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用于心脑血管的中药很多,本文就其活性已相当明确的生物碱重点介绍一下.一、强心、抗休克、收缩血管及升压的成份枳实中含有的甲基酪胺(N—methyl—tgamine)及对羟福林(synephrine),有使血管收缩及升压的作用.当这些成分与洋地黄甙并用时,其强心作用增强,并具有降低洋地黄甙中毒的优点.从麻黄中获得的酪氨酸甜菜碱(L—tyrosine betaine),其升压作用的机制并未了解,尚待研究,是今后发展应重视的成分.小菅卓夫从附子中分离得到的和乌胺(hi—genamine).是水溶性异喹啉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之一是β一受体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作用于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近年来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微循环障碍是引起中毒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及复方作用于微循环的实验研究概况,可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用于钙通道中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8年Fatt和Katz等最早发现钙离子通道 (L型钙通道 ) ,1970年Fleckenstein博士首先提出钙阻滞或钙拮抗 (calciumantagonist ,Ca A)一词。随着膜片钳技术的发明、改进与完善 ,钙通道药理学[1] 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认为细胞膜有 5大类钙通道[2 ] :①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voltage operatedCa2 + channels ,VOCs ;亦称voltage dependentCa2 + channels ,VDCCs) ;②受体依赖性钙通道 (receptor operatedCa2 + channels ,ROCs) ;③第二信使活化钙通道 (secondmessengeroperatedCa2 + channels ,SMOCs ) ;④机械活化钙通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草药心脑血管活性成分研究的动向。我国学者在莨菪烷衍生物对微循环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进展。此外值得注意的动向有:生物碱方面,钩藤中新降压成分,木防己中的DTI及狭叶藜芦碱甲;黄酮类似物,桑白皮中新降压成分;醌类,丹参中血小板凝集抑制剂新成分;皂甙类,黄芪皂甙甲;萜类,毛喉鞘蕊花中的强心、降压成分等。 相似文献
5.
翟大胜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92-93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受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受体信号分子转导系统已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受体技术研究和探讨中药作用的细胞机制是近年来的新尝试,但却反映了现代药理学关于药物作用及药物特异性的基本认识,因为药物作用及药物特异性的现代概念均基本一种假定,即药物作用的初始是在药物与细胞组成部分即所谓药物受体间形成可逆的复合物,故受体机制是药物作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规律。中药作用于受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通过药理药化等手段的相互配合,发现了至少以14个化学类型为主的、众多的中草药心脑血管药理活性成分,其中生物碱仍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有关生物碱的化学类型结合药理作用等综述此类成分的研究动向和趋势,这对于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可能是有意义的。一、强心、抗休克,收缩血管和升压成分。近年以枳实,麻黄根和附子成分较为嘱目,主要是有机胺类和异喹啉类成分。王筠默等在1955年曾报道枳壳、枳 相似文献
7.
作用于心肌细胞钙通道的中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作用于心肌细胞钙通道的中药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主要综述了:钙通道阻滞剂:丹参、川芎、延胡索、丹皮等15种药,钙通道激动剂:甘草、红花、苦参等6种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中药单体。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是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屏障系统,它可以有选择地阻止某些物质进入大脑,从而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这也成为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制约因素。中药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这说明其有效成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或影响血脑屏障的功能。本文归纳和总结了目前中药作用于血脑屏障的药理和临床试验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的分布情况。采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心脑血管专利申请量、维持量、相关科研论文数量为聚类变量,对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展开聚类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依其科研与专利实力的不同而分为4类。促成科研成果专利转化并推动专利保护与科研创新协调发展是成功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的法宝。 相似文献
11.
12.
目前,心脑血管中药注射剂较多,有的药名相近但作用却不相同,有的药名不同但成分相同,下面介绍常用的心脑血管中药注射剂,并对其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體溫熱的調節,萬一因外界或内在的原因,而破壞調節的機能,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的溫度,就叫做發熱,臨床所採用的藥物治療,不外乎兩方面: 一、原因治療利用藥物以消滅疾病的原因新藥如氯黴素之用於傷寒桿菌,青黴素之用於肺炎雙球菌,奎寧之用於瘧原虫……等,中藥已有文獻報告的如黄連之用於赤痢桿菌,臼頭翁之用於阿米巴原虫,常山之用於瘧原虫……等,致熱之原因消除,而熱亦解除,因屬於作用於病原的藥物,不在本討論範圍。 相似文献
16.
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概述了中药药理对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的影响.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17.
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的制剂,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注射以及其他组织或器官注射用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主要有中药溶液型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与其他传统药物剂型相比,中药注射剂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质量较高、无消化道吸收过程等特点,较为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20年,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取… 相似文献
18.
栗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7):214-216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收集到的42例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频率最高,占30.16%;因联合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为其主要原因。结论:临床中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适应症及用法、用量规定用药,应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的使用频度极高,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不断被发现。现将其情况综述如下。1致溶血反应吕氏等[1]报道,66岁女性患者,因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Ⅲ°伴上感入院。用葛根素注射剂0.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作扩血管治疗,并用磷霉素钠抗炎,同时口服开搏通、地高辛、消心痛。用药第8日中午,在滴完葛根素后突然腰背部疼痛难忍,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少。体检:BP135/70mmHg、HR80次/min,节律不齐,神清,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全身皮肤湿冷,四肢多处瘀斑。急查:WBC31.8×109/L,N0.94,L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