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训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步行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重要的功能训练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鼓励患者经常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 ,这不仅可以防止下肢发生骨质疏松 ,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 ,减轻肌肉痉挛 ,同时还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等。1步行方式分类根据患者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 ,可将步行训练分为治疗性步行和功能性步行。不同损伤平面的患者步行能力大致如下 :①C6 —T5损伤 :可佩戴躯体、骨盆托矫形器在平行杠内做治疗性站立 ;②T6 —T9损伤 :可佩戴骨盆托矫形器并使用拐杖进行治疗性站立步行 ;③T10 及以下损伤 :具有功能性步行能力。1.1治疗性站立步行训练 C6 …  相似文献   

2.
水中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水中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损伤平面、受伤时间、运动功能及年龄等各方面均相似的SCI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练习及水中步行训练,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2组患者各治疗2个疗程;并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对其肌力、肌张力、步行能力、血压及心率等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经相应训练后,其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肌张力、ASIA运动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其它各项检测指标较治疗前亦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水中步行练习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SCI患者的运动功能,该项技术可进一步应用于SCI患者的日常康复训练中。  相似文献   

3.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1例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等康复治疗,记录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前后的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以及训练时的行走距离、最大步速和训练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结果经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后,患者的ASIA感觉评分提高(P〈0.05),ASIA运动评分、行走距离、最大步速及ADL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ASI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及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入选时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FAC分级及下肢MMT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36.2±9.8)分]、下肢ASIA评分[(40.4±4.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FAC分级≥3级人数、下肢MMT分级≥3级人数均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均以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数(分别增加25例、26例)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是一项较新的水疗技术,兼有浸浴、水中步行及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特点。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具有减轻下肢负荷、缓解痉挛、改善步态、延缓肌肉萎缩、增强残存肌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等作用。目前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各方面疗效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损伤后主要功能缺陷是步行功能障碍~([1]),因此,步行功能恢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特别是C-D级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这类患者大部分双下肢均残存有部分肌肉力量,但常因肌力不足、肌痉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步行或步态的异常。在目前的康复治疗中,主要是通过给予肌力训练、牵伸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功能条件允许,才进行步行、步态训练。为了寻找更好的训练方法,部分有条件的医院,会运用运动平板训练。但是,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耐力和社区步行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运动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测试2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速耐力比(RO)、股直肌(RF-MPF)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BF-MPF),并进行6分钟步行测试(6MWT),同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可完成社区性步行的例数。 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腘绳肌和股四头肌RO、RF-MPF、BF-MPF和6MWT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25例可以完成社区性步行,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20例可以完成社区性步行,组间比较,χ2=4.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等速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的下肢肌耐力和社区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骨骼肌萎缩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大腿周经测量、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减重组患者还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前后进行下肢大腿中部肌肉MRI检查。结果减重组患者训练后,MRI示下肢肌肉均较训练前相对肥大。减重组步行能力、10m步行速度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大腿周经、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不仅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骨骼肌萎缩,而且能够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中步行对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厚度、羽状角、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常规运动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水下平板训练,对照组接受陆上步行训练。治疗前后测量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厚度、羽状角,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结果:治疗4周后,2组内侧腓肠肌羽状角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2组其他下肢肌肉厚度及羽状角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股直肌、胫骨前肌、外侧腓肠肌肌肉厚度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均P<0.05),2组间内侧腓肠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2组间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水中步行运动可以提高患侧下肢肌肉厚度、羽状角角度,对平衡功能和步行独立性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01/2004-12辽东学院医学院脊髓损伤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于椎体减压及内固定术拆线后转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电针配合减重步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6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指数评定,步行功能采用Lindmark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接近(8.5±6.3,8.8±7.2,t=0.12,P>0.05);Lindmark指数评定无差异。6个月后实验组Fugl-Mey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4.1,17.2±5.0,t=3.95,P<0.01)。Lindmark指数评定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3.8,112.0±2.6,t=19.8P<0.01)。结论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01/2004-12辽东学院医学院脊髓损伤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于椎体减压及内固定术拆线后转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电针配合减重步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6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l指数评定,步行功能采用Lindmark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接近(8.5&;#177;6.3.8.8&;#177;7.2,t=0.12,P&;gt;0.05);Lindmark指数评定无差异。6个月后实验组Fugl-Meyl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77;4.1.17.2&;#177;5.0,t=3.95,P&;lt;0.01)。Lindmark指数评定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177;3.8,112.0&;#177;2.6,t=19.8,P&;lt;0.01)。结论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的可能性。方法:对3例不完全性慢性胸髓损伤患者进行试验性训练。按美国脊髓学会残疾分类,3例患者中2例为D类,1例为C类。在2位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12周的活动平板步行训练。训练中使用安全带及充气悬挂装置进行保护及减轻负重,开始以40%的体重及0.16km/h速度进行,一次持续行走时间为20min,每天训练1h,每周5d,以后逐渐增加体重、加快速度,共训练3个月。评定指标:步行功能(步速、步行能力、行走状态、辅助装置及矫形器的使用),行走耗氧量、自主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14.
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2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n=22)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截瘫康复治疗。BWST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减重步行训练1次,共计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BWSTT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功能性步行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功能性步行分级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BWSTT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功能性步行分级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行走能力障碍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 :对 3 1例T12 ~L2 脊髓损伤患者在传统康复基础上 ,运用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 ,Fugl Meyer评定法 ,Barthel指数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 1例患者经过减重步行训练后 ,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P <0 .0 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10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气功组和太极组,各35例。三组均行常规康复,太极组行改良的24式太极拳,气功组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干预前,干预4周末和8周末,采用Fuge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记录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以及踝跖屈和背屈时协同收缩率(CR)。结果对照组21例、气功组23例、太极组28例完成研究。干预8周末,太极组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踝背屈时,太极组和气功组胫骨前肌i EMG高于对照组(P 0.05);太极组胫骨前肌CR低于对照组和气功组(P 0.05)。结论太极拳和气功锻炼可增强主动肌肌力,太极拳锻炼更有助于患者偏瘫下肢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协同。  相似文献   

17.
吴琼  张通  丛芳  潘钰  吴瑞斌 《中国康复》2021,36(12):712-716
目的:探索脑卒中偏瘫患者水中平板步行过程中步态参数及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分别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UWTT)及陆地步行(LW)过程中,采用无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同步采集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在自感轻松地用力状态下,脑卒中患者UWTT过程中步频、步速、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双侧步长差及患侧下肢摆动相百分比(SP%)均显著降低于LW(均P<0.05),步行周期显著高于LW(P<0.05);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及双侧摆动相百分比之差未见显著差异。在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面,UWTT过程中健侧下肢股二头肌(BF)、股直肌(RF)、胫骨前肌(TA)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显著低于LW(均P<0.05),腓肠肌外侧头(LGA)iEMG值未见差异;患侧下肢BF、RF、TA的iEMG值均显著低于LW(均P<0.05),LGA未见差异;UWTT过程中双侧下肢iEMG差值在BF、RF、TA、LGA均显著低于LW(均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UWTT步行时空参数与LW差异显著,UWTT显著影响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关键肌激活程度,有助于改善步行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4次水中运动训练,其他时间做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总时间相同,观察4周,水疗共14次.于训练前后评价患侧膝和踝屈伸肌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肌力、下肢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变,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4周训练,水疗组患者踝跖屈时腓肠肌等长收缩力矩显著提高(3.6±0.3 vs 0.6±0.2,P<0.05),患者步行能力(3.5±1.5 vs 2.7± 1.2)、下肢运动功能(29.7±3.5 vs 27.8±2.6)及平衡功能评分(11.5±3.3 vs 9.3±2.9)显著提高(p<0.05);在训练前后患者股直肌与腓肠肌痉挛并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短期水中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患侧踝跖屈肌力,且不强化痉挛,有利于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训练有效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循证评价步行训练对慢性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病程大于1年SCI患者步行训练的临床试验研究,计算步行速度的加权均数差(WMD)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发现,步行训练能提高慢性运动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速度;其中功能电刺激(FES)加减重步行训练(PBWSTT)和FES辅助的平地步行训练的疗效较肯定。结论:步行训练对改善步行功能有利,但鉴于目前关于步行训练临床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较少,所以证据仍不充分,尚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不完全SCI患者(分类为ASIA 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等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针刺等;减重组患者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重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而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能力2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FIM步行能力及10 m步行速度减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