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明琼  陈照祥 《四川医学》2002,23(8):818-819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伴膀胱颈后唇抬高或输尿管间嵴肥厚患者在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膀胱颈梗阻(BNO)的预防方法,方法:随机选择BPH患者55列行槽形除巧妙缝合后唇或间嵴(槽形组),并于同期行楔形切除后唇或间嵴(楔形组)的58例同类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术中切除后唇或间嵴所需时间,槽形组显著多于楔形组(P<0.01),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膀胱冲洗液转清时间,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月测定膀胱剩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槽形组织优于楔形组(P<0.01)。随访0.5-8年,楔形组再发BNO8例,槽形组无BNO发生。结论:槽形切除巧妙缝合后唇或间嵴预防BPH术后BNO再发的效果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摘除术后膀胱痉挛(BS)处理方法,提高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的治疗水平,降低手术风险.方法 总结分析72例前列腺摘除术后患者发生膀胱痉挛的原因及处理体会.结果 诱发膀胱痉挛的主要因素是术后血块阻塞尿管引流不畅、水囊压迫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尿管放置的位置不佳、患者精神紧张等.该组发生膀胱痉挛轻度25例(34.7%),中度41例(56.9%),重度6例(8.3%).结论 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高,术后血块阻塞尿管引流不畅、水囊压迫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是膀胱痉挛的常见诱因.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硬膜外自控镇痛法(PCEA)可以明显降低膀胱痉挛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尿道电汽化切除术 (TUVP)与经尿道电切术 (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症。方法 收庥 30 0例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月BPH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两组 ,14 0例行TURP和16 0例行TUVP对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 TUVP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术后保留尿管的时间、术后持续膀胱冲洗的时间均少于TURP组 (P <0 .0 1)。结论 TUVP去除腺体组织的速度快 ,出血少 ,视野清 ,手术操作时间缩短 ,手术过程更安全 ,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缩短 ,术后膀胱刺激症状轻微 ,术后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小 ,恢复快 ,极有可能取代TURP成为治疗BPH的一种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4.
硬脊膜外腔连接微量止痛泵预防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疼痛、膀胱痉挛的防治方法。方法  12 8例前列腺增生症病人 ,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A组 6 8例 ,硬脊膜外腔导管连接止痛泵 ,持续注入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啶混合液 1ml/h ;B组 6 0例 ,按常规方法解痉止痛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A组在止痛效果及控制膀胱痉挛方面明显优于B组 (P <0 . 0 1) ,膀胱冲洗时间短于B组 (P <0. 0 1) ,肠胀气、进食时间等无明显差异 (P >0 . 0 5 )。结论 硬脊膜外腔连接微量止痛泵能有效预防前列腺切除术后疼痛、膀胱痉挛的发生 ,可作为一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突入膀胱的患者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取302例在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BPH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根据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部分长度(IPP),将全部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IPP≥1.0 cm组,共136例;B组:<1.0 cm,共166例.对比分析2组的检查结果.结果 A组中膀胱出口梗阻(94.1%)、逼尿肌不稳定(55.9%)、低顺应性发生率(41.2%)明显高于B组(75.3%、30.7%、16.9%),A组中最大尿流率[(5.02±1.76) ml/s]明显低于B组[(8.36 ±2.54) ml/s].结论 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的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道尿肌不稳定(DI)、低顺应性膀胱明显,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芬太尼布比卡因硬膜外注射控制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芬太尼、布比卡因硬膜外注射控制膀胱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 0例前列腺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各 5 0例 ,A组为硬膜外镇痛组 ,B组按传统止痛方法。通过VAS评分 ,控制膀胱痉挛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A组控制膀胱痉挛效果明显优于B组 (P <0 .0 1) ,膀胱冲洗时间较B组缩短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列腺术后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注射防止膀胱痉挛效果显著 ,安全性好 ,明显减少前列腺术后出血。但仍有部分病人发生膀胱痉挛而无明显疼痛 ,表明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与一般疼痛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辣椒辣素预防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不稳定膀胱的作用.方法选择诊断为BPH,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A组和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组(B组),对照C组和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组(D组),A、B两组分别在术前灌注生理盐水和含1mmol/L辣椒辣素的盐溶液100ml,30min后排空.C、D两组分别在硬膜外末次给药后30min注入生理盐水10ml(C组)、1mmol/L辣椒辣素10ml(D组),比较4组病人术前与术后的尿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差异、膀胱痉挛的情况.结果辣椒辣素灌注组(B组)和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组(D组)患者的膀胱稳定性明显增强,膀胱痉挛例数和持续时间、冲洗液转清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均分别少于对照A、C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来看,辣椒辣素灌注组(B组)和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组(D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较术前的改变分别和对照组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膀胱容量和最大逼尿肌压力的改变较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结论膀胱灌注辣椒辣素和硬膜外注入低浓度辣椒辣素可以预防尿道梗阻引起的逼尿肌不稳定和膀胱痉挛,有效地预防前列腺切除术后出现的不稳定膀胱和膀胱痉挛性疼痛,改善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病人自控镇痛 (PCIA)在前列腺摘除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8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 (n =4 2 ) ,未做术后镇痛。B组为PCIA组 (n =4 2 ) ,PCIA持续给药72h并记录 72h内膀胱痉挛次数、痉挛持续时间 ,术后膀胱冲洗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和不良反应 ,并每 4h记录血压 (BP)及心率 (HR)。结果 :B组膀胱痉挛次数、痉挛持续时间及发生率均低于A组 (P <0 0 5 )。结论 :PCIA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HP)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及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BPH组和BPH合并HP组,比较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MBC)、最大逼尿肌收缩力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等尿动力学指标及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尿潴留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与单纯BPH组比较,BPH合并HP组具有更高的IPSS评分(P=0.020)和PSA值(P=0.009),更高的BOOI指数(P=0.003),较小的最大膀胱容量(P=0.004),更高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率(P=0.041)和尿潴留发生率(P=0.010)。结论合并HP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更重,血清PSA升高,导致MBC降低、膀胱出口梗阻加重和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等尿动力学参数改变,更易发生尿潴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bladderspasm,BS)的原因及处理办法。方法:对336例前列腺手术后病人发生膀胱痉挛83例的术前尿动力学结果、手术方式、术后病情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结果:(1)不稳定膀胱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膀胱痉挛,前列腺电切术发生膀胱痉挛最少,其次为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机率最高;(2)术后血凝块阻塞尿管引流不畅、水囊压迫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尿管位置放置不当亦是诱发膀胱痉挛的常见因素。结论:前列腺手术后BS的发生率较高,不稳定膀胱、开放手术、术后尿管引流不畅等是其常见诱因,通过充分术前准备、仔细操作、认真术后护理和药物镇痛解痉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6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2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4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22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者,无尿失禁及尿瘘发生;4例非手术治疗者经定期尿道扩张及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膀胱尿道镜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该病可靠的诊断手段,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舒适护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洁 《西部医学》2012,24(1):183-18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行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而舒适度及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以人为本、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相对于传统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使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患者采用体外震波碎石(ESWL)、直视下膀胱镜碎石钳机械碎石(OMC)、耻骨上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SCL)和气压弹道碎石术联合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采用SCL联合TUVP术治疗后恢复良好;16例采用ESWL联合TUVP治疗,其中2例碎石不全,2例并发严重膀胱出血,碎石后留置尿管;30例采用OMC联合TUVP治疗,其中2例发生膀胱穿孔,4例并发严重膀胱出血;26例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联合TUVP治疗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无结石残留、严重出血、TURS等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气压弹道碎石联合汽化电切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较其他术式简单,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口服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组(A组,n=46)和口服药物组(B组,n=40)。分别观察两组治疗1年后疗效与并发症,分别测定1年前后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urine volume,PRV)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治疗前Qmax、PRV、IPSS、QOL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两组比较,A组疗效及并发症,最大尿流率、IPSS及QOL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较口服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膀胱梗阻,降低尿路感染及尿潴留风险,延缓膀胱收缩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常见出血、膀胱痉挛、膀胱颈挛缩、切口感染、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1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中采用深8字缝扎血管和可拆除荷包法缝合膀胱颈悬吊、对膀胱颈后唇抬高者行宽敞V形切除,避免损伤尿道外括约肌,术后置1根F22三腔导尿管并牵拉压迫、耻骨后间隙置1根血浆引流管、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并用自控镇痛泵持续给0.125%布比卡因(4ml/h).结果:采用上述治疗措施,疗效满意.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上述措施能有效防止上述5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并发膀胱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膀胱镜钬激光碎石清石术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20例。结果:20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无膀胱穿孔,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复查尿路平片(KUB),膀胱内均未见结石残留,清石率100%,住院时间10-14 d,最大尿流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TURP联合膀胱镜钬激光碎石清石术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创伤小,恢复快,安全、高效,是治疗BPH及并发膀胱结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原因分析(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部分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无改善的原因。方法对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IPSS评分,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及膀胱尿道镜检。结果尿道狭窄15例(开放手术5例、经尿道电切10例);膀胱颈挛缩10例(开放手术5例,经尿道电切5例);腺体残留7例(开放手术4例,经尿道电切3例);膀胱功能异常8例(开放手术1例,经尿道电切术后7例)。结论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腺体残留,膀胱功能异常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黏膜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M受体)M2、M3亚型的密度与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观察组和不合并OAB对照组,再将观察组分为发生膀胱痉挛组及不发生膀胱痉挛组,比较各组M2、M3受体的密度及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2、M3受体密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发生膀胱痉挛患者的M3受体密度低于不发生膀胱痉挛患者的M3受体密度。结论  膀胱黏膜M3受体密度与前列腺术后发生膀胱痉挛存在相关性,提示M3受体可能参与膀胱痉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膀胱结石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60例及同期接受TURP和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术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组与单纯前列腺增生组术后IPSS评分改善程度的差别,并根据结石形态和大小将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组分为大结石组及小结石组,分析各组术前膀胱出口梗阻程度(BOO)及残余尿量的差异。结果: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组IPSS评分成功改善率为46.7%(14/30),单纯前列腺增生组为75%(15/60),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单纯前列腺增生组和合并膀胱结石组BOO无明显差异(P=0.511),但大结石组高于小结石组(P=0.008),残余尿量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膀胱结石是影响前列腺增生术后症状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膀胱结石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