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部室问隔缺损(PM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其毗解剖结构复杂,过于靠近主动脉和半月瓣,以往的介入治疗难以安全实施且治疗效果不理想,通常需通过开胸手术达到治愈目的。我院于2002年6月-2003年8月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MVSD患者22例,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应用情况以及适应症、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林虹 《海南医学》2003,14(9):114-114
我科于 2 0 0 2年在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空间隔缺损 (VSD) ,此方法创伤性小 ,免于承受外科手术开刀的痛苦 ,我们临床进行了术前纺后等综合护理 ,获得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工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例患儿均为心内科住院病人 ,其中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分别为 1岁、1岁 8个月、3岁、4岁 ,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1例左室扩大 ,1例左房、左室偏大 ,2例各房室腔大致正常。2 .结果4例VSD患者缺损部位直径分别为7.5mm、8mm、7.8mm、3mm ,选择相应Am 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 8mm、10mm、10mm、6mm ,闭合VSD成功 ,…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1],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0%以上。一直以来,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是VSD唯一的治疗方法。近20年来,人们不断探索应用微创的介入方法治疗VSD^[2-4],但进展缓慢。2001年,Amplatzer镍钛合金VSD封堵器的问世,以其微创、成功率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治疗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该院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经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造影监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56例VSD患者中153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成功率98.1%。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使VSD得到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7.
<正>室间隔缺损是1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介入性导管术已经广泛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通过将特种导管及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即称为介入性导管术。由于不用开胸、疗效满意、安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分类、封堵器选择和评价该分类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膜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VSDO)患者215例(合并膜部瘤的有200例).按VSD右室侧形态膜部瘤及大小分为Ⅰ、Ⅱ、Ⅲ型.搬据左室造影上缺损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是否≥2mm将Ⅰ、Ⅱ型VSD再分为a、b型;将Ⅲ型VSD分为A、B型.封堵术后1天、7天、3月、1年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2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8.14%.Ⅰ a型、Ⅱa型、部分Ⅱb型、ⅢA型和部分ⅢB型选用对称型封堵器;Ⅰ b型、部分Ⅱb型选择偏心型封堵器;ⅢB型中66.67%选择小腰大边型封堵器.1例Ⅱ8型病例早期术中释放封堵器时发生右房室瓣中量返流,1例Ⅱb型患者使用偏心型封堵器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中量返流放弃介入治疗,ⅢB型有2例有中量残余分流放弃治疗.结论:应用膜部VSD0 VSD是安全有效的,VSD0的介入治疗根据该分类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钱琳艳  陶谦民 《浙江医学》2006,28(11):917-919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随着封堵器和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VSD的导管介入治疗因其见效快、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临床推广和普及。现将VSD导管介入治疗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68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不同位置室间隔缺损的特点,相应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缝合修补方法,并对其中10例在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行室间隔缺损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同时简单介绍一种利用活瓣式补片法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新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684例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6 8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自 198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收治VSD病人 6 84例 ,其中男性 36 3例 ,女性 32 1例 ,年龄 1 5岁~ 5 0岁 (平均年龄 10 4岁 ) ,其中施行补片 2 46例 ,直接缝合 438例 ;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施术 85例。结果 :手术后死亡 6例 ,占 0 88% ;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9例 ,术后残余分流7例 ,疗效满意。结论 :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根据VSD缺损的不同位置及大小 ,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及缝合修补的方法 ;心脏不停跳下VSD修补手术 ,与心脏停跳下VSD修补手术相比 ,不仅降低和防止术后低心排、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而且避免了心肌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 ;为了降低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死亡率 ,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 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法.近年来VSD的介入治疗方法逐渐开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不留瘢痕,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和1、2、3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部X片。结果:共有11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封堵治疗,年龄2.5~48(18.6±9.2)岁,体重8~66(28.6±16.2)kg。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3~15.7(6.90±2.76)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20mm。116例中,11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术后3个月随访86例,6个月随访72例,1年随访62例,2年随访42例,3年随访26例。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12例封堵器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无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对照组予以外科修补术治疗,研究组予以介入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LVEF、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LVDd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皆无死亡病例。结论:相较于外科修补术,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程度轻、可改善心功能等优点,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5.
阙景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54-554,589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畸形,其中大部分不能自行关闭而需要进行临床治疗。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存在体外循环的风险和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不足。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材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疗效已逐渐被医患双方所认可,成为除外科手术外又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迎春  周莲  文玲  周远秀 《重庆医学》2006,35(4):309-31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体会,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181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1例(1.2~50岁)患者中男99例、女82例,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为96.7%(175/181)。5例全麻惠儿于术后发生呕吐,3例于术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1例于术后10h出现血尿,均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康复。无1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康复者。结论 对VSD患者进行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进行严密的监护与观察,有助于保证经导管封堵术的顺利进行及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介入封堵治疗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5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3~7(3.5±1.5)mm,选择封堵器直径5~10(平均6.5±1.8)mm.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胸外科手术关闭VSD,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技术成功率为96%.结论 应用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于儿童合适类型PWVSD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00~10.00(6.34±2.86)mm。在透视及TTE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结果20例患者中有19例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17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均在1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总结室间隔缺损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常规消毒后在B超监测下或X线定位下封堵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19例获治疗及护理成功.结论:做好室间隔缺损介入的全程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6岁,因反复咳嗽10多年,加重伴畏寒,发热15天收入院。经胸部X线及食管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②肺炎。缺损残端符合经导管介入房间隔封堵的条件,于2007年1月25日在导管室行封堵术,术中用26mm封堵器封闭缺损,在释放封堵器的过程中,封堵器突然落入左心房,在左心房内漂浮2圈后进入左心室并发生频繁室性早搏及短阵室速,患者感心悸、胸闷,立即穿刺股动脉置入7F的动脉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