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的过程中进入人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非故意加入的可游动的、不溶性的外源物质及可溶而未溶的物质药物,如橡胶微粒、化学微粒(碳黑、粘土、氧化锌…)、结晶、纤维、霉菌、淀粉、硅藻等,其直径一般只有1~25μm,也有50~300μm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见到50μm以上的微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多数为胶塞微粒。  相似文献   

2.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3.
秦锁娣 《哈尔滨医药》2011,31(5):380-381
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为不溶性的外源物质,主要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氯化钙、黏土、纸屑、玻璃屑、纤维素、细菌、药物微晶等,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微粒进入人体造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是现代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1-4].微粒又叫异物,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水溶性的、直径在50μm以下的微小颗粒杂质.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微粒直径为50μm[5].  相似文献   

5.
注射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检查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素梅 《淮海医药》2002,20(2):176-177
静脉给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多数国家对输液剂中的不溶性微粒都作了规定 ,中国药典 [1 ]规定 :10 0 ml以上的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每 1ml中含 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 0粒 ,含 2 5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 2粒 ;英国药典还规定 :每1ml中大于 2μm的微粒不得超过 10 0 0粒。这些规定只限于输液本身所含有的不溶性微粒 ,但对于小容量的注射剂和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尚未作具体的规定。在临床上单独应用输液治疗的机会很少 ,多数是注射剂或粉针剂加到输液中配伍后联合静脉…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输液微粒是一种输入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多在1~15μm,少数可在50~300μm。微粒污染输液液体所造成的人体危害已被很多人重视,并对输液微粒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静脉输液微粒是指通过静脉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物,其直径一般在1~15μm,少数较大的可达50~300μm。输入溶液中微粒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因此,可由此判断液体的质量。静脉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输液危害。  相似文献   

8.
郭静 《河南医药信息》2009,(21):117-119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有1μm~25μm,也有25μm-300μm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见到50μm以上的微粒。1992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静脉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方法:将添加药物按不同方式组合,加至输液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结果: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4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斗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25个;在聚氯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5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且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3种粉针剂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上述2种输液袋中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所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结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11.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滴注药物微粒是指存在于液体中的非故意加入的可游动的、不溶性的外源物质及可溶而未溶的药物,它大量注入人体可产生严重的机体损害,如静脉炎、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及血管栓塞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微粒的来源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以看见。1.1一次性输液器:现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也存在硅胶屑、黏合剂和其他一些不溶性微粒,甚至还有50~100μm的大微粒存在,而且这些微粒大多是未塑化的高分子微粒异物,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一旦输入对人体危害…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素对输液制剂中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莺  陈子春 《医药导报》2005,24(12):1162-1163
目的观察不同配制环境对静脉输液中微粒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的光阻法和“无菌检查法”的项下规定的方法,将10瓶0.9%氯化钠注射液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瓶,一组在超净工作台下分别加入10%氯化钠注射液20 mL,另一组在普通环境中加入10%氯化钠注射液20 mL,混匀,分别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加入10%氯化钠溶液后的各种微粒数和微生物数量。结果洁净条件下配制的药液中>10~<25 μm的微粒数和> 25 μm的微粒数均明显较普通条件下配制的药液少(均P<0.05),洁净条件下配制的药液中的微生物检出数也明显少于普通条件下配制的药液。结论为防止产生不溶性微粒和微生物污染,医院在临床输液制剂的配制过程中有建立临床输液配制中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14.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系指输液中含有的不溶性,非代谢性,人肉眼观察不到的50μm以下的小颗粒。现将我院1993年9月3日发生的一起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致热原反  相似文献   

15.
7种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种静脉用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配伍后10μm以下微粒数明显超过空白溶剂,≥10μm微粒已超标。配伍时间延长微粒量增加,经t检验0h组与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生产厂家应按GMP要求,提高中药针剂工艺水平,规定不溶性微粒限度检查。缩短临床配伍应用时间,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学君  徐德琴  汪滢  邹若飞 《中国药事》2007,21(11):888-889,893
考察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取一次性使用无菌加药器具,分别在净化洁净室和病房治疗室,模拟加药,按《中国药典》,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与未模拟加药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内加药环境及一次性加药器具可使输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潜在的危害已引起医药界的重视,我国药1 9 9 0年版限定每1 ml含1 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 0粒,含2 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临床用药,多配伍药静脉滴注,特别是对一些感染性疾患的药物治疗,常将粉针抗生素溶解后加入到100-200m10.9 %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静脉用药粉针抗生素中不溶性微粒我国药典没有规定限度检查项目,为了探讨常用静脉粉针抗生素与O.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本文用微粒分析仪检测了我院常用9种静脉粉针抗生素中的不溶性微粒,并按照临床滴注常用浓度与操作,模拟治疗室环境,在室温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同时在超净工作台上溶解成同样浓度的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不溶性微粒检查和微生物检查比较塑料安瓿注射液和玻璃安瓿注射液两种内包装材料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对注射液质量的不同影响。方法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收载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试验,同时无菌检查法。结果开启安瓿瓶后,易开型聚乙烯塑料安瓿和玻璃安瓿中均未检测到25μm的不溶性微粒,但3μm和5μm和10μm微粒塑料安瓿显著少于玻璃安瓿;经微生物培养后,易开型聚乙烯塑料安瓿的菌落数少于玻璃安瓿。结论使用易开型聚乙烯塑料安瓿可明显减少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且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个厂家的参麦注射液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情况.方法:利用ZWF-4D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微粒数.结果:混合液中≥2μm,≥5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应重视参麦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PVC软包装4:1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方法应用ZWF-4D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4:1输液的≥25μm、≥10μm、≥5 μm和≥2 μm的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结果5批PVC软包装100ml的4:1输液在≥25 μm、≥10 μm、≥5μm和≥2 μm的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x±s,n=5)分别为(0.9±0.7)粒/ml、(10.0±5.0)粒/ml、(63.5±16.2)粒/ml和(2 047 3±634 6)粒/ml.结论PVC软包装4:1输液的≥10 μm和≥25 μm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5 μm的不溶性微粒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但其≥2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提示输液中≥2 μm的不溶性微粒偏高应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