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瑶族与汉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三种常见突变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广西瑶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特点,并与汉族作比较。方法 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法对广西瑶族34例和汉族37例G6PD缺乏进行中国常见的三种G6PD基因突变型筛查。结果 广西34例瑶族G6PD缺乏的基因型分别为G1376T 14例(41.2%),G1388A9例(26.5%),A95G5例(14.7%),C1311T1例(2.9%)。 相似文献
2.
3.
福建畲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福建畲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型特点,调查其G6PD缺乏症发生率及基因频率。方法用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进行G6PD缺乏症定性筛查,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错配碱基PCR介导酶切位点/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型鉴定结果在1820名青水畲族和764名穆云畲族人中,分别发现101例和104例酶活性异常,两地的致病基因频率分别为0.0607和0.1706。在穆云乡54例纯畲族血缘的样本中,共检出nt1376G→T突变38例、nt1388G→A突变12例、nt95A→G突变6例,三种基因突变型分别占70.3%,18.5%和11.1%;并发现1例nt1376G→T复合nt95A→G突变、1例nt1376G→T复合nt1388G→A突变。在青水畲族中发现6例nt1024C→T突变,占8.6%;发现1例392G→T突变,结论①nt1376G→T、nt1388G→A是幅建畲族中主要的基因突变型,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G6PD基因突变型,因而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②在畲族人群中发现nt1376G→T、nt1388G→A、nt95A→G、nt1024C→T和nt392G→T 5种基因突变型。③发现nt1376G→T复合nt95A→G突变、nt1376G→T复合nt1388G→A突变④nt95A→G是穆云畲族中另一种常见的基因突变型;1024C→T是青水畲族中常见的一种G6PD基因突变型。⑤明确青水畲族中G6PD基因频率为0.0607,穆云畲族中为0.1706,为上述地区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漫谈“蚕豆病”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引言人们常说,某人患了或曾患过“蚕豆病”,将“蚕豆病”当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的代名词。这反映了人们对这两个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同时也反映此病的中文全称太长、英文名不好读的缺点。因而通称为“蚕豆病”也情有可原。其实,两者正确的相互关系是G6PD缺乏症是“蚕豆病”发生的遗传基础(或遗传背景);有这种遗传背景的人,不仅可以患上“蚕豆病”,而且还可以患其他溶血疾病,如多种药物引起的溶血、新生儿黄疸、某些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溶血(如肝炎、肺炎、伤寒、流感、腮腺炎)等。其中,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6.
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是中国南方人群中一种常见的遗传病之一 ,与药物性溶血、感染性溶血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引起G6PD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是G6PD基因点突变[1] 。现已发现引起中国人G6PD缺乏症的突变主要是 1376G→T、1388G→A、95A→G、392G→T、5 92C→T及 10 2 4C→T等六种突变[2 5] 。以往检测这些已知的突变 ,主要用错配扩增酶切法、等位基因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等方法[2 5] 。最近 ,杜传书等[6] 报道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 相似文献
7.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基因型与临床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采用滤纸干血斑DNA直接扩增法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 ,检测了 87例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6PD)缺陷症患者 5种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型 ,对各种基因型与其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关系进行了研究 ,以了解不同的基因突变型有无不同的临床结果。病例和方法1 研究对象 87例患者中男 76例 ,女 11例 ,年龄 1.5个月~ 10岁 ,平均 3岁 ,均是我院 1993~ 1997年因急性溶血性贫血发作而住院的患儿 ,通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和G6PD测定 (NBT法 )确诊为G6PD缺陷[1] 。其父母均为居住在广东 ,无亲缘关系的广东籍人。2 临床… 相似文献
8.
贵州三都水族居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居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及分布特征,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G6PD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1090名当地水族居民采用噻唑蓝定性法、G6PD/6PGD活性比值法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再经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法检测中国人中最常见的3种G6PD基因突变型:1376G→T、1388G→A、95A→G。结果表明:在受检的1090人中,共检出G6PD缺乏症98例,检出率8.99%,在G6PD缺乏症中检出最常见的3种G6PD基因突变型:1376G→T24例;1388G→A12例;95A→G9例;并在国内首次检出1376G→T、95A→G复合型突变1例。1376G→T突变频率为0.245;1388G→A突变频率为0.122;95A→G突变频率为0.092。结论:1376G→T、1388G→A、95A→G为贵州省三都水族居民的常见G6PD突变型,这个结果提示贵州三都水族与中国其它少数民族在起源上可能有共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10.
周海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11-1013
目的 研究广东粤北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基因的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检128例粤北地区G6PD缺乏症患者中的G1376T、G1388A、A95G、G392T、A493G 5种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128例标本中检出G1376T 47例(36.7%)、G1... 相似文献
11.
G6PD比值法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女性杂合子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确定G6PD/6PGD比值法在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时的最佳实验条件,提高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方法(1)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确定女性杂合子的基因突变型。(2)G6PD/6PGD定量比值法。结果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ROC曲线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孵育温度为37℃,底物浓度为0.78mmol/LG6PNa2及0.195mmol/LNADP ,反应时间为10min。结论G6PD/6PGD比值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能大大提高对G6PD基因突变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致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改变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制作胰岛素抵抗模型。6周后测定各组体重、血糖、血脂、胰岛素变化,并利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测定肝脏微粒体G-6-Pase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G-6-Pase活性增高[(0.51±0.11)vs(0.32±0.11)μmol/(min·mgprot),P<0.05],两组间的G-6-Pase基因表达无差异。结论:G-6-Pase参与了肝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应用ARMS法检测广东省常见的三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法筛查广东省常见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的G1388A、G1376T和A95G,并初步估计其频率。方法应用已建立的G1388A和G1376TARMS法和新建立的A95GARMS法,对90例广东地区男性,经G6PD定性和定量证明为G6PD缺乏者进行检测。结果在90例男性中检出G1388A42例(467%),G1376T14例(156%),A95G12例(133%),共计72例(756%)。其余为稀有突变和未定型者。结论ARMS法为一种简便、快速、经济、准确的检测G6PD基因常见突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荧光斑点法筛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适于葡萄糖6-磷酸脱酸酶(G6PD)缺乏新生儿筛查的检测方法。方法:用荧光斑点法(FST)对新生儿筛查滤纸干血片标本进行检测,对阳性者召回,抽静脉血以G6PD/6PGD比值法进行确诊,结果:用FST测定11437份新生儿筛查滤纸干血片标本的G6PD活性,其筛查阳性率4.2%,确诊检出率3.7%。与G6PD/6PGD比值法的符合率为86.8%,重度G6PD缺陷者符合率达100%,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FST准确性高,简便、快捷、费用低廉,可以滤纸干血片标本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检测, 适宜在高发区开展G6PD缺乏的新生儿筛查和早期诊断及防治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海南省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海南省2007至2016年出生的914520名新生儿的干血斑使用荧光斑点法进行G6PD活性筛查。初筛可疑标本召回使用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GPD)比值法进行确诊,对2016年确诊为G6PD缺乏的患儿的3012份干血斑使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海南省10年间在914520例新生儿中初筛阳性36314例,确诊了26370例G6PD缺乏,发病率为2.88%(26370/914520)。以民族划分,汉族人群G6PD发病率2.80%(21688/774555)。黎族人群发病率3.45%(4292/124419),黎族和汉族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261,P=0.000)。苗族人群发病率3.31%(212/6401),苗族和汉族发病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04,P=0.013)。其他民族人群发病率为1.95%(178/9145),与汉族发病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3,P=0.000)。在3012例G6PD确诊病例中共检出13种基因突变,其中c.1376 G>T、c.1388 G>A、c.95 A>G和c.1024 C>T突变合并约占91.74%。其中经基因测序发现16种基因型以外的2种突变,即c.86C>T和c.1311C>T。结论海南省新生儿人群G6PD发病率高,G6PD发病有民族和地域差异。海南省人群基因突变主要以c.1376G>T、c.1388G>A、c.95 A>G和c.1024 C>T为主。 相似文献
17.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G487A突变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鉴定中国白族和傣族人群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为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为研究分子进化、民族起源及迁移提供遗传学资料。方法 对云南白族、傣族、汉族及广西汉族的G6PD缺乏症患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RE)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及DNA序列分析。结果 首次在白族及傣族人群中发现G6PDG487A基因突变型。66 例白族患者中发现6 例,52 例傣族患者中发现1 例G487A 突变;检查46 例广西汉族患者未发现该突变。G6PDG487A基因突变型的个体在无诱因作用时,其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结论 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多属G6PD 缺乏症临床Ⅲ型;该突变型是汉族、白族和傣族共同具有的基因突变型。提示:中华民族可能同源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几个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分析云南籍汉族及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的G6PD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自然引物或“错配引物”介导的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方法,分析29例云南籍几个民族G6PD缺乏症患者G6PD基因突变型。结果:发现1388突变19例,1376突变1例,未定型9例。29例标本中有7例为少数民族,分别为彝族3例(1388突变)、白族2例(1388突变)、傣族1例(1388突变)、纳西族1例(1388突变)。除傣族外,在其余三个少数民族中检出G6PD基因1388突变在国内尚属首次。结论:这种突变的发生早于少数民族形成之前,并可推测云南省G6PD缺乏症患者中G6PD基因突变型分布比例,有助于了解分子进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汉族中所见的一例G6PD基因nt1004C→A突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检测云南人群中是否存在新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型。方法:在排除中国人中的常见突变后,作2~12逐个外显子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对电泳异常者测序证实。结果:在筛查云南人群823人G6PD缺乏症时,发现G6PD缺乏者54例。对其中29例作了突变型鉴定,除发现1388G→A突变19例、1381G→A突变1例外,其余9例中,查出1例为第9外显子SSCP有异常泳带。直接测序证实在第9外显子nt1004位有C→A的碱基置换,导致丙氨酸→天冬氨酸。结论:该例为罕见突变,为中国人中的第二例,云南汉族中的首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