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唇腭裂患者恒牙期错[牙合]正畸治疗的特点和方法。方法 选取14例先天性唇腭裂恒牙期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固定正畸配合活动矫治器等正畸技术,正畸后保持用多种修复体联合修复。结果 经过正畸治疗后,14例患者的凹面形侧貌和咬[牙合]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正畸治疗仍可以改善处于恒牙期的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面貌和咬[牙合]关系。表现为上颌突度增加,上唇变得丰满,上下颌协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总结直丝弓矫治器对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疗前后牙颔面形态变化特征,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矫治特点及效果,期望引起正畸临床医师在临床上重视对该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分别拍摄16例经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X线定位头颅侧位片。选择测量12个牙颔项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U1-NA角,U1-SN明显减小。L1-NB;U1-L1;SNA;ANG;A'-Ptm增大,A点明显前移。Yaxis;MP-SN角;FH—MP角无明显变化。结论 对恒牙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临床上应该改变以往的消极等待后期正颔外科手术治疗的态度,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积极正畸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较明显的改变,以满足部分患者改善颜面美观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9例,其中替牙列3例.恒牙列16例.使用固定矫治器,分别采用"2×4"技术、上颌前方牵引技术、MEAW技术及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技术等进行矫治,疗程6~32个月.结果 矫治后19例均达到I类磨牙关系,凹面形有很大改善.结论 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应根据其病因、发病机制,制订正确可行的矫治方案并选择相应的矫治方法 , 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共64例(低角28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应用Wine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图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祭咬树脂垫(高度2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低角组肌电峰值均大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闲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低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咀嚼周期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前腹、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器与Franke1Ⅲ两种矫治方法对Ⅲ类错(牙合)病人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前方牵引器和Franke1Ⅲ分别治疗8例,12例Ⅲ类错(牙合)患者,并做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前方牵引器治疗Ⅲ类错牙合患者骨性变化大于Franke1Ⅲ治疗Ⅲ类错牙合患者,而Franke1Ⅲ治疗后软组织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口腔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儿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上牙弓拥挤度、下牙弓拥挤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软组织侧貌X线头影测量研究,确定软组织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门诊安氏Ⅲ类错[牙合]者30人作为研究样本,另选正常[牙合]30例,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软组织测量项目。结果 软组织角度测量有5项有显著差异。结论 软组织代偿可掩盖骨骼的畸形,而另一部分软组织形态的改变却加重了面部的畸形。  相似文献   

11.
陈玉梅 《华夏医学》2010,23(1):108-110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牙台畸形.据中华口腔医学会2000年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群安氏Ⅲ类错(牙合)乳牙列发病率为14.94%,替牙列为9.65%,恒牙列14.98%[1].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个体的生长畸形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3].由于安氏Ⅲ类错(牙合)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颜面美观以及心理健康有较严重的影响,因此早期矫治尤为重要[4].  相似文献   

12.
13.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一种严重的颅面错殆畸形,随生长发育逐渐加重,我国恒牙初期的发病率为14.98%。就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时机,国内一般提倡尽早开始,最早开始于乳牙期。对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通常采用联合前方牵引与上腭快速扩弓。大部分患者可得到很好的治疗;避免了手术。我们联合前方牵引与上腭快速扩弓对临床22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 进行治疗,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我国儿童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北京医科大学于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患病率分别为14.94%、9.65%和14.98%。在颅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刺激颌骨向前生长来源于正常的咬合关系,由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改变了凳骨正常受力方向,使上颌骨向前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例恒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规律,为临床设计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14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8例,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统计分析和配对 t 检验。结果矫正后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改变均不显著,但下颌骨有后下旋转的倾向。上下唇基角无明显改变,上下唇倾角,鼻唇角有明显的增大。结论固定矫正主要通过牙的移动进行掩饰性治疗,颌骨畸形并未矫正,提倡早期进行功能矫正以改善骨骼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Ⅲ类错[牙合]的良好矫治方法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 随机选择我科门诊10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例,年龄3~6岁,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进行矫治,另一组用传统[牙合]垫式矫治器进行矫治,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矫治前后上下颌骨位置、恒切牙胚位置及软组织均有改善,与传统[牙合]垫式矫治器组相比,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更理想.结论 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同时具有机械及肌能矫治的双重作用,可以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而且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腭开展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引起的矢状骨性和牙性变化。方法:选择13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腭开展治疗,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4~6个月治疗后头影测量显示,上颌骨前点A平均前移3.5mm,前牙覆盖平均增加5.54mm,ANB角由负值变为正值,平均增加3.33°;1-SN平均减小3.86°;下颌骨前点B平均后退0.46mm,下颌平面角增大0.41°。结论: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腭开展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可使上颌骨近中移动,纠正反覆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良好矫治方法.方法:将到我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传统(牙合)垫矫治器进行矫治,B组50例用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进行矫治,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矫治后两组上下颌骨位置及软组织均有改善.B组上下中切牙角由矫治前至矫治后减少12.0°(P<0.01);SNA角由矫治前至矫治后增大2.4°(P<0.05);SNB角由矫治前至矫治后减少2.1°(P<0.01);ANB角由矫治前负值至矫治后达到正值,增加4.4°(P<0.05).两组矫治后比较,SNB角、ANB角和L1-NB、L1-NB角B组优于A组(P<0.05).结论: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同时具有机械及功能矫治的双重作用,可以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下颌后退效果更明显,牙颌面关系更协调.  相似文献   

19.
安氏Ⅲ错牙,影响容貌,须进行矫治。我科近8年来,共收治安氏Ⅲ类错牙患者124例,采用功能调节器矫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不同矫治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60例于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恒牙列占54例,替牙列占6例。分别使用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技术、MEAW技术、上颌前方牵引技术和"2×4"技术并利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矫治时间需持续6至30个月,矫治完成后对矫治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矫治完成后,全部达到Ⅰ类磨牙关系,而且凹面形得到了优化和改善,患者矫治前后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在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牙齿矫治时,必须结合患者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矫治方案,从而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获得优化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