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治疗,疗程为2周。分别于人院后第1、3、7、14天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8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62.5%)(x^2=6.67,P〈O.01);治疗后TNF—α、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TNF—α、IL-8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英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4,(17):142-144,147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9年11月河北省赵县人民医院血脂异常的脑梗死患者8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46例及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1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d。治疗14d后检测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及比较;比较两组总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而HDL—C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CSS评分在治疗的第14、28天时,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第14、28天CS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显效3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患者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丹参注射液可以调整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4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血清生化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S-100β以及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丁玉平  赵蕾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38-139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均给予胞磷胆碱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加用天麻素注射液,10天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好转、差,分别为42例、16例、2例,对照组分别为30例、24例、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复查TCD检查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Vm)和收缩峰值(Vs)的变化程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能迅速有效地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黄韬 《中国热带医学》2008,8(3):428-429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红花注射液,对照组(26例)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对脑梗死治疗有效,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有前罱的中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第10天抽取静脉血,应用免疫增强的透射比浊法监测h8-CRP的浓度,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血浆hs—CRP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0天,两组患者血浆hs—CRP浓度较前均进一步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浆hs—CRP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可进一步降低ACS患者血浆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住院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灯盏细辛针30ml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20ml加入50以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给予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NS 250mL静滴,qd,14d;对照组55例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NS 250mL静滴,qd,14d.其余常规治疗相同。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7.27%和70.9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苦碟子治疗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人院后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1组:30mg/d,每日1次;观察2组:30mg/d,每日2次)。总疗程7d,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损伤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1组、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1组、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较对照组减轻(P〈0.05),且观察2组轻于观察1组(P〈0.05);但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依达拉奉保护急性脑梗死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效果更显著,对改善脑梗死预后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瑞珍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04-50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48h以内的病例5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0.9%氯化钠5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7d后改为每日1次静脉滴注,总疗程14d。治疗前、治疗后第7d、14d、21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第7d差异显著(P〈0.05),在第14d、第21d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标  王淳  陈纯  付秀全  冯芹  刘平 《西部医学》2006,18(1):33-34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14天,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奥扎格雷钠14天,观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卒中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及第30天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97.06%,显效率70.59和82.36%;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和81.50%,显效率28.13和46.88%,两组比较,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为治疗急性脑梗死较理想的药物,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30min内滴完,每日2次,连用14d;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8g/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连用14d。观察治疗后疗效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14、28d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行hs-CRP检查,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1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探讨其变化意义。方法以P40、N8和N50潜伏期的数值差为观察指标,分别对51例住院的TIA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30 d后进行双下肢SLSEP的检测。根据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A组(TIA无脑梗死组)34例与B组(脑梗死组,病前有TIA史)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A患者下肢SLSEP的检查中以P40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有66.7%(34/51)的TIA患者入院时P40潜伏期差值出现异常。A组中,16例有TIA再发,其中N8、N50和P40潜伏期的数值差30 d后均略为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出现在TIA后2 d内3例(5.9%,3/51),7 d内2例(3.9%,2/51),1个月内12例(23.5%,12/51)。B组30 d后P40潜伏期的数值差不仅较入院时明显延长(F=12.9,P<0.05),且和A组30 d后的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结论 TIA中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40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下肢SLSEP中P40的检测或为观察TIA患者的病情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对于上肢SLSEP的检测,P40更为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ASA)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2例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奥扎格雷钠80mg溶于NS250mL中ivgtt,qd,丹红注射液30mL溶于NS250mL中ivgtt,qd,阿司匹林(ASA)0.1g、po、qd;对照组31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iv甜t、qd,丹红注射液30mL溶于NS250mL中ivgt,qd,阿司匹林(ASA)0.1g、po、qd。均以14d为一疗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14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临床观察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及其与抑郁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及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 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接收的12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脑梗死不同发生部位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小脑梗死组30例、皮层梗死组33例、脑干梗死组29例及皮层下梗死组32例,对比观察四组患者睡眠结构及睡眠参数和睡眠障碍、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患者睡眠结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脑干梗死组和皮层下梗死组觉醒时间远多于小脑梗死组和皮层梗死组,小脑梗死组NREM 1+2期、NREM期明显短于皮层梗死组、脑干梗死组及皮层下梗死组,小脑梗死组REM期、NREM 3+4期明显大于皮层梗死组、脑干梗死组及皮层下梗死组,各项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PSQI评分和NREM1+2期、觉醒指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r>0);与REM期和NREM 3+4期呈负相关关系(P<0.05,r<0).结论 皮层下梗死睡眠结构紊乱发生率更高,并且睡眠结构的变化和脑梗死后抑郁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武晓兰 《中外医疗》2012,31(26):17-18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联合治疗组采用长春西汀30mg、联合奥扎格雷钠80mg,1次/d,连续14d。对照组单用奥扎格雷钠80mg,1次/d,连续14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84.48%(P〈0.0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亦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长春西汀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0.4mL,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用10d。停用后即给予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口服,每日一次,持续半年。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丹参滴注14d,同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每日一次,持续半年。两组同时辅予胞二磷胆碱、ATP、CoA等药。结果:治疗组30例TIA发作在10d内完全控制随访半年无复发29例,有效率96.67%(29/30),无1例发展为脑梗死,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30例TIA发作完全控制15例,有效率50.00%(15/30),有11例发展为脑梗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氯吡格雷治疗TIA安全有效,不易复发,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BH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5例脑梗塞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降纤酶20U或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h,每日1次,使用3d,并与丹参注射液,每日20mL,连用10d作比较。结果:降纤酶具有明显降血脂,降低纤维蛋白原和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结论:大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BHS疗效优于中等剂量和对照组,且降纤酶降血脂作用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与血浆 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80例来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检查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脑梗组(n=32)与小面积脑梗组(n=48),观察两组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的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以及神经功能。比较存活与死亡病例入院时相关指标水平,观察 D-二聚体与 NT-proBNP 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患者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组患者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以及 NIHSS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患者随访半年,死亡患者入院时候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均远高于生存的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明显升高,且脑梗死面积越大,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越高,患者预后效果越差。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