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左肝蒂阻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腔镜组,32例行传统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269.11±54.43) min vs(211.72±31.64) 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 [(2.89±1.41) d vs(4.81±1.58) d],术后排气时间[(24.80±6.31) h vs(45.13±9.80)h],术后住院时间[(9.51±2.38) d vs(14.19±2.86) d]均优于开腹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是肯定的,与以往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解剖式肝段切除术在左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按照术式均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分别采用传统手术与精准肝蒂解剖式肝段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为15.00%,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肾上腺素、皮质醇、IL-6及CR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NK细胞水平先降低后升高,术后即刻至术后24 h上述指标水平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至术后24 h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随访3~24个月,观察组结石复发率及上腹部隐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蒂解剖式肝段切除术在左肝胆管结石中应用效果显著,对机体应激反应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活体左半肝肝动脉在肝内配布情况,为肝脏疾病的诊疗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采集120例受试者肝脏CT图像,经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肝动脉。测量左半肝肝动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肝左动脉主干长度为(42.37±26.58)mm;肝左动脉主干起始处、中点(1/2处)、分叉处内径分别为(3.06±0.70 )、(2.82±0.68)、(2.78±0.65)mm;肝左动脉在左半肝内的主要分支呈1支、2支、3支、4支型者分别为4.2%、63.3%、28.3%、2.5%,其中,左外叶支与左内叶支的夹角为(80.21±23.36)°,左外叶支主干长度和起始处内径分别为(42.80±29.11)mm、(2.25±0.70)mm,左内叶支长度和起始处内径分别为(42.90±22.70)mm、(1.66±0.64)mm;肝左动脉供应Ⅱ、Ⅲ、Ⅳ段者占64.1%,供应Ⅱ、Ⅲ段者占28.3%,迷走肝左动脉供应Ⅱ、Ⅲ段,Ⅱ段,Ⅱ、Ⅲ、Ⅳ段者分别占5.0%,3.3%,0.8%。  结论 64-MSCTA可真实、准确的提供活体肝左动脉的形态学资料;肝左动脉在肝内的分支分布较为复杂,在左半肝内以二分支(左外叶支和左内叶支)为主,主要参与Ⅱ、Ⅲ、Ⅳ肝段供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腹腔镜及开腹左半肝切除(OLH)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绵阳市中心医院采用左半肝切除的方法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6.75岁。结石在左肝外叶24例,左半肝78例,合并其余部位20例;有手术史9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LLH)组48例及OLH组5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2组均无死亡病例。LLH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率、胆汁漏发生率、最终结石清除率等方面与OL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8.22±57.65) min vs (143.83±62.72) min,(371.81±96.52) m L vs (412.53±103.61) m L,2.08%vs1.85%,8.33%vs 7.41%,100.00%vs 98.15%](P 0.05)。LLH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腹腔引流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OLH组[(6.20±4.38) d vs (11.42±5.27) d,(4.21±2.32)分vs(9.02±3.17)分,(3.22±1.91) d vs(6.82±2.73) d,2.08%vs 9.25%,4.17%vs 12.96%](P 0.05)。术后长期随访,LLH组与OLH组在随访时间及结石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2±21.45)个月vs (44.28±18.95)个月,4.17%vs5.56%](P 0.05)。结论与OLH相比,LLH有选择性的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解析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立体空间解剖结构及三级分支走行分布情况,为左半肝实施精准肝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无病变肝脏标本进行应用解剖观察,重点对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立体空间解剖位置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并分析左半肝Glisson系统各区域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数据。结果 左半肝Glisson系统主干(G左主)呈弓型走行,长度为(3.10±0.76)cm;右半肝Glisson系统主干(G右主)与G左主的夹角为175.70°±11.54°,G右主与肝十二指肠韧带(G肝总)的夹角为107.60°±13.82°,G左主与G肝总的夹角为76.70°±17.36°。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Ⅱ、Ⅲ、Ⅳ段区域三级分支总的数目呈3~8支不等,其中3支型、8支型各占1/20、4支型和6支型各占4/20、7支型占2/20,5支型占8/20;但Couniaud 八段S2区域的分支有且只有1支。结论 左半肝Glisson系统立体空间解剖位置、各区域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并不完全符合Couinaud 八段之描述,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术前掌握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内部立体解剖结构,特别是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是实施精准肝切除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左半肝段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左中肝外侧叶的分段情况及肝动脉、门静脉在左半肝的走行,分支和分布规律、为临床开展左半肝活体肝移植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肝脏标本30例,观察左半肝动脉、门静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规律,并测量有关数据;在15个肝脏铸型标本(6例全管道综合灌注、9例经门静和肝静脉分别进行单一管道灌注),进一步对比观察左半肝左外侧叶、段的内部结构特点。结果左半肝由左叶间裂分成左外叶和左内叶,左外叶以左外间裂分为外叶上段和下段:肝左动脉起始外径为(0.351±0.23)cm,于长(3.64±1.30)cm,左外叶动脉起始肝左动脉2l例(占70%),起始其它动脉9例(占30%);门静脉左干起始外径(1.1±0.12)cm,干长(2.10±0.240)cm;门静脉左干从门静脉主干发出后向左横行,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内叶、左外叶上、下段。结论左外叶上段比左外叶下段小,分别占全肝的5%~7%和8%~10%左右,适合1~3个月和6~12月龄患儿肝脏移植。在活体肝脏移植时,外科医生熟悉肝动脉、门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在供肝的切取,选用适宜的重建方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手术治疗的1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43~78(65.3 ±10.7)岁。其中69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微创组),79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取石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对比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球蛋白(G)、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变化情况,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而取石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以及WBC、中性粒细胞在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此后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血清ALB、G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皮质醇在术后逐渐升高,在第3天达高峰,之后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ALB、G、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7天,微创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血清ALB、G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25%(5/69),低于开腹组患者的18.99%(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 P<0.05)。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交替阻断半肝入肝血流在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中的应用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中叶切除术的5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患者应用交替阻断半肝入肝血流技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对照组23例患者行非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第1、3、5天白蛋白(ALB)、术后第1、3、5、7天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中应用交替阻断半肝入肝血流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35例,其中男89例、女46例,年龄17~71岁,左半肝切除73例、右半肝切除62例。术后观察患者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135例中,5.2%(7/135)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15±86) min,术中出血量为(513±162) mL。5.9%(8/135)术中输血;12.6%(17/135)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8.1%(11/135)为Clavien分级Ⅰ级、3.0%(4/135)为Clavien分级Ⅱ级、1.5%(2/135)例为Clavien分级Ⅲ~Ⅴ级;无死亡病例。116例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76.8%和64.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69.2%和54.9%。结论 在有经验的肝脏外科中心行腹腔镜下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的风险可控,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半套式原位PCR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原位PCR)是具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高敏感性和原位来交(IS)肘原位检测能力的新方法。但目前常见的间接式原位PCR技术常因PCR反应过程的非特异扩增而伴有假阳性结果出现,对此我们建立了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卡套式原位PCR法,并与ISH方法进行了比较。1材料与方法利例石蜡包埋鼻咽癌组织,切片知m,贴于涂有防脱片胶的载玻片L6OoC24h。半套式PCR一对半引物及生物素标记寡核苦酸探针l’l由上海生物工程研究所合成。引物为hcf-2基因主要断裂区外引物A!、内引物AZ及IgV。基因引物JH。半套式原位PCR步…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平面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剖特点和镜下定位标志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与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粘连带,它是左侧Toldt’s线的尾侧端点。左半结肠系膜后外侧存在肾前筋膜;中线侧存在主动脉前筋膜;直肠系膜后外侧存在盆筋膜壁层。这三个部位的筋膜相互延续。结论:乙状结肠和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的粘连带是左半结肠切除术外侧分离的起点。肾前筋膜是衬贴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系膜后面的一层连续筋膜,在不同的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外科平面统一于结直肠系膜与连续的肾前筋膜之间。  相似文献   

12.
在制作教学标本的过程中 ,于成年男性死尸标本上见其有副肝左动脉伴肝左动脉变异。较少见 ,报道如下。1 副肝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自肝总动脉发出后 ,走行在胃十二指肠韧带内 ,在肝总管左后方和门静脉前方上行。在距胃十二指肠动脉 1.0cm处分支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 ,其夹角为 65° ,肝右动脉在距与肝左动脉分叉 0 .5cm处发出了副肝左动脉 ,其与肝右动脉成 85°夹角 ,走行方向与肝左动脉主干和肝左动脉前支平行 ,全长 2 .7cm ,其中段压扁径为 4mm。肝右动脉继续前行 4 .8cm后 ,进入肝门右纵沟。进入肝门之前 ,在距肝门 4 .8cm处 ,…  相似文献   

13.
14.
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提出重视"手术高危区"的解剖分离,建立肝后隧道,置单或双悬吊带提拉肝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进行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本组7例,包括肝癌2例、肝血管瘤2例、严重肝损伤2例及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与本术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进行右半肝切除术安全可靠.此法同时适用于肝良性病变及严重肝损伤的右半肝切除术,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肝后下腔静脉(RHIVC)前间隙和肝外进、出肝血管在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对21例通过RHIVC前间隙解剖与选择肿瘤侧半肝进、出血管解剖阻断技术(slective hepatic vascul exclusi,SHVE)和22例Pringle阻断法的半肝切除术,同时对半肝切除一侧RHIVC的肝短静脉(shorthepatic veins SHVs)数目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SHVE组患者解剖RHIVC前间隙和将肿瘤侧肝动脉、肝门静脉、肝静脉解剖分离予以结扎或置阻断带过程顺利,无发生RHIVC或肝静脉损伤。在本组43例半肝切除术中,SHVs数量3~4支44.2%,6~8支55.8%,其中SHVs位于RHIVC前壁中轴线占11.6%。结论由于RHIVC前间隙无/或潜在少,且细小的SHVs,通过RHIVC前间隙解剖与SHVE技术,对于巨大肝肿瘤的半肝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行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47例,开腹左半肝切除术46例。对比分析2种手术方式患者术中、围手术期及随访数据资料,评价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否具有安全性与可行性。结果腹腔镜与开腹的肿瘤直径分别为(56.57±24.56)mm与(64.11±33.39)mm,P=0.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时间分别为(217.53±60.22)min与(306.80±119.91)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和开腹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50.21±197.98)m L与(556.74±471.41)m 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输血率腹腔镜和开腹分别为12.8%与3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CU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功能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均短于开腹左半肝切除,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与开腹分别为14.9%与23.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3年生存率腹腔镜为91.5%、83.0%,开腹为84.8%、76.1%。术后1年与3年无瘤生存率腹腔镜为74.5%、59.6%,开腹为65.2%、54.3%。结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术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侧卧位在腹腔镜下肝Ⅶ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肝Ⅶ段肝细胞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完全性左侧卧位腹腔镜下肝Ⅶ段切除术,对照组实施左侧倾斜30°~60°大字斜坡卧位腹腔镜下肝Ⅶ段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时间、摆放体位耗时、术中手术床调整频次、中转开腹率及术中解剖性肝切除率;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统计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留置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手术床调整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解剖性肝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完全性左侧卧位下腹腔镜肝Ⅶ段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解剖性肝切除率,改善术后肝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肝左管行程定位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肝管的行程,为显露肝左管及肝方叶切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本文对64例成人肝标本中肝左管的长度及毗邻关系进行测量。结果 肝左管位于肝方叶后1/3范围,相当于肝门左半内横行或斜行。其起始部大多贴近肝圆韧带裂,占84.37×10~(-2);其余向右偏离该裂一段距离,距肝方叶脏面0.83士0.52cm(0.~1.6).距肝方叶后面0.39±0.29cm(0~0.1)。结论 肝左管位于肝方叶的后1/3,较恒定,是肝左管行程定位的基础,可作为手术显露肝左管及肝方叶切除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胆肠内引流是解决肝内胆管狭窄的主要措施,为手术经多种途径显露肝管及肝方叶的切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本文对64例成人肝标本中左肝管的长度及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左肝管位于肝方叶后1/3范围,相当于在肝门左半内横行或斜行.其起始部大多贴近肝圆韧带裂,占84.37%;其余向右偏离该裂一段距离,距肝方叶脏面(0.83±0.52)cm(0-1.6cm),距肝方叶后面(0.39±0.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