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胃癌、结肠癌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结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胃癌、结肠癌发生中的作川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TRAP法检测92例胃癌、结肠癌和61例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州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和结肠癌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4.9%,而正常组织为9.83%,胃癌和结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胃癌、结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不同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在胃癌、结肠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在胃癌、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胃肠组织低表达的特性,使其有望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胃肠道肿瘤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的活性状态。方法 用改良的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在定性及定量水平上检测了100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标本及15例甲状遥癌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83.8%,31/37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21.2%,7/33例)及病变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3.3%,4/30例);15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标本也均呈阳性表达,与相应的组织标本相符。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活性又高于乳头状癌。结论 端粒酶活性为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一个敏感标志物。TRAP-PCR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粪便肠脱落细胞、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端粒酶PCR-ELISA检测法检测30例大肠癌患者、30例大肠腺瘤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自愿者粪便肠脱落细胞及对应组织细胞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粪便肠脱落细胞标本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3.3%(25/30)。大肠腺瘤组粪便肠脱落细胞标本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66.6%(20/30)。对照组粪便肠脱落细胞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3.3%(1/30)。27例大肠癌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的患者有25例其对应的粪便肠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也呈阳性表达。结论粪便肠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良恶性胸水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32例恶性胸水和29例良性胸水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将结果与胸水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端粒酶定性和定量结果均显示癌性胸水样本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显高于良性胸水样本(P<0.05)。端粒酶鉴别良恶性胸水的敏感性为71.8%(23/32),特异性为89.7%(3/29);细菌学检查的敏感性为68.8%(22/32),特异性为100%(0/29);两无显性差异(P<0.05)。在22例细胞学阳性胸水样本有19例端粒酶阳性,2例细胞学可疑胸水标本1例端粒酶阳性,10例细胞学阴性胸水样本有3例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检测和细胞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2.6%,若2联合应用,胸水诊断的敏感性可提至84.4%。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良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星形细胞瘤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会民  谭平国 《武警医学》2005,16(3):182-184
 目的检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分析其活性变化在肿瘤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76例Ⅰ~Ⅳ级脑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实验标本;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ELISA)分别定量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另取1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76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中,Ⅰ~Ⅱ级者38例,端粒酶阳性者3例(7.9%);星形细胞瘤Ⅲ~Ⅳ级者38例,端粒酶阳性者33例(86.6%).两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有显著(P<0.01);两组之间,端粒酶活性定量水平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15例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的活性在脑星形细胞瘤中随着肿瘤活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说明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在星形细胞瘤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癌和慢性胃炎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 1种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结构 ,对于防止染色体的降解及融合起重要作用。端粒DNA的合成有赖于端粒酶的活性[1] 。由于功能上的需求 ,生殖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高 ,但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端粒酶基因被逐渐关闭 ,故正常体细胞中不能检出端粒酶的活性。研究表明 ,大多数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异常增高[2 ] 。我们采用TRAP—ELISA方法对 2 3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 2 0例慢性胃炎活检标本进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恶性级别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及P gp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手术中切除的不同级别脑新鲜胶质瘤标本 2 6例 ,脑外伤内减压脑组织 8例 ,用TRAP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端粒酶活性以及P gp糖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为 88.5 % ,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6 5 .4 % ;端粒酶活性阳性病例中 ,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 6 9.6 % (16 / 2 3) ,端粒酶活性阴性病例中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 33.3% (1/ 3) ,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及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脑胶质瘤中 ,端粒酶活性和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 ,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测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方法检测22例大肠腺瘤、43例结直肠癌及邻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大肠癌中为95.4%,腺瘤中为9.1%,而邻近组织中仅为2.3%,在低、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中端粒酶活性呈中、强表达者占多,而在中、高分化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及管状腺癌中存在相当低、弱表达,但其总的表达在大肠癌Dukes各期中无甚差异。结论:大肠癌的恶性转化与端粒酶的活化有关,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临床大肠癌尤其是早期大肠癌具有特别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对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Telomerase)是近年来发现的人体内唯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核糖核蛋白酶(Ribonucleoprotein)。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一般不表达或活性极低,而在肿瘤组织中则明显增高,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化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动态平衡,因此,端粒酶活化作为肿瘤细胞无限制增殖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可能是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一条必经通路[1]。维甲酸具有逆转肿瘤细胞的作用。本研究以维甲酸体外诱导的SGC-7901细胞为模型,研究诱导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拟从端粒酶亚…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物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CT引导下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物端粒酶活性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银染 TRAP法测定 43例肺肿块穿刺活检物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肺肿块经病理确诊肺癌 32例、肺良性病变 11例 ;32例肺癌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7.5 % (2 8/ 32 ) ,而 11例肺良性病变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9.1% (1/ 11)。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物端粒酶活性测定 ,可作为诊断肺癌的有效指标 ,端粒酶可成为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活性在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测定端粒酶活性在诊断和预测卵巢肿瘤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PCR-TRAP法检测30例卵巢肿瘤组织(良性组织8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5例)的端粒酶活性。结果:8例卵巢良性组织中均未测出端粒酶活性,7例卵巢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组织中,4例(57%)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15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14例(93.3%)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在组织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分明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且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的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1994年9月~2004年5月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30例,均行MRI平扫,其中2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3例,其中醛固酮腺瘤5例,皮质醇腺瘤2例,嗜铬细胞瘤6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9例,其中无功能腺瘤11例,神经节瘤1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结论:MRI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较好方法,其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技术对鉴别腺瘤、嗜铬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乳腺肿瘤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TRAP法检测了48例乳腺癌、36例乳腺增生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端粒酶活性;同时采用RT-PCR检测其hTERT mRNA表达。所有样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乳腺癌、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9.6%(43/48)、33.3%(12/36)及26.7%(8/30)。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7%(44/48)、36.1%(13/36)及26.7%(8/30)。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皮质癌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 结果 CT和MRI定位准确性分别是86%和95%,定性的准确性为90%和95%.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CT、MRI扫描的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内部结构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77%(20例)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 结论 CT、MRI能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并确定其侵犯范围,两者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对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分别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患者作了化学位移成像(CSI)序列扫描。结果 MRI对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定位、定性的准确性分别为89%和100%。原发肾上腺皮质癌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信号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83%(15例)肿瘤见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与同相位图像比较,反相位图像上5例肿瘤的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结论 MRI能很好地确定肿瘤的起源,观察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下腔静脉受侵情况,对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总结肾上腺皮质癌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功能性肿瘤占30%。1例双侧性肿瘤。肿瘤大小范围6~15cm,6个<6cm。CT表现为肿瘤中心呈低密度的出血与坏死(16例),钙化(4例),不规则增强(15例),低密度的肿瘤周围环绕实质性的增强环(4例),轮廓不规则(11例),边缘模糊(9例)。肿瘤可以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转移到肝、淋巴结、胰腺、小肠和骨。结论:CT能提示肾上腺皮质癌的恶性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