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晨光  娄臣彬 《人民军医》1999,42(7):378-379
在电视胸腔镜动脉导管手术操作的启发下,我们设计出采用腋下小切口直视下实施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1995~1998年,临床应用32例,证实其安全、有效,操作方便,费用低,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17岁,平均8.5岁。体重9~52kg。均无发热、紫绀,各项检查未提示合并有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级连续性杂音;胸片示肺血增多。超声心动图检查:管形导管23例,漏斗形导管9例。PDA直径0.5~1.6cm,长度0.4~1.1cm。1.2 手术方法 全麻,插双腔气管插管。右侧卧位,在左腋中线,以第3肋间…  相似文献   

2.
1993~ 1 999年我们对 2 5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PDA)病人采用腋下小切口直视下实施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1 6例 ,年龄 1 .5~ 2 9岁 ,体重 9~ 56Kg。所有病人均无发热 ,发绀 ,胸骨左缘第 2~ 3肋间均闻及 2~4 / 6级连续性双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管型导管 1 9例 ,漏斗型导管 6例 ,PDA直径 0 .3~ 2 .0cm ,长 0 .5~ 1 .1cm。其中1例合并轻度导管前型主动脉狭窄。2 手术方法全麻 ,气管插管。右侧卧位 ,取左腋下 ,腋后线至腋前线斜切口约 5~ 1 0cm ,切口后高前低 ,沿第 3肋间进胸 ,…  相似文献   

3.
4.
胸膜外微创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膜外微创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采用腋下纵切口或斜切口,长约5~8cm,切开第4肋间肌肉,不切开胸膜,保持胸膜腔完整,逐步分离胸膜,暴露动脉导管,充分游离后用10号丝线结扎两道。彻底止血后,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逐层关胸。结果:40例患者均于术后12h下床活动,8d内痊愈出院,术后半个月恢复学习或正常生活,术后半年及一年复查均未见导管再通。结论:胸膜外微创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可靠,术后不需要胸腔闭式引流,第2d即可下床活动,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对呼吸功能干扰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腋下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的效果和价值。方法于腋中线第3肋间至第5肋间作纵切口,长约5cm-8cm,用小拉构向后牵拉背阔肌,切开第4肋间肌肉和胸膜,其中20例不切开胸膜,经胸膜外分离、结扎动脉导管。经胸腔者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经胸膜外者术后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逐层关胸。结果10例经胸腔结扎者均于术后第二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第三天下床活动,20例经胸膜外结扎者均于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30例患者都在术后10d内痊愈出院。结论腋下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效果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切口隐蔽,特别是经胸膜外结扎者术后不需要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对呼吸功能干扰少,尤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心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Amplater封闭器关闭动脉导管(PDA)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共堵闭6例PDA。PDA于肺动脉开口处的最窄直径3 ̄4.5cm(平均3.7cm)。结果 均获成功。3 ̄6个月随访堵闭器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关闭大、中型PDA效果良好,安全可靠,血管损伤小。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8.
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4例,男1例,女3例。年龄5个月 ̄30岁,平均20岁,动脉导管直径1.3 ̄6.0mm。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个月随诊观察无残余分流。结论:Amplatzer法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药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2 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活动后心慌、气短。查体 :胸骨左缘 2~ 3肋间有连续性杂音 ,肺动脉瓣第 2心音亢进。血尿常规正常。X线胸片 :肺血增多 ,主动脉结宽 ,肺动脉段凸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 0 .61。超声心动图 (UCG)示 :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处直径 10mm。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 ,示肺动脉平均压 3 8mmHg(1mmHg =0 .13 3kPa) ,主肺动脉血氧饱和度较右心室高 2 3 % ,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Qp/Qs)之比为 2 .3。穿刺右股动脉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示PD…  相似文献   

10.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26例。结果 全组26例堵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例(61%),微量残余分流8例(31%),少量残余分流2例(8%)。术后24 ̄48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例(92%),微量残余分流2例(8%)。1便封堵术后17小时发生溶血,54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动脉导管未闭31例,于封堵术前行常规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和彩色多普勒分流血流束,测量动脉导管内径。在封堵术中用球囊导管探测动脉导管内径。将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球囊导管的测值进行对照。结果: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测值与球囊导管测值均呈高度正相关,分别为r=0.84 (P<0.01)和r=0.93(P<0.01)。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测值更接近于球囊导管的测值,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更为清晰。结论: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受限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较好的补充诊断方法,并可为封堵治疗提供更多的定量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 3 .63± 1.3 9( 2~ 6.5 )mm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 2 .5 ( 1.5~5 .3 ) ,肺动脉高压 5例。 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 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 7例无残余分流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5 .5 ( 3 8~ 5 5 )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4± 1.4( 5~ 9)min。术后 2 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平均 2 5 .3± 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63-year-old woman with a shor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nd aneurysmal pulmonary arteries who was treated by placement of a stent-graft. The technique proved simple and safe.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stent-grafts and their release system for use of this techniqu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his disord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PDA后残余分流对溶血的影响.材料及方法分析6例PDA封堵术后机械性溶血者(溶血组)即时残余分流、肺动脉显影程度及浓度、堵塞器位置.随机抽取10例封堵术后无溶血者对照分析(对照组).结果溶血组术后主动脉造影示主肺动脉全程及肺动脉窦显影,中、远1/3段显影浓度与降主动脉相当.对照组肺动脉窦均无显影,3例主肺动脉无显影;4例远1/3段浅淡显影;3例远1/3段显影浓、近、中1/3段显影淡.结论残余分流量大是术后机械性溶血的重要原因,正确选择堵塞器大小及准确置入是最佳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孤立性右位动脉导管未闭伴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极为少见 ,我们收治 2例。 1例曾误诊为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左开胸阴性探查 ,1个月后正中入路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另1例正中入路心包内游离结扎动脉导管。二例均痊愈出院。随诊 5~ 8个月 ,情况良好。作者认为关键是术前明确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并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接CT征象及类型,诊断符合率为100%;并可拉直测量导管的内径和长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和83.33%;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程度方面与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差异,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类型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结论:16层CT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以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开胸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栓塞术。材料和方法:对14例动脉导管未闭行此手术。操作方法;(1)主、股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或直接用带管测量。确定上及形态。(2)制备适用PDA大小的塞子。(3)建立股动脉-PDA-股静脉钢丝绳轨道,由动脉端送入塞子,关闭PDA。结果:我院作1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10.5年恢复正常工作,结论:本法地治疗PDA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并发症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的MRI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MRI在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CAG)证实的各种先心病325例,其中PDA65例。所有病例均行0.3TMRI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检查。结果MRI诊断PD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9.2%,对PDA形态分型诊断正确率为90.3%。结论MRI对PD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在青少年或成人的PDA及PDA合并室间隔缺损或艾森门格综合征的诊断中,MRI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T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