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4眼。A组患者实施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提高,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对于提高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杞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74例共134眼,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7例(67眼)。A组于上方巩膜隧道做切口;B组于颞侧透明角膜做切口;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变化及角膜散光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周A、B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周、1个月A、B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刻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呈降低趋势,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视力,并改善其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4.
凌宇  付鹏 《华夏医学》2013,26(1):31-36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325例(38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00例(238眼),B组125例(146眼),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这两种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均降低,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3d、1周、2周泪膜破裂时间(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BUT与术前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3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术眼散光度数均较术前增加,其中术后3d、1周、2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A、B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A组患者的散光度较B组大,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及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均增加,且A组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B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和3个月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及A、B两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较术前有较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到术后1个月时基本上升到正常水平。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B组较A组下降程度更大,恢复的速度稍慢。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比,具有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影响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颞侧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1周a.3个月的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2L3个月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简单、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9例(83只眼),根据切口位置分为两组:1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9眼;2组为巩膜隧道切口44眼,分别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月行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结果:术后1周、1月手术源性散光1组均大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组散光>2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大,但术后3月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切口分别位于颞上方、鼻上方及正上方时手术源性散光情况.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100例(105只眼)6 mm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35只眼,A组采用颞上方切口;B组采用鼻上方切口;C组采用正上方切口.随访各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及轴位,矢量分析法计算并比对分析手术源性散光情况.结果 手术源性散光轴向分析术后各阶段C组产生的全部为逆规性散光,对比A、B组有统计学差异;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各阶段手术源性散光度数较B组、C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上方手术切口全部产生逆规性手术源性散光,颞上方及鼻上方切口产生的散光以顺规性较多.颞上方切口产生的手术源性散光度数最小.  相似文献   

9.
彭晓莉 《中外医疗》2013,32(26):45+47-45,47
目的 探讨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术后效果.方法 所有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均作角膜地形图检查.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角膜最陡子午线切口组(A组)和常规90.方向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由于失访,实际人组64例(64眼),A组34例(34眼),B组30例(30眼).A组术后2周随访时裸眼视力和随访3个月时散光度均好于B组.结论 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角膜最陡子午线作为白内障手术切口,与常规切口比较术后视力好,散光度降低明显,病人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不同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 96例(9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随机分为A、B和C 3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反眉弓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3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1周时分别是(2.08±0.96)、(1.36±0.83)、(1.69±0.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后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口所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与评价切口的缝合与否对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硬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度数及轴向的变化及手术效果。方法:将100例(116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按切口缝合与否分为A、B两组,A组:行切口缝合1针者53例(62眼),B组:不缝合者47例(54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测量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36±1.61)D和(-1.27±1.72)D,(+0.77±0.67)D和(-2.07±1.82)D,(+0.39±0.55)D和(-1.95±1.93)D,差异有显著性(P<0 0 5);A、B两组术后角膜散光轴均有早期的顺规向逆规转化。结论:对于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巩膜隧道切口缝合一针可稳定提高术后的视力,减少术后的角膜逆规散光,同时也提高了切口的安全性,特别对于基层及复明工程手术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的变化影响。②方法 将 40 3例 (40 3只眼 )白内障分为A、B两组。A组为硬核白内障 (2 85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8mm隧道切口 ;B组为非硬核白内障 (1 1 8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6mm隧道切口 ,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为 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 ,并使用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随访术前、术后 1~ 3天、6个月、1年角膜散光的变化。③结果 发生手术性散光A组为 (1 .50± 0 .87)D ,B组为 (0 .98± 0 .50 )D ;散光轴向变化A组为 86 .5°± 54 .7° ,B组为 75 .0°± 53 .4°,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④结论 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散光 ,可综合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三门峡市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9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切口位置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102例)与角膜切口组(B组,90例)。记录患者切口恢复相关指标,对比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度,分析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A组患者角膜切口修复时间和上皮修复时间短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逐渐降低,散光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A组裸眼视力值与散光度均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A组出现4例(5眼)角膜水肿,3例(3眼)眼干燥症,B组出现3例(3眼)角膜水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角膜切口相比,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可以加快切口部位愈合,更快改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散光情况,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中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前散光≥75°的白内障78例(92眼)分为两大组,其中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A组为顺规性散光组,作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为逆规性散光组,作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分别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3天,1、3月、6月的角膜平均散光和裸眼视力情况。结果:两大组在术后不同时间内角膜散光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视力情况相似。术后1月散光基本稳定,裸眼视力>0.5比例最高。结论:结合患者术前散光轴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可以有效控制术后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6.
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上方与颞侧切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和技术。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 76眼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上方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行 7.0mm弦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 6 .5mm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颞侧切口组 37眼术后 35眼 (94 .6 % )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上方切口组 39眼中 34眼(87.2 % )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即全部病例中 90 .8%出现逆切口的角膜散光变化。上方切口组早期角膜散光绝对值大于颞侧切口组 (P <0 .0 5 )。随术口愈合散光度数逐渐减少 ,两组间的角膜散光差异也减少 ,术后 3月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两组间的各期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的上方与颞侧的切口在视力和角膜散光控制上远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透明角膜与角巩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MMA晶体植入术后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SIA)度数及其变化规律,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在上方角膜缘或透明角膜缘处作5.0mm梯形隧道切口,将566例(566只眼)白内障分成A、B两组,行超声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体,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曲率,计算SIA度数及其方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SIA度数及结果.结果平均SIA度数和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以5.0mm角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SIA度数小且稳定,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而透明角膜切口手术便捷,术后1个月散光与角巩膜切口基本相似且稳定,可获得与角膜隧道切口几乎同样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不同位置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9例(71眼)分成2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对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略有减少,A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透明角膜切口较传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部分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与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两种不同切口对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切口修复时间、上皮修复时间及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眼科收治的4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乳化术切口不同方式将患者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和角膜切口组(B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状况、切口修复时间及术后散光度。结果:A组的上皮以及切口的修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散光度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的应用价值较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更高,其不仅能减轻手术对白内障患者切口的创伤、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式的切口在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并评价角膜切口的安全性.方法:将95例(108只眼)白内障患者,分别以角膜切口(A)、巩角膜切口(B)、巩膜隧道切口(C)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记录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屈率,以B组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角膜散光术后1周、1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C组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C组较好,A组较差.A、B组术后并发症有所不同,A组后弹力层撕脱发生率高于B组(P<o.05);C组并发症较少.结论:角膜切口是可行的,但安全性及疗效不如后两种,对有条件者推荐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