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其输血前状况,探讨输血前检查对于临床成分输血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最近三年来受血者血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1.2%、1.2%、0.1%、2%。其中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的阳性差异无统计意义,而抗HIV抗T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基本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提高医护的防范意识,减少医疗纠纷,也可以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年来在我院就医的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4220例,并对其检测的HBsAg、抗HCV、抗HIV、TP-Ab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20例患者中,总阳性率高达12.82%,其中HBsAg阳性率达10.78%、抗HCV阳性率达1.07%、抗HIV(1 2)型可疑阳性未检出、TP-Ab阳性率达0.97%.结论:在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抗HIV、TP-Ab对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以及防止出现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预防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控制院内感染方面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曲、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㈣抗体4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11.31%、0.08%、2.10%、0.35%。结论: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临床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拟输血病人输血前状况,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 术前抽血按操作常规检测。结果 妇科手术病人3939例,剖宫产妇670例,计4609例;术前抽血体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肝抗体(抗—HCV)、RPR及TPPA确证检测梅毒螺旋体、抗HIV抗体。其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4.0%、抗—HCV 0.065%、RPR 2.19%、TPPA 2.93%、抗HIV 0.022%。结论 手术前患者血清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75例输血前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用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结果检出HBsAg阳性率为12.21%,抗-HCV阳性率为2.36%,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41%。结论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疗纠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确保输血安全,医院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的相关免疫学检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院2004~2008年对所有需要输血的12 756例患者进行了丙氨酸转氨酶(ALT)、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指标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确保输血安全,医院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的相关免疫学检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院2004~2008年对所有需要输血的12 756例患者进行了丙氨酸转氨酶(ALT)、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指标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对常见血源性传染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甲苯胺红不加热快速应试验(USR)四项免疫检查,并与无偿献血者的检测指标作比较.结果受血者HBsAg、抗-HCV两项结果阳性指标均明显高于同期无偿献血者.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免疫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612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速率法(正常值0-40单位)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3612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6.94%、抗.HCV的阳性率为0.47%、抗.HIV的阳性率为0.08%、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74%,转氨酶不合格率13.29%。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手术前、输血前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TP)的感染状况,笔者对检验科做术前检查和输血前检查的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IgM抗体(HCV—IgM)、梅毒螺旋体抗体(RPR)、HIV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7680例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7680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标本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艾滋病病毒抗体;血清凝集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位,阳性率为8.98%;HCV感染率为0.65%,HIV感染率为0.20%;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25%。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指标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十分必要.我们对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本院治疗输血及术中用血患者(包括急诊治疗和手术患者)1 726例输血前严格按要求进行了上述4项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本院妇产科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了解专科医院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630例妇产科患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实验。结果检出HBSAg阳性6例(0.95%)、抗HCV阳性1例(0.16%)、梅毒阳性2例(0.32%)、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确认无1例阳性。结论本院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病指标阳性率较低,明显低于综合医院,通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及时发现潜在传染源,为新生儿提早做好预防保健,有利于患者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对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感染状况,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40例受血者进行乙肝5项、梅毒螺旋体抗体、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的检测.结果:6740例患者检测中阳性患者为1268例(19.82%).其中HBsAg阳性815例(12.1%).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68例(1.0%),丙肝抗体阳性74例(1.1%),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3例(0.04%).结论: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受血者输血前的健康状况,减少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HBsAg)、丙肝(HCV)、梅毒(TP)、艾滋病(HIV)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可凝病例采取确认复查。对梅毒阳性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方法查滴度,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方法确证。结果乙肝阳性率13.45%,梅毒阳性率3.1%,丙肝阳性率0.29%,艾滋病抗体阳性率0%。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感染,防止发生医疗纠纷,探讨对需手术、输血患者及产前妇女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2)]的检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对1685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项传染性标志物均占一定比例,HBsAg阳性率为12.34%,抗HCV抗体阳性率为0.42%,TP感染率为0.12%,抗HIV(1+2)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对产前、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加强操作隔离防护,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输血前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1905输血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人群中梅毒、HCV及HI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松  李光勤  赖智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22-122,124
目的:调查了解近年梅毒、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感染情况的变化。方法:对输血前及其他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梅毒、HCV和HIV检测。梅毒先采用TP-ELISA方法进行初筛检查,阳性者再采用TPPA方法进行确诊;血清HCV和HIV1/2抗体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2007年梅毒TPPA阳性率为2.29%,血清HCV抗体阳性率为0.35%,血清HIV1/2抗体阳性率为0.05%;2009年梅毒TTPA阳性率为3.72%,血清HCV抗体阳性率为0.60%,血清HIV1/2抗体阳性率为0.13%。结论:梅毒、HCV及HIV阳性率呈升高趋势,加强对梅毒、HCV及HIV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睿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70-70
目的:为了解受血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探讨其检测的必要性。方法: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测ALT;用ELISA法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结果:在222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中检测出HBsAg阳性率为13.91%、Anti-HcV阳性率为1.35%、Anti-TP阳性率为2.70%、Anti-HIV未检出阳性。结论:检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可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和防止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8282例患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8282例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HCV和HIV检测,同时应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方法查滴度,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方法确证。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6.70%(555例)、梅毒抗体阳性率1.36%(113例)、丙肝抗体阳性率1.64%(136例)、HIV抗体阳性率0.48%(40例)。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