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归饮子皮肤科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军 《光明中医》2005,20(6):62-62
我科从2002年至今以当归饮子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赵某,男,67岁,2004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双胫前皮肤瘙痒,经外涂“皮炎平”后不能有效缓解,遂增加洗澡次数,瘙痒却逐渐加重。症见双胫前皮肤粗糙而干燥,布有线状抓痕和血痂,并有少量糠状脱屑。伴面色不华,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生熟地各9g,白芍9g,当归15g,川芎9g,黄芪12g,制首乌15g,荆芥6g,白蒺藜15g,白鲜皮15g,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上方服5剂后瘙痒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2.
通过列举血栓性静脉炎、脑出血、勃起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症案例总结应用虫类药物的经验。虫类药物有独特的性能和特殊的功效,能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用治因虚、因痰、因湿、因瘀等所致的难症,非一般草木之品能代替,应用时应合理配伍,选择适宜的剂型。  相似文献   

3.
患者,60岁,退休干部,2000年11月27日诊。患者素体虚弱,昨日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9℃,头痛周身酸楚,鼻塞流清涕咳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纳呆便溏,舌红苔薄脉洪而虚。证属肺虚腠理不固之外感风寒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之。处方:炙黄芪30g、党参9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3g、柴胡5g、防风10g、苏叶10g、青蒿10g、桔梗3g、甘草5g,水煎日1剂,药进1剂,体温降至37.1℃,再服两剂。诸证消失告愈。  相似文献   

4.
马宽玉应用当归饮子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实习时,侍诊于马宽玉老中医,老师用当归饮子治疗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当归饮子一方,首见于《证治准绳》,由黄芪、当归、白术、熟地、川芎、何首乌、白蒺藜、防风、荆芥、甘草组成,专治疮疥、风癣、湿毒、瘙痒等证。笔者根据该方具有益气养血、祛风润燥等作用,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多例,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6.
邵丽黎  杨洋 《陕西中医》2006,27(11):1429-1429
1消化性溃疡 张某,男,47岁,2000年6月9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出现上腹部胀痛,饥饿时尤甚,嗳气频作,伴呕吐酸水,胃脘部灼热痛,口苦心烦,纳差,曾多次在市某医院就诊,做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给予口服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因情绪不佳,饮酒过量,上述症状加剧,胃镜示:胃底部溃疡,大便潜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湿热蕴胃,治宜舒肝和胃,清热燥湿,拟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术各12g,元胡、白及、丹参、黄芩、乌贼骨各15g,血竭6g(冲),白芍、山药各20g,蒲公英30g,木香、甘草各6g,黄连9g,姜半夏12g。水煎服,服药7剂后症状大减,查大便潜血(-),上方去黄连,继服20剂,经胃镜检查未见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刘雪强 《山西中医》2007,23(2):33-33
当归饮子出自严用和《济生方》,具有养血祛风之功,是治疗血虚风燥皮肤病的常用方剂。笔者使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4则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增液汤临证治验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一书,由玄参、生地、麦冬三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养阴之功能.笔者近年来将其与其他方剂合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现举三例验案于下,供同道参考.1 肝阳头痛患者郭××,女,64岁,1989-7-10初诊.自诉头痛如裂,发烧,潮热,素喜冷  相似文献   

9.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原文由当归、桂枝(去皮)、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组成。本方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临床多用于厥阴伤寒,血脉凝涩,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方,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研究表明,有改善末捎循环障碍、调整血液循环和镇静、镇痛等作用,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叶耀东 《河南中医》2004,24(8):68-69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方中黄芪、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补气益血填精以治虚;黄连、黄芩、黄柏清上中下三焦之火以治实,为补阴泻火之剂,主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之证。笔者应用本方除治疗盗汗外,还常用于慢性咽炎、淋证、下痢、失眠、遗精等病,均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春青 《河南中医》2007,27(2):16-17
当归四逆汤系仲景名方,该方以甘温养血之当归为君药,以补素体血虚;桂枝温经通脉;白芍养血和营,二者配伍,有内疏厥阴之功能,以为臣药,君臣合用,则成养血疏肝温通之法;细辛为佐,发散阴经风寒,搜利筋骨风湿;大枣、炙甘草为使,补脾气而调诸药。笔者临床运用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1产后全身冷痛张某,女,23岁,2004年8月2日初诊。孕后流产1周余,乘火车归家途中窗口迎风受风寒,随后背部有拘紧感,转侧俯仰不利,受寒后肩、肘关节疼痛,左侧臀髋部冷痛向下放射到小腿外侧并波及足背,剧痛不可触摸,昼轻夜重,坐卧不安,手足不温,遇冷或气候变化时疼…  相似文献   

13.
王丹 《江苏中医药》2005,26(9):57-59
收集近年来《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临床运用方面的文献,发现该方不仅在妇科病中有良好的疗效,经适当配伍在男科、内科、外科、神经科等多科疾病的治疗中也颇显成效。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今后该方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当归四逆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也是临床中的常用方,本文重点介绍当归四逆汤主治手脚麻木、身体疼痛,以及痛经等病证,临证合理运用常常能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刘要武 《光明中医》2016,(13):1954-1956
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是医圣张仲景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而设。在临床上使用麻黄汤,主要依据方证相应,常用本方加减治疗由风寒外束肌表所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证,不论现代医学何种病名,只要符合太阳伤寒表实证之病机,均应用麻黄汤或其类方治疗,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当归饮子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丽  唐诗韵  张美恒  周杨帆  陈儒康  郭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2):410-412,后插5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急性毒性反应和动物死亡情况,测定药物的LD_(50),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当归饮子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通过急性毒性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未能测出当归饮子LD_(50),大鼠急性毒性实验体质量及组织病理切片,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当归饮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一说源于《集验方》,一说源《备急千全要方》,临床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胆囊炎、偏头痛、呕吐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濮益菁  吴卫刚  夏治华 《新中医》2022,54(10):47-50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加味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2例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当归饮子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AD)、瘙痒程度、皮肤屏障功能及临床疗效,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SCORAD、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SCORAD、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均较治疗前增多(P<0.05),经皮水分丢失(TEWL)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TEWL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80.39%(P<0.05)。结论:当归饮子加味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疗效较好,能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81-883
目的:梳理当归饮子治疗皮肤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明确当归饮子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的疗效,以及其微观作用机制,以探索出当归饮子适用的病症。方法: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讨当归饮子运用于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与所治病症的微观联系。结果:现代对于当归饮子的临床研究显示,用于治疗荨麻疹、瘙痒症、银屑病等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形式可采用汤剂或配合多种外治法如擦剂、火针、耳穴、西药等;实验研究表明,当归饮子对人及小鼠具有促进外周单核细胞增殖、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白三烯B4等作用;并且在治疗其它领域疾病方面也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结论:当归饮子对于各类免疫系统所引起的皮肤病均适用,且可推广至其它领域的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20.
当归四逆汤治疗重症顽疾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运用张仲景《伤寒论》中名方当归四逆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痛经、顽固性荨麻疹等重症顽疾的临床经验与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