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查阅文献,从病位、病机及治则角度探讨缺血性中风与督脉的关系,从而阐明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并总结其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失语、排尿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针刺督脉为主或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近年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针法研究及实验研究,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以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表观遗传学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表观遗传修饰在缺血性卒中病理学进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表观遗传机制参与调节中风后基因表达、细胞损伤反应、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是阐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目前,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尚有不足,而中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参与调控异常表观遗传修饰治疗中风。本文主要围绕中风病中医理论基础,从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及组蛋白修饰三个方面在中风治疗及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入手,阐释中医药治疗中风的表观遗传作用,以期为今后抗脑缺血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查阅文献,对近年来针刺督脉治疗脑中风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为临床通过督脉防治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析清热解毒活血法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是病情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临床与实验研究,结合中医药理论,我们认为热毒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机,清热解毒辅以活血是其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荣江 《疑难病杂志》2002,1(3):183-185
<正>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益气活血方药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期,通心络胶囊及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证候类型,气虚血瘀生风作为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玄府学说探讨缺血性中风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病机,认为中风病存在玄府闭塞、气血不通、神机不遂的病机,脑之玄府闭塞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关键,治疗强调宣通玄府。现代医学研究发现,CIRI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具有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治疗作用的药物大多不能通过BBB,而芳香开窍药能够双向调控BBB通透性,从而保护脑组织。通过对芳香开窍类中药宣通玄府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探索脑之玄府与BBB在分布、作用特点等方面的高度共性,认为芳香开窍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双向调控CIRI后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调节相关蛋白,在中医则能开通玄府,二者在治疗机制上亦有高度共性,这丰富了玄府开阖理论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的范畴,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颇具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的范畴,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颇具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督脉经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对照组和针刺督脉组共四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针刺后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NF-κB转录活性。结果大鼠MCAO后NF-κB转录和蛋白表达增加,针刺督脉组MCAO 24 h和72 h NF-κB蛋白表达减少,在MCAO 24 hNF-κB转录活性减弱。结论针刺督脉经穴可能通过抑制MCAO急性期NF-κB蛋白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炎症和免疫是脑血管病病理生理的重要部分,其动态变化影响着脑血管病的进程和预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炎症激活造成大脑病灶的炎症损伤,还参与衰老相关的脑小血管病的脑损害,引起血管性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本文就炎症和免疫与脑血管病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索免疫调节在治疗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雁 《医学综述》2013,19(9):1644-1646
糖尿病是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代谢产物,有其自身的生化特点,遗传、营养、疾病等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升高。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增加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多种维生素的治疗能够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但是能否降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鲁国  闫福岭 《现代医学》2005,33(2):131-133
近年来,随着对Alzheimer病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发现Alzheimer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参与或促进了Alzheimer病的发生和发展。在本文中作者对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灌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64螺旋CT,运用本研究总结出来的感兴趣区绘制办法,对2组实施血流重建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并采用本研究所归纳的CT灌注参数评价方法进行结果评价,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每个患者均进行了合理准确的感兴趣区绘制,并半定量测定了手术前后的CT灌注参数.手术前2组病例责任血管供血区域血流灌注均降低,手术后均较术前改善,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相符.结论 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正确的绘制感兴趣区(ROI)对于保证CT灌注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计算患侧/健侧的相对值是评估CT灌注参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性、多发性脑血管病,现代医学多以超早期溶栓、神经细胞保护、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治疗为主,虽然近期疗效显著,但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及严格的治疗准入条件使其临床应用大受限制。中医学整体审察、辨证论治的诊疗观以及复方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网络整合调节的治疗特点,在脑梗死防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基于此,本文拟从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凋亡基因激活、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及神经再生等方面系统综述中药复方治疗脑梗死的作用原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部分科学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本文从近年来的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因为多种因素与之相关。脑组织形态、脑微循环、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在针刺后发生相应的改变。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缺血后处理因其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该文就缺血后处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现、机制、发展和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