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103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103例患者颈动脉IMT≥0.85mm阳性率约68.9%,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平均厚度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多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与一支病变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IMT≥0.85mm和(或)出现硬化斑块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赐祥  廖桂英 《广东医学》2008,29(3):470-47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49例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正常组,再跟据冠状动脉病变把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以及分析冠脉造影Gensini积分和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和冠心病3个亚组的斑块检出率和IMT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2.04%,特异度为76.32%,阳性预测值为94.41%,阴性预测值为32.95%,总的预测符合率为72.69%;斑块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可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是预测冠心病更为敏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T)及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9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动脉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0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0支病变组),单只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只病变组。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颈部动脉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将208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根据病变有无分为冠心病组116例和非冠心病组92例,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病变程度。结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等级积分和斑块数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颈动脉病变严重度增加,狭窄〈50%、50%≤狭窄〈70%、狭窄≥7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对颈动脉斑块严重度Crouse积分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并对疑似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检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01-2013-12间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住院患者78例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78例作为对照组,行血清Hs-CRP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IMT、Crouse斑块积分、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IMT、Crouse斑块积分、血清Hs-CRP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升高和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相关性,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筛查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及间接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非冠心病组),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进行颈动脉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判断颈动脉斑块类型,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分析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结果:两组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的增加,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的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支数越多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且斑块多为软斑块、含有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实时三维超声对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在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与二维超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可以预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的相关性。对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及斑块表面溃疡检出率方面实时三维与二维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三维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表面有无溃疡检测优于二维超声。结论:颈动脉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可间接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效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牛瑜琳  杨培灵 《中外医疗》2013,32(21):172+174-172,17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入院时诊断为冠心病的9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分为冠心病组62例及非冠心病组37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7例及多支病变组35例,应用超声对99例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IMT检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并与CAG结果对比。结果冠心病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且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选择行冠脉造影检查的25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无冠心病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面积,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径、IMT和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斑块情况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测定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到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91.9%和68.2%,特异性89.5%和80.2%,准确性为91.9%和72.9%.对单支病变的敏感性为72.5和55%,对双支病变的敏感性为100%和81.6%,对三只病变的敏感性为100%和87%.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0.85mm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2%比10.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和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魏芝宝 《中外医疗》2012,31(9):12-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5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4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单支血管病变25例,双支病变26例,三支病变24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内脂素及MMP-9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及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ACS组显著高于SAP组(P〈0.05)。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患者血浆内脂素及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内脂素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MMP-9密切相关,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 80例因怀疑CHD行冠脉造影的患者cfPWV,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CHD以及评价冠脉病变程度。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76人)、双支病变组(62人)和三支病变组(42人),分析各组cf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的cfPWV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07),cfPWV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正相关(r=0.274,P=0.037)。结论:cfPWV升高与患者年龄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可作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 M(apoM)的水平变化及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的9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3例(SAP 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4例(ACS 组),同期体检健康患者5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三组血清 apoM 水平,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结果:SAP 组、ACS 组的血清 apoM 水平显著的低于健康组的,SAP 组的血清 apoM 水平显著的低于 ACS 组;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的血清 apoM 水平比较: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子病变组和健康组;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和健康组。冠心病患者血清 apoM 水平与 HDL-C、apoA1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 LDL-C、FFA、Lp 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 apoM 的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的降低,并且与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及较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且行PTCA或(及)冠脉内植入支架(CASl)患者129例,根据诊治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35例;二支血管病变组50例;三支血管病变组44例;另有冠脉造影正常组86例共四组.取术前1周及术后48h内的心电图测量QTd及QTcd.结果冠脉病变各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冠脉病变各组术前QTd及QTcd与正常组造影前QTd及QTc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QTd、QTcd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变异增大(P<0.05),测量QTcd特异性高.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QTcd增加,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变异增大,PTCA术后QTd、QTcd明显缩短,QTcd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6.
钱中良  李旭东 《医学综述》2013,(24):4589-4590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锡山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包括4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45例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及33例多支病变。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探讨PWV、ABI及hs-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PWV及hs-CRP显著升高,ABI显著降低(P〈0.05);在冠心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患者中,PWV及hs-CRP依次升高,ABI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PWV及hs-CRP正相关(r=0.576,0.628,P〈0.05),与ABI呈负相关(r=-0.752,P〈0.05)。结论 PWV、hs-CRP及AB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周鑫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2):2729-2731
目的:了解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22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糖尿病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及空腹血糖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1),而且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36.36%)与非糖尿病组(29.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三支病变患者的病程明显长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非糖尿病组三支病变患者的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均P<0.05)。结论:应加强冠心病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除了注意控制血糖外,还应该注重对其血压、尿酸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检测与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78例为冠心病组,并根据病变支数分为1支病变亚组(48例),2支病变亚组(57例),≥3支病变亚组(73例)。选择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48例为非冠心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并测定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记录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TC、TG均高于非冠心病组,HDL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浆Hcy水平和Gensini评分均逐渐增加,1支病变亚组<2支病变亚组<≥3支病变亚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TC、TG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而HDL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P<0.05)。结论高Hcy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可通过检测Hcy水平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并探讨糖耐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7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冠心病患者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A组正常糖耐量(NGT)患者100例;B组糖耐量下降(IGT)患者47例;合并糖尿病(DM)患者(C组)6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的受累情况. 结果 207例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紊乱51.68%;冠状动脉病变C组双支、三支病变发生率(36.67%、46.67%)高于B组(29.79%、31.91%)和A组(28.24%、31.21%)(P<0.05);C组单支病变发生率(16.66%)低于B组(38.30%)、A组(38.55%)P<0.05);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程度c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63.33%)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36.17%)与A组(4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发生率高,病变更严重、弥漫,但糖耐量下降并不影响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赵美丽 《河北医学》2014,(12):1953-1955
目的:探讨hs-CRP、NT-proBNP 对冠脉病变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将116例心内科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39例)、双支组(40例)、三支组(37例),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hs-CRP、NT-proBNP 浓度,对其与冠脉病变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NT-proBNP 逐渐上升,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hs-CRP 均高于对照组( P<0.01),但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显示NT-proBNP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418,P<0.05),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结论:NT-proBNP 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冠脉病变程度判断的可靠指标,hs-CRP 与冠状动脉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