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着严重的影响,在临床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技术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是否有积极的作用,相关研究较少,对此,我们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2009年12月—2011年6月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的影响。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EDr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9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3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含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可减小肩峰-肱骨头间距[标准化均数差(SMD)=-0.59,95%CI(-0.79,-0.40),P<0.01],改善上肢运动功能[SMD=1.30,95%CI(0.42,2.17),P<0.01],减轻肩关节疼痛[SMD=-0.89,95%CI(-1.31,-0.48),P<0.01]。 结论 肌内效贴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肩峰-肱骨头间距,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73%[1~3],给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带来直接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进一步导致局部肿胀、肩手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使肩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的生活自理、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与康复训练相配合的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情况,缩短功能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同时为临床护士更好地训练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教育患者及家属日常生活应注意的事项,更好地与康复技师有效地配合提供依据。为探讨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偏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观察下肢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快步行速度(10mMWS)测试以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 结果治疗周后,2组患者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分别为0.46±0.10、(16.57±3.61)S、(0.81±0.14)m/s和(28.40±2.8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肌内效贴治疗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可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偏瘫患者与肩关节半脱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放射线测量法诊断脑卒中偏瘫病人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作者并应用放射线测量和指测两种方法对61例完全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关节进行评价,结果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分别为40.9%和54%。通过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表明,放射线测量法精确可靠,指测法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误差较大.因此,建议在诊断脑卒中病人早期肩关节半脱位及评价治疗效果时宜采用放射线测量法。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在肩关节半脱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放射线测量法诊断脑卒中偏瘫病人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作者并应用放射线测量和指测两种方法对61例完全性脑座中偏瘫患者的肩关节进行评价、结果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分别为40.9%和54%。通过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表明,放射线测量法精确可靠,指测法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误差较大。因此,建议在论断脑卒中病人早期肩关节脱位及评价治疗效果时宜采用放射线测量法。  相似文献   

8.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抗阻训练、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6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20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患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所致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1资料与方法 脑卒中偏瘫后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共33例,均位于偏瘫侧。男15例,女18例,左侧 11例,右侧 22例,年龄 48— 79岁,平均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 19例,病程20 d~2个月。全部病人经常规功能评估并经双肩X线检查,可见患侧肽骨头和肩肿盂之间间隙增宽 1~2 cm,关节活动度尚正常。按不全脱位的程度分3级。轻度:上肢下垂时感不适,但无疼痛,肱骨头与肩胛盂间隙增宽 1cm,本组5例。中度:肩部轻度疼痛,肱骨头与肩胛盂间隙增宽 2 cm,本组20例。重度:明显肩痛,肽骨头与肩胛盂间…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MT组(19例)、KT组(19例)、MT+KT组(1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T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T,KT组在常规基础上增加KT治疗,MT+KT组患者患侧上肢进行KT贴扎后进行MT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运动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A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MT组和KT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MT+KT组FMA-UE[(49.85±8.33)分]、ARAT[(43.89±11.28)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治疗后,MT组与KT组FMA-UE、ARAT、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结合KT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康复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减轻脱位程度的角度观察两种贴扎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0例具有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两种贴扎方法(方法一:肩部贴扎法;方法二:肩肘贴扎法)治疗,随即采用第二肩关节间隙X线测量法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经过贴扎术治疗后,方法一无明显改善(P>0.05);方法二患者肩关节间隙显著缩小(P<0.05),治疗前后关节间隙差值为7.80±2.97mm,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关节间隙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肩肘贴扎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具有良好的即时疗效,可为早期的脑卒中患者纠正肩关节半脱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上肢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SP)及上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上肢肌内效贴(KT)进行系统训练。治疗4周后(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的HSP发生情况,并通过肌骨超声(MSUS)检查对脑卒中肩痛类型进行分析。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对疼痛进行评估,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出现HSP的患者有22例(52.38%),治疗组出现HSP患者有12例(28.57%),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骨超声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中肩手综合征有2例(4.76%)、肩袖损伤3例(7.14%)、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或滑囊炎3例(7.14%)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cGill、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FMA、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上肢肌内效贴,可减少HSP的发生率,改善其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6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22)、悬吊组(n=22)和联合组(n=22)。三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再辅以肌内效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量步长、步频、步速和步幅。结果治疗后,三组BBS评分、FMA-LE评分和步态参数均提高(P 0.05),三组间比较,疗效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组、悬吊组和常规组(P 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运动疗法基础上再辅以肌内效贴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护理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冯洪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它作为影响脑卒中病人康复的主要继发因素之一,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1-2],孙启良等应用放射线测量和指测两种方法对61例完全性脑卒中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流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常规训练和吞咽困难康复护理,试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FOIS)、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教师流涎量表(TDS)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OIS、TDS和WST评分均改善(|Z| > 2.000, P < 0.05),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045, P < 0.01)。结论 配合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流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运动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首次发病后第4—12周的偏瘫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步态训练组)和治疗组(肌内效贴布组)。对照组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58.3±8.9)岁;身高(164.32±8.97)cm。治疗组19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60.3±7.9)岁;身高(161.44±11.60)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利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