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CT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单房囊肿3例,多房囊肿4例,囊壁菲薄、光滑,有分隔2例,7例均密度均匀。手术病理证实圆肠系膜、网膜系膜及结肠系膜下各1例。结肠系膜及空肠系膜各2例。结论: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是腹部少见囊性病变,多呈分叶状多房性薄壁囊肿。CT对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淋巴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优势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淋巴管瘤患者多层螺旋CT的检查资料,总结多层螺旋CT下淋巴管瘤的影像特征。结果25例淋巴管瘤中20例囊性淋巴管瘤,CT平扫14例表现为单一囊肿,6例表现为多房性囊肿,囊腔内见有分隔;增强扫描8例出现囊壁或(和)间隔的轻微强化。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平扫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检查实性部分有明显分期增强;1例毛细管型淋巴管瘤表现为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增厚,部分区域见有小蜂房样表现,增强扫描见有轻度不规则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为淋巴管瘤的诊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和CT诊断价值.方法 9例淋巴管瘤中6例为囊性淋巴管瘤,3例为海绵状淋巴管瘤.螺旋CT平扫9例,平扫同时增强扫描3例.结果 淋巴管瘤在CT表现为颈部边界清晰的囊性肿物,位于颈动脉间隙或颈外侧间隙,有明显占位效应,沿邻近疏松组织间隙蔓延生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水样密度,密度均匀,有分隔,囊性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海绵状淋巴管瘤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背景下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的点片状和条状.结构,CT增强扫描特征为低密度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呈点状、条状、网格状强化.结论 CT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蔓延范围,依据其部位、内部结构和CT特点可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冯秋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123-124
目的探讨肠系膜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我院2003—2007年7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为腹部肠管外面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大小不等,囊壁均较薄,其内可见纤细分隔,有时可见肠系膜血管穿行于病灶之间;囊内密度均匀,密度近似于水;肿块在肠间隙蔓延生长,增强CT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一般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腹部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淋巴管瘤的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影像表现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 4例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发生在颈部18例,肠系膜11例,腹膜后7例,后胸壁5例,纵隔2例,左侧腋窝并同时累及颈和纵隔1例。表现为囊性、边界清楚或不清的肿块影。增强CT扫描肿块囊内不强化,囊壁或囊肿内分隔有轻度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CT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密度、大小、形状和范围,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部淋巴管瘤2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单房型淋巴管瘤13例;多房型淋巴瘤15例。16例囊壁及间隔清楚显示,12例囊壁及间隔未显示,全部病例均未见壁性结节。腹腔内淋巴管瘤18例,其中1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管瘤10例,其中有5例发生于肾上腺区域。结论:肠系膜和肾上腺区域分别是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囊壁和分隔,明确其囊性性质,CT值偏低或穿刺液为乳糜性具有较大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影像学诊断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肾上腺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大小、形态、密度、囊壁、分隔和增强方式。结果 9例肾上腺淋巴管瘤中,位于左侧7例,右侧2例;病变呈圆形、类圆形、哑铃形、葡萄串状。囊腔CT值20~25 HU。囊壁厚0.1~0.4 cm,呈连续性或间断性细线状或环状;5例见点状、线状分隔;5例见多发性钙化。囊壁、分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腔不强化。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漆明刚  伍丹 《西部医学》2011,23(10):1977-19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其中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为沿颈部肌间隙生长的囊腔,囊腔内呈水样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其中多房囊性4例,单房囊性1例,延伸至纵隔合并出血1例;3例多房囊性和1例单房囊性显示囊壁及分隔,动、静脉期均见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结论 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及延伸(累及)范围,对诊断和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CT影像学表现。结果15例肠系膜淋巴管瘤中起源于小肠系膜9例,结肠系膜4例,大网膜、小网膜各1例。 CT显示病变跨腹盆腔生长11例,仅位于腹腔4例。15例囊腔内容物呈水样密度,CT值5~16 HU。14例囊肿密度均匀,其中5例合并散在脂肪成分,2例合并点状钙化;1例囊液密度欠均匀。14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厚0.1~0.3 cm,1例合并感染可见囊壁及分隔增厚,最厚约0.5 cm。2例瘤体呈单发类圆形囊性肿块;5例由数个大小不等类圆形囊肿组成;其余8例瘤体形态不规则,均沿肠管或周围组织间隙呈“爬行式生长”,且瘤体形态与局部间隙相吻合,呈“塑形性”改变。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轻到中度延迟强化,囊腔内容物不强化,10例病变内可见数量不等血管穿行。结论儿童肠系膜淋巴管瘤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爬行式生长”“塑形性”改变、“血管穿行征”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MRI与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两种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儿童19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MRI和CT影像学检查图像特征。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19例患儿中有11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2例位于大网膜囊,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CT图像显示病灶内壁都很薄且病灶内部形态不规则,囊性薄壁肿块为单房或多房,大的病灶围绕血管、胃壁及肠腔。部分病灶部位之间可见分隔,呈水样密度,注入对比剂后,囊壁与间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MRI图像显示病灶部位出现较长T1及T2信号。结论 MRI与CT检查能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反应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术前诊断及手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将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应用于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中,帮助医生诊断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征象。结果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可单房或多房,以后者多见,多为单侧分布,以颈后三角多见.少数双侧弥漫性分布,范围广泛.CT特征为边界清楚、薄壁,有较大囊腔的囊状肿块。囊内呈水样密度或负值(乳糜液)、多房者纤细有分隔,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囊壁和分隔无或轻度强化,体积较大者包绕或推压血管、气管等正常结构。尤以弥漫性分布者为重,合并感染者囊内密度增高,可有积气,囊壁及分隔增厚.边界模糊,其用围组织分界不清、结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征象具有特征性,CT扫描是重要的检查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64例,其中54例行彩超检查,22例行CT平扫,1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超声检查:36例表现为囊壁有完整光滑的线形回声,类圆形,其内无或少量分隔,内为无回声区;5例继发出血者囊内可见点状回声,转换体位有点状回声浮动;13例瘤体表面覆有增厚的强回声,断面呈海绵状、网格状或蜂窝状.CT检查,11例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包块,可见囊壁;囊壁厚1~2 mm,瘤内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6~24 Hu,无或有少量分隔;3例出血者有分层征(液~液面),8例病灶边界不清,呈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块影,瘤内可见分隔,CT值在35 Hu左右;CT增强者:增强前后瘤内密度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轻度增强.结论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囊性淋巴管瘤超声和CT根据其特征均能得以诊断,但超声简单易行,无损伤宜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婴幼儿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婴幼儿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3例,头颈部、颌面部、腋窝、大网膜),体表软组织组(15例,胸壁及腹壁9例,四肢4例,臀部2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囊性肿物,囊壁菲薄,内有细条状分隔,增强扫描低密度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呈点状、条状、网格状强化.结论 CT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及累及范围,多数能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囊性肾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1例囊性肾癌病例资料,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并分型.结果 分房型囊性肾癌17例,CT表现为肿瘤内部有较多粗细不均且强化的条索状结构,肿瘤内部呈明显分房分隔状;厚壁型囊性肾癌11例,CT表现为肿瘤呈囊性病变,囊壁较厚,病变中心区呈较低密度,无明显强化,瘤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壁结节型囊性肾癌8例,CT表现为瘤壁呈不规则结节状,且强化较明显;囊肿型囊性肾癌5例,CT表现为病变呈较均匀低密度,但有明显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有效地诊断各种类型的囊性肾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对腹膜腔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腹膜腔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影像齐全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探讨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8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5例肠系膜囊肿发现囊肿与肠系膜根部相连.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则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3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4例腹膜腔淋巴管瘤位于胃脾肾间隙和胃肝间隙.4例腹膜腔脓肿均有腹部手术和术后发热史.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螺旋CT及B超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ML)的CT及B超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ML10例, 年龄1~54岁, 平均18岁.分析其CT及B超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单发囊肿7例, 多发囊肿3例. 壁薄 ,光滑,其内多可见分隔, B超表现为均一无回声暗区伴后方声影增强. CT表现为密度均匀,呈液性密度,其囊壁和分隔可强化.结论 ML有其特征性B超及CT表现,联合采用CT及B超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赵国权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871-2872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CRCC)的CT表现,探讨CT对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CT表现。结果:19例患者,术前诊断复杂囊肿16例,单纯囊肿3例,复杂囊肿多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及囊壁结节,增强后有强化。结论:CRCC在CT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厚薄不均的囊壁和分隔,伴有壁结节的囊性病变。CT对CRCC诊断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钟永海 《当代医学》2009,15(7):128-130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6例胰腺囊性病变中先天性囊肿2例,CT清晰显示囊壁薄而光整,囊内无分隔及实性组织成分。潴留性囊肿2例.CT表现为其与胰管相连,囊壁稍厚,囊肿近端均为胰腺癌。假性囊肿7例(急慢性胰腺炎所致4例、外伤所致2例、手术所致1例),CT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外伤性假囊肿密度复杂多变。感染性囊肿2例,CT表现无特异性,肿瘤性囊肿5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1例),肿瘤性囊肿多有软组织成分,囊壁多不规则,囊内多可见分隔。结论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俞伉  高军 《现代实用医学》2008,20(3):207-208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患者CT、MRI表现。结果6例CT平扫均为薄壁、近水样密度包块,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伴高密度区。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及中等信号分隔影,3例瘤内可见低信号分隔,2例有包膜,4例边界不清。4例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有强化。结论CT、MRI对于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5例囊性肾癌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以提高64层螺旋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1-2015年15例囊性肾癌,经术后病理证实,回顾分析64层螺旋CT表现,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本组15例中,单房囊性肾癌8例,多房囊性肾癌7例,瘤体液性低密度影6例,9例瘤体混杂密度。13个病灶囊壁局部增厚,其中不均匀增厚11例,壁结节2例。瘤内分隔7例,间隔菲薄2个,不均匀增厚5例,并间隔结节2例。囊壁及分隔钙化2例。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囊壁、壁结节及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强化不明显。实质期及延迟期壁结节及囊内分隔强化程度减低,低于肾实质。2例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虽然囊性肾癌少见,但其64排螺旋CT有特征性改变,依据CT平扫及增强绝大多数囊性肾癌都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