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 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 ,5 7岁。因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为行介入治疗入院。超声检查见缺损位于大动脉短轴切面 9~ 10点处 ,伴膜部瘤形成 ,基底部 8 3mm处可见 2处大小分别为 2 5mm、3mm的相邻开口。术中造影显示VSD并膜部瘤形成 ,基底部 11mm ,主要开口 5 5mm ,上部小开口 1 5mm。选择 8F输送鞘、12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 ,封堵VSD基底部。术后造影见微量残余分流。手术时间 80min ,曝光时间 2 3min。术后 5h出现血红蛋白尿 ,超声检查可见源自封堵器中央的少许渗透性分流 ,最大流速 2 6m/s。予以补液及碱化处理 ,术后 7…  相似文献   

3.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Hu HB  Jiang SL  Xu ZY  Zhao SH  Huang LJ  Wu WH  Liu YL  Wang H  W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08-81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 2 0 0 4年 7月 ,共 5 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偏心状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9 1± 4 8)岁 (2~ 17岁 )。其中 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 ,2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 ,TTE)提示 ,VSD的平均直径 (4 8± 0 9)mm (3~ 7mm )。封堵前右心导管提示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 (Qp/Qs)比值平均为 1 32 (1 1~ 2 0 )。 4例中等量左向右分流 ,其余均为少量左向右分流。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4 7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94 % ,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2例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接受了平均 7个月的随访 (1~ 18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1例残余分流于 6个月随访时消失。超声测量的左室舒张末径 (leftventricleend diastolicdimension  相似文献   

4.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是一种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常导致心源性晕厥和抽搐,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12例Ⅲ°-AVB病人的临床和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为18月至12岁(平均年龄78月)。7例为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2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关闭术后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双盘封堵器关闭膜周型室缺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患儿年龄、性别、缺损位置、缺损直径、封堵器大小、封堵器直径与缺损直径的差值及封堵器形状与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儿室缺封堵术后,发生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55例(发生率25%)。其中以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Ⅱ度Ⅱ型以上的传导阻滞发生率较低。其构成比分别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27.3%,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5.5%,左前半支阻滞(LABBB)23.6%,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半支阻滞(RBBB+LABBB)30.9%,Ⅱ度Ⅱ型1.8%,高度3.6%,Ⅲ度7.3%。结论经双盘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与患儿年龄、缺损位置、缺损直径相关。膜周型室缺与房室传导束密切的解剖关系是经导管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术前如何通过影像学分型,选择恰当的病例,以及封堵方式和封堵器材的改进将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1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2月介入治疗PMVSD患儿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3~12.0岁.采用AGA公司偏心型Amplatzer VSD和深圳先健公司对称型VSD封堵器,输送鞘直径为6~9 F.所有患者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术后心电监护、检查心电图观察传导阻滞情况.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MVSD患儿64例接受治疗,61例封堵成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11例.其中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双束支传导阻滞,8例单纯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其中6例发生于术后72 h,5例发生手术后第4~7天.均予药物治疗.治疗后2例完全恢复正常,9例出院时仍有RBBB.结论 PMVSD封堵术术后传导阻滞主要发生于介入治疗术后早期,以轻型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经治疗可恢复至窦性心律.该并发症较传统开胸修补术后发生率少见.  相似文献   

7.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defect ,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2 0 0 2年 7月 - 2 0 0 4年 5月 ,2 6 2 (男 138,女 12 4 )例膜周部VSD患儿 ,年龄 2~ 18(9 3± 5 8)岁 ,体重 11.0~ 6 5 .0 (平均 30 5 )kg。 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结果  2 6 2例患儿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 2 7~ 13.0mm(平均 6 5mm) ,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 1 3~ 14 .0mm(平均 6 8mm) ,2 5 6 /2 6 2例 (97 7% )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 4~ 16mm (平均 8 6mm)。严重并发症 8例 (3 1% )。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conductionblock ,AVB) 5例 (2 0 % ) ,溶血 2例 (0 8% )。封堵器明显移位 1例 (0 4 % )。5例AVB患儿治疗后除 1例术后 5 0d安装永久起搏器外 ,其余 4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溶血患儿经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封堵器明显移位则采用心脏外科手术处理。其他并发症有 :1例 (0 4 % )术后 6个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 ;5例 (2 0 % )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 ;4例 (1 6 % )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 ;75例 (2 9% )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 ,治疗后均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儿科行经皮 VSD 封堵术后出现 CLBBB 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 CLBBB 出现的时间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11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3.9岁(3.4~17.5岁),术后出现 CLBBB的中位时间为2.8个月(1 d ~25.4个月),其中4例为术后1周内出现,1例为术后1周~1个月,6例为术后1个月以上,最迟出现为术后25.4个月。11例患儿中,5例经药物治疗早期心电图恢复正常;3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其中2例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 VSD,术后1例恢复正常心律,1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1例未行手术取出封堵器,仍为 CLBBB;3例患儿因 CLBBB 出现时间晚(≥6个月)且无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4例患儿心电正常;4例持续存在 CLBBB;1例转为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转为正常心电后再次复发 CLBBB,其中1例复发病例出现左心室增大,最后因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VSD 封堵术后早期及中远期均有可能发生 CLBBB,早期出现的 CLBBB 经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心电;持续存在的 CLBBB 可致心肌收缩不同步引起心功能不全。对 VSD 封堵术后出现的 CLBBB 应及时予适当治疗,并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4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术后残余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辅助检查、介入治疗情况和随访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进入分析,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8.8(2.7~21)岁,平均体重26.3(10.5~53.5) kg。13例为VSD修补术后残余漏,其中2例合并主动脉弓缩窄修补术后再缩窄;5例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余VSD,其中1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右室双出口术后残余VSD;1例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后残余VSD。介入治疗距离外科手术时间为11~80个月。①介入治疗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右心室面直径为(3.73±1.56) mm,4例右室面有多处分流,1例为左室-右房瘘;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为1.53±0.23;无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②21例患者中,1例介入治疗中建立轨道时反复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堵闭行外科手术治疗;20例(95.2%)封堵成功,其中1例应用2个堵闭器。1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同时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2例合并主动脉弓再缩窄患儿经球囊扩张后缩窄解除。介入治疗中无不良事件发生。介入治疗后即刻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少量残余分流3例。ECG均无异常发现。③20例随访1~79个月,均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在1年随访中ECG分别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继续随访6~12个月无改变;2/3例即刻有残余分流患儿在随访中残余分流消失,1例介入治疗后20个月时仍有残余分流3.4 mm,心腔大小和功能正常;无新发的三尖瓣或主动脉瓣反流,3例堵闭前存在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在随访中反流均为轻度;未见堵闭器移位、脱落或血栓形成。结论 经导管堵闭介入治疗先心病手术后残余VSD是一项安全、有效和易行的方法,介入治疗后即刻和中长期随访效果好,应成为此类患儿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经导管封堵术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介入治疗的病例数不断增加,相关即刻及远期的并发症正逐渐被重视。该文对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生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重点关注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心电图变化。方法纳入21例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且术后早期出现CLBBB的患儿,同时以性别、年龄及封堵器大小进行1:1配对,纳入同时期术后未合并任何心律失常的单纯膜周部VSD的患儿2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30 d心电图左室电压、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心率校正的JT离散度(JTc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左室电压、JTcd随手术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0.05);左室电压及QTd变化存在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效应(P0.05);CLBBB组与对照组的J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BBB组与对照组的左室电压在术后3 d和术后5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有无CLBBB者早期心电图指标左室电压和JTcd有差异,其中JTcd可能对预测术后早期CLBBB的发生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18例VSD封堵术后C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接受VSD封堵术并经心电图检测确诊CLBBB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9±2.33岁(3岁2个月~10岁5个月),男性11例、女性7例,随访时间中位数5年(3个月~10年)。14例无心力衰竭患儿中4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CLBBB即恢复,随访3~6个月各项指标均无异常;8例随访5~10年,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房利钠肽均无异常,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2例接受封堵器取出及VSD修补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余无异常,另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随访1年QRS波时限较术前缩短,心功能无异常,LVDD增大。4例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3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术,1例行左室起搏,术后QRS波均150 ms;1例行CRT术后3天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另3例随访1~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CLBBB患儿,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若无效,可选择手术取出封堵器,但有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若合并心力衰竭,CRT或左室起搏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例1,男,11岁。因胸痛伴面色苍白、四肢冰凉1d,抽搐1次入院。查体:体温38.3℃,脉搏75次/min,呼吸50次/min,血压13.3/7.8kPa。三凹征(+),双肺底闻及细小水泡音。心率100次/min,心音低钝,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右肋下2cm,质中等。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后出现洗肉水样尿并不罕见~([1-2]),其病因常与术后残余分流、手术时间长、肾血管损伤、血栓及抗凝药物等有关,根据鉴别血红蛋白尿还是红细胞尿有助于明确病因。本研究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集了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SD介入术后出现洗肉水样尿的2例患儿临床资料,通过总结分析临床特点,进一步深入探讨儿童VSD介入术后洗肉水样尿的病因及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6例IVSD患儿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VSD直径(6.8±5.3) mm.所有患儿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通过TTE、心电图检查等方法,从患儿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及心律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封堵器置入成功40例,未成功6例,成功率82.6 %;4例封堵器释放后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复查残余分流消失.随访中未发现新出现的三尖瓣返流病例;2例原为少量三尖瓣返流者,封堵术后出现中量返流;1例术前伴中度三尖瓣返流,术后出现了重度返流.4例于术后3~6 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规应用激素等药物治疗,2例痊愈,2例置入临时起搏器8~10 d完全恢复;术后出现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性期前收缩,随访3个月均完全恢复.结论 部分IVSD可选择介入治疗,近中期效果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加强其并发症防治.  相似文献   

16.
Ma YT  Yang YN  Tang BP  Huang D  Mu YM  Ma X  Liu X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17-820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封堵术后Amplatzer封堵器(amplatzer asymmetric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AAVSDO)塑形变化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共23例PMVSD患者接受Amplatzer封堵术,其中男10例,女13例.所有患者于术后即刻、72 h、6个月和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examination ,TTE)及相同投照体位X线检查.TTE于左室长轴切面测定封堵器左侧盘上缘至主动脉瓣间距(L1).所采集的X线影像经计算机分析系统测量封堵器双盘上缘间距(L2)、下缘间距(L3)、封堵器厚度(L4)、封堵器双盘的直径(D1、D2)和封堵器双盘间夹角(α),以评价近期封堵疗效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 23例完成术后72 h及6个月随访,12例完成1年随访.术后6个月时L2、L4、α较术后72 h缩小而D1、D2增加(均P<0.05),提示封堵器厚度变薄、剖面径(profile)减小;术后1年α较术后6个月进一步减小(P<0.05),封堵器双盘更接近平行,而其余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L4与封堵器直径(r分别为0.47、0.33、0.39)和α(r分别为0.47、0.53、0.49)呈弱正相关,与D1(r分别为-0.27、-0.45、-0.29)呈弱的负相关.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置入患者体内后,封堵器厚度及剖面径随置入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这种塑形变化于术后6个月最为显著,1年时达到稳定.近期随访显示这种变化是安全的,有利于提高完全封堵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