横断面积、内膜厚度和面积、内膜/中膜值,比较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变化。结果支架光滑组和支架粗糙组支架置入段血管管腔面积分别为(2.79±0.28)mm2和(2.07±0.28)mm2(P<0.05),内膜横断面积分别为(0.69±0.30)mm2和(1.48±0.32)mm2(P<0.05),内膜/中层值分别为1.27±0.47和3.08±0.89(P<0.05),此外,两组中层横断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光滑组支架内再狭窄率[(30±12)%]与支架粗糙组[(48±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两组血浆ET、TXB2、AngⅡ、hs-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支架粗糙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支架光滑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可能为球囊和支架的机械损伤所致,金属支架20μm深的微粗糙表面加重了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迁移及血小板的激活、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再狭窄的发生,表面微粗糙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反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建立和损伤血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PTCA球囊导管损伤大鼠颈动脉,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颈动脉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扫描电镜、光镜动态观察表明,球囊导管损伤使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剥脱和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伤后1周,内膜开始增生,2至4周增生最快。内皮细胞在1周时有散在覆盖,2周时内皮呈片状覆盖,内皮问连接建立。结论:改良的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成模率高,满足研究血管损伤反应和血管再狭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 ,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对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①对照组 (C组 ,n =7)仅做左颈总动脉结扎 ;②手术组 (O组 ,n =2 8)做胸主动脉损伤。 2组动物均于术后 6、48h及1、2周采血测GMP 14 0和D dimer含量 ,术后 2周处死动物 ,取出胸主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①O组血浆GMP 14 0和D dimer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0 1)。②组织学观察 :C组动脉腔内无新生内膜形成 ;O组动脉腔内有明显新生内膜 ,中膜及内膜层有大量的增生细胞 ,内弹力层模糊。结论 :血管内膜损伤可致NO生成减少、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 ,这是再狭窄的启动因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内膜增生 ,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对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在血管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的动物模型,经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测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壁各成分的变化. 结果:血管损伤后3 d血管内腔面可见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后7 d新生内膜形成并继续增厚,损伤后28 d新生内膜厚度及面积达最大,损伤后35 d较损伤后28 d缩小(P<0.01). 损伤后各时间点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但损伤后35 d的中膜面积较损伤后28 d及对照未损伤侧缩小(P<0.05). 管腔面积于损伤后前3 d略增大,损伤后7 d出现管腔面积减少,至损伤后28~35 d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未损伤侧(P<0.01).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在损伤后3~7 d略增大,损伤后14 d最大,损伤后35 d较损伤后28 d及对照未损伤侧明显缩小(P<0.01). 结论: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是再狭窄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再狭窄的形成是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的平衡所决定的,两者共同导致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和组织学分析进行对比,评价在活体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犬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内膜增殖程度的精确性。方法选取15只杂种犬为研究对象,每只犬冠状动脉植入一枚金属裸支架,3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织学分析,分别应用OCT和高倍电子显微镜定量分析内膜增殖情况,测量两组靶血管支架内膜增殖最严重处的平均内膜厚度(mm)、直径狭窄程度(%)、血管残腔面积(mm2)、新生内膜面积(mm2)、支架面积(mm2)、面积狭窄程度(%)。最终将OCT和组织学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只动物均完成实验,OCT及组织学两种方法测量支架面积(mm2)差异无显著性(5.01±0.79 vs 4.99±0.81,P>0.05),OCT测量新生内膜厚度(mm)和面积(mm2)明显小于组织学测量(0.19±0.08 vs 0.22±0.10,1.52±0.49 vs 1.85±0.78,P<0.05),OCT测量残余管腔面积明显大于组织学测量(3.50±0.66 vs 3.15±0.43,P<0.05)。OCT测量新生内膜厚度(R2=0.767)、新生内膜面积(R2=0.537)和支架面积(R2=0.528)时和组织学测量有良好的直线相关性,测量残余管腔面积(R2=0.307)时直线相关性较低。所有支架金属丝均完全内皮化,无血栓、夹层及血管正性重构形成。结论在活体上,OCT能够精确并反复分析支架内膜增殖情况,而测量残腔管腔面积时,OCT和组织学分析直线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32P灌注球囊预防再狭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行过度球囊扩张术后,治疗组以^32P作血管内照射,对照组作假照射。术后35d收获目标血管、检测血管形态、细胞增殖百分比等。结果:治疗组血管腔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新生内膜面积、血管狭窄程度和各层PCNA阳性细胞明显减小(P均<0.01)。结论:^31P灌注球囊照射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有效、安全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