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异位妊娠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全麻诱导时的循环情况。方法:异位妊娠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女性患者60例,随机均分2组,Ⅰ组麻醉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氯胺酮0.5 mg/kg,芬太尼0.005mg/kg,万可松0.1 mg/kg诱导插管;Ⅱ组麻醉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0.005 mg/kg,万可松0.1 mg/kg诱导插管。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异位妊娠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全麻诱导时,循环相对稳定,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李冰  戴体俊 《重庆医学》2015,(14):1885-1887
目的:比较4种不同麻醉药物在麻醉诱导期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药物分别为丙泊酚2.00 mg/kg、依托咪酯0.30 mg/kg、咪达唑仑0.15 mg/kg和地佐辛0.20 mg/kg ,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降至50以下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采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仪(TCD),监测并记录4组患者入室后诱导前(T0)、插管前1 min(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插管后5 min(T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率(Vm‐MCA)、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除咪达唑仑组外,其他3组T1时Vm‐MCA 均明显降低于T0(P<0.05);插管后,咪达唑仑组和依托咪酯组的Vm‐MCA、SBP、DBP与基础值相比显著升高,丙泊酚组和地佐辛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在对气管插管引起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波动的抑制较丙泊酚和地佐辛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人无痛胃肠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50例行无痛胃肠镜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麻醉组(P组)。每组25例。D组检查前5min,先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2~0.25mg,芬太尼20—25mg,检查开始前缓慢静注丙泊酚1mg/kg;P组10min内缓慢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即可置入纤维镜,两组术中若出现体动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5mg/kg。记录患者检查前(T0),检查中(T1),检查后(T2),苏醒时间,HR、SBP、SpO2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舒适度。结果:T1时两组HR慢于(T0),SBP明显低于T0时(P〉0.05),T2时D组HR、SBP高于P组(P〉0.05),两组的SpO2,不良反应,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人无痛胃肠镜均具有良好安全性,且小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经济适用,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的麻醉效果、副作用的发生率、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同期与传统的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麻醉相比较,是否更具优越性。方法40例切痂植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组(Ⅰ组n=20)和氯胺酮-羟丁酸钠全麻组(Ⅱ组n=20)。全部病例静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3mg/kg、阿曲库铵0.3-0.5mg/kg做诱导插管,然后Ⅰ组微泵持续注射丙泊酚4~6mg/kg·h,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及氯胺酮1-2mg/kg维持。Ⅱ组微泵持续注射氯胺酮1-2mg/kg·h,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及羟丁酸钠80-100mg/kg。分别记录2组病例在用药期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效果、停药后苏醒时间、苏醒后再入睡、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Ⅰ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循环稳定;而Ⅱ组术中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中肢体有不自主的躁动现象,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用于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可控性强,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优于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联合诱导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A组)和生理盐水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B组),每组20例,全麻诱导时A组按顺序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0.08mg/kg(10s),3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10mg/5s)、芬太尼2.5~4.0μg/kg(10s)、罗库溴铵0.6~1.0mg/kg(5s),B组先静注生理盐水3ml,3min后按相同方法经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一-罗库溴铵行联合诱导。观察记录2组诱导前、诱导、插管、切开皮肤的HR、SBP、DBP、MAP变化,异丙酚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HR在各观察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即刻A组SBP、DBP、MAP均高于B组(P〈0.05);在插管和切开皮肤即刻A组SBP、DBP、MAP均低于B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2组HR在诱导即刻较诱导前均明显升高(P〈0.05),随后A组HR渐降(P〈0.05),而B组HR变化较小(P〉0.05);A组SBP、DBP、MAP在组内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BP、DBP、MAP在诱导与诱导前、插管与诱导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术后苏醒延迟发生,在麻醉维持期间异丙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联合诱导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平稳,抑制心血管副反应较生理盐水-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阈下剂量氯胺酮用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全麻诱导时的临床效果。方法 失血性休克患者 4 8例 ,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 0 .0 3mg/kg ,氯胺酮 (1.5mg/s的速度静注 ) ,芬太尼 4 μg/kg ,万可松 1mg/kg诱导插管。根据血压、氯胺酮用量不同分为 4组 :Ⅰ组 (SBP≥ 90mmHg) ,14例 ,氯胺酮 1mg/kg ;Ⅱ组 (SBP≥ 90mmHg) ,12例 ,氯胺酮 0 .5mg/kg ;Ⅲ组 (SBP <90mmHg) ,10例 ,氯胺酮 1mg/kg ;Ⅳ组 (SBP <90mmHg) ,12例 ,氯胺酮 0 .5mg/kg。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给药后 3min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结果  4组病例患者年龄、性别、失血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①BP :Ⅰ、Ⅱ、Ⅳ组患者应用氯胺酮后SBP均呈显著升高 (P <0 .0 5 ) ,分别增加达 2 0 %、15 %和 13% ,舒张压升高不显著 (P >0 .0 5 ) ;Ⅲ组患者应用氯胺酮后 ,SBP和DBP均呈显著下降(P <0 .0 5 ) ,分别减低 15 %和 10 %。②HR :Ⅰ、Ⅲ组HR增快显著 (P <0 .0 5 ) ,分别达 15 %和 2 5 % ,Ⅱ、Ⅳ组增快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阈下剂量氯胺酮用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全麻时 ,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对丙泊酚静脉麻醉中循环功能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麻醉组(A组)、咪达唑仑丙泊酚麻醉组(B组)2组,每组20例。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A组给予芬太尼100μg,丙泊酚2mg/kg,阿曲库铵0.6-0.8mg/kg诱导,B组咪芬合剂(咪达唑仑2mg,芬太尼100μg),丙泊酚2.0mg/kg,阿曲库铵0.6-0.8mg/kg诱导,然后观察其麻醉过程循环功能及麻醉后苏醒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A组意识消失时间长于B组(P〈0.05),术中B组病人循环功能较A组稳定(P〈0.05),麻醉后苏醒时间较A组长(P〈0.05),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优于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液体预充填法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预防作用与护理配合。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ml/kg预充填剂量组和8ml/kg预充填剂量组,观察3组患者全麻诱导期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及3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3组HR、SBP、DBP和MAP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麻醉诱导后HR无显著变化(P〉0.05),而SBP、DBP和MAP均显著降低(P〈0.05),和8ml/kg组比,对照组、4ml/kg组SBP、DBP和MAP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各组低血压发生率亦以8ml/kg组最低(P〈0.05)。结论液体预充填法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具有一定预防作用,能较好地维护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对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围麻醉期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P组静脉给予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E组用依托咪酯替换P组丙泊酚。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3minfT2)循环、应激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组间比较,T1SBP和HR、T2SBP、DBP和HR,E组大于P组,注射痛P组多于E组,肌颤E组多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更适用于循环功能不稳定者;两者对血糖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117-118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需全麻下行骨科(下肢及髋关节)手术的患者2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130例。A组麻醉诱导(丙泊酚1.0mg/kg+瑞芬太尼1.5μg/kg)、麻醉维持[丙泊酚(4~8)mg/(kg·h)+瑞芬太尼(0.1~0.8)μg/(kg·min)];B组则为麻醉诱导(丙泊酚1.0mg/kg+瑞芬太尼1.5μg/kg)、麻醉维衔丙泊酚(4~8)mg/(kg·h)+芬太尼0.15μg/(kg·min)。分别观察插管前、插管后、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血压(SBP、DBP)及术中疼痛反应。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镇静评分、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结果插管前后、手术过程中,A组的SBP和DBP值较B组低(P〈0.05);B组患者苏醒和拔管所需时间明显较A组长,B组麻醉过程所需丙泊酚的量较A组多(P〈0.05)。两组间拔管后的镇静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均无疼痛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静脉麻醉安全、有效,适用于骨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麻醉诱导丙泊酚组及依托咪酯组均采用TCI系统诱导给药,并加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分别记录诱导前后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诱导后P组SBP、DBP和HR均明显下降(P<0.05),而E组则轻度下降或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明显大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咪达唑仑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射频温控热凝术ASAⅠ-Ⅱ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Ⅰ组)和芬太尼-丙泊酚(Ⅱ组)。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穿刺时,意识消失时,加温lmin、3min和术毕时记录SBP、DBP、HR、SPO2;记录丙泊酚的用量,睫毛反射消失、睁眼及治疗室停留的时间;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意识消失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治疗室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丙泊酚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降低(P〈0.05或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在穿刺、意识消失时,加温1min时,加温3min时的SBP、DBP、HR均降低(P〈0.01),SpO2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Ⅱ组比较,Ⅰ组意识消失时,加温lmin,加温3min时的SBP升高(P〈0.05),DBP、HR、SpO2在以上各时点及SBP在穿刺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一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町增强镇静镇痛作用,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且不影响麻醉的恢复,是三叉神经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的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自愿接受无病人工流产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50例,二组均开放上肢手背静脉。K组先用1%氯胺酮0.1mg/kg(用O.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rod,静注;接着用丙泊酚1.0mg/kg,静注。P组单纯用丙泊酚2.0mg/kg,静注。二组均在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开始手术。遇肢体活动时,追加丙泊酚每次0.5mg/kg。观察二组患者的SBP、DBP,HR的变化,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给药量,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K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病人流术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臂丛阻滞在基层医院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实用性。方法选择1—6岁上肢手术患儿共40例,均分为两组。两组均肌注氯胺酮5mg/kg,入睡后人手术室,Ⅰ组用0.2%布比卡因1ml/kg常规行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于手术开始前2min静注氯胺酮0.5mg/kg,术中予0.1%氯胺酮按2mg·kg^-1·h^-1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两组术中视情况间断静注氯胺酮(0.05—0.1)mg·kg^-1,以氯胺酮基础麻醉后5rain时的心率(Ha)为基础,记录氯胺酮基础麻醉后5min(T0)、手术切皮即时(T1)、手术30min(T2)及术毕时(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麻醉效果评级,统计术中氯胺酮总用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1、T2、T,时SBP、DBP、HR、Sp0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T1、T2、T3时SBP升高(P〈0.05),HR增加(P〈0.01);组间比较,Ⅱ组较Ⅰ组T1、T2、T3时SBP增高(P〈0.05),HR增加(P〈0.01),氯胺酮总用量大(P〈0.01),术中麻醉效果评估Ⅲ级病例多(P〈0.01),术后苏醒时间长(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上肢手术中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麻醉效果好,术毕苏醒时间短,有利于术中及全麻苏醒期病情管理,在基层医院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用药方法在喉罩全麻诱导期间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胆囊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420例,年龄25~68岁,ASAⅠ~Ⅱ级,随机均分成A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和B组(丙泊酚组),每组各210例.A组患者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2 mg/kg完成全麻诱导.B组患者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2.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完成全麻诱导.A、B两组患者均选用喉罩全麻.记录患者入室后诱导前1 min(T1),喉罩置入时(T2),喉罩置入后1 min(T3),喉罩置入后3 min(T4),喉罩置入后5 min(T5)的SBP、DBP、HR,比较两组患者全麻诱导期间麻黄碱的使用及喉罩拔除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T3~T5时SBP、DBP、HR均有下降,A组下降幅度小于B组(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时SBP、DBP、HR均有升高,但A组升高幅度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全麻诱导期间麻黄碱的使用A组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喉罩拔除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无差异.结论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可以达到良好的抑制喉罩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和满意的麻醉深度,与单纯丙泊酚诱导相比,依托咪酯联合丙酚应用于喉罩全麻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效果。方法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依托咪酯(E)组,丙泊酚(P)组。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后、电刺激治疗即刻、电刺激后1min、5min、10min两组患者的SBP、DBP及HR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睁眼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平均癫痫发作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发生发作不良次数、注射痛、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在MECT治疗前及疗程完成后,以韦氏记忆量表(WMS-MQ)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两组患者记忆及精神状况。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SBP、DBP、HR比麻醉前降低(P〈0.05),丙泊酚组SBP、DBP、HR降低幅度高于依托咪酯组(P〈0.05);MECT即刻和MECT后1min,两组患者SBP、DBP、HR比麻醉前升高(P〈0.01),MECT后10min,两组患者HR、SBP、DBP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两组患者在平均睁眼时间、返回病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1),依托咪酯组躁动的发生率高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患者的平均癫痫发作时间明显长于丙?自酚组(P〈0.05),发作不良次数少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治疗后WMS—MQ评分、PANSS减分均高于丙泊酚组,但电量指数低于丙泊酚组(P〈0.01)。结论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能减轻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负反应,延长癫痫发作时间,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小,并能降低注射痛的发生率,但术后躁动的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Ⅰ组(实验组):选择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剖宫产病人30例,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咪达唑仑0.04mg/kg,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胎儿娩出后,酌情追加氯胺酮、异丙酚维持麻醉。Ⅱ组(对照组)30例:Ⅰ组每例后第1例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组成。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BP、HR、SpO2、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度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麻醉方法均能满足手术要求,Ⅰ组病人均不能回忆手术经过,无呕吐发生,两组脐带血气分析度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麻醉组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能满足剖宫产手术要求,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研究微泵输注依托咪酯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烧伤削痂植皮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择期中、重度烧伤病人削痂植皮术42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复合氯胺酮组(E+K组,21例),氯胺酮组(K组,21例)。两组病人分别给予咪唑安定0.15mg.kg-1,依托咪酯0.3mg.kg-1,氯胺酮1.5mg.kg-1麻醉诱导后,置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E+K组双道微量注射泵分别输注依托咪酯0.3mg.kg-1.h-1、氯胺酮2mg.kg-1.h-1;K组微泵输注氯胺酮4mg.kg-1.h-1;观察并记录病人注药后5min,喉罩置入5min,削痂、取皮、植皮、停药后10min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同时观察氯胺酮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停药恢复过程呼之睁眼、清醒时间。结果:氯胺酮用药量K组高于E+K组42.86%;E+K组;SBP、DBP、HR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K组:SBP、DBP、HR有显著差异(P〈0.01);停药后睁眼、清醒时间E+K组明显快于K组。结论:依托咪酯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削痂植皮术麻醉安全有效、调控方便迅速、可控性强、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镇静镇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A组)30例,诱导时一次静注,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B组)30例.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检测患者SBP、DBP、心率(H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诱导1~3min后与诱导前相比,SBP、DBP、HR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A、B组变化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气管插管3min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A组患者SBP、DBP、HR波动幅度显著大干B组(P<0.05).结论: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氧胺酮可维持麻醉诱导时创伤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诱导期间不同剂量羟考酮对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探索羟考酮复合丙泊酚气管插管的有效合适剂量。方法择期行妇科和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4组(n=20);羟考酮0.1 mg/kg组(Ox1组)、0.15 mg/kg组(Ox2组)、0.2 mg/kg组(Ox3组),芬太尼3μg/kg组( F组)。静脉注射羟考酮或芬太尼,观察5 min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 mg/kg,所有患者均使用丙泊酚行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浓度设置为2.5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以0.1μg/mL调节丙泊酚TCI靶控输注浓度,直至伤害趋势指数( Narcotrend Index,NI) NI≤60。用喉镜经口明视下行单腔气管内插管,进行机械通气。通气参数设定: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35~40 mmHg。观察并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诱导药物注射后(T1),显露声门时刻(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 (T4)、2 min (T5)、3 min(T6)、4 min(T7)、5 min(T8)、10 min(T9)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NI变化,并记录患者有无呛咳。结果与F组比较,Ox2组和Ox3组在T1~T9各时间点的HR、SBP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x2、Ox3和F组比较,Ox1组T3和T4 HR、SBP和DBP明显升高(P<0.05)。四组间各时点N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x3组和F组呼吸抑制明显(P<0.05)。结论(1)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复合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的效果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效果相似。(2)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5 mg/kg的诱导剂量更适合用于本组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