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学生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加工差异,探讨情绪标签的时程.方法:选取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标签任务和性别标签任务,分别记录选择正确的情绪标签词和性别标签词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同时收集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参数分析,包括P1、早期负后波(EPN)和晚正波(LPP)三个脑电成分.其中,LPP由于时间窗口跨度宽,以50ms为间隔,分为7段(450~500 ms、500~550ms、550~600 ms、600~650ms、650 ~ 700 ms、700~750ms、750~ 800 ms).结果:情绪标签反应时长于性别标签[(1095.6±218.1)msvs.(1007.6±219.3) ms,P<0.01],但两者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5.8)%vs.(91.5±4.6)%,P>0.05].情绪标签仅在550~600 ms的时间窗口内,LPP波幅大于性别标签[(5.9±3.2)μv vs.(4.8±2.8) μ.v,P<0.05].其他脑电成分及其他时间窗口内的LPP,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与性别标签相比,情绪标签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从而导致LPP波幅先上升,而标签情绪之后,又使LPP波幅下降,形成内在的情绪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2.
晚正成分(LPP)作为事件相关电位(ERP)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研究情绪调节重评进程的理想成分。本研究主要对采集的情绪认知重评脑电信号的LPP进行处理分析。基于EGI64导脑电采集系统采集16名被试的情绪认知重评脑电数据,首先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算法去除脑电信号中的眼电、肌电等噪声;然后用一对多-公共空间模式(OVR-CSP)算法对Pz电极的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对提取的LPP成分进行时域及空域分析。结果表明:1从波幅的角度来比较:认知重评诱发的波幅显著大于观看中性诱发的波幅,而小于观看负性诱发的波幅。2从时间进程的角度来比较:经过OVR-CSP特征提取处理后,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组的差异发生在0.3~1.5s;而经过叠加平均方法处理后,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组的差异发生在0.3~1.25s。以上结果说明OVR-CSP算法不仅能以较少的试验次数准确提取LPP,为后续研究认知重评策略调节LPP提供较好的方法,同时也能为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方面提供神经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Gross的情绪过程模型出发,利用双任务范式研究在情绪产生过程中注意分散是否调节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方法:招募20名大学生(9男/11女),从中国情感图片系统选择正性、中性和负性情境图各29张为刺激,采用默数和深呼吸为注意分散任务,记录和测量情绪状态强度和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默数、深呼吸条件下所评价的情绪状态强度显著小于看条件.LPP波幅在早期(350-650 ms)、中期(650-1050 ms)和晚期(1050-1500ms)窗口呈现出不同的任务与图片效价交互作用.从350 ms开始,默数条件下三种图片的LPP波幅低于看条件;深呼吸条件下负性图片的LPP波幅低于看条件,但在晚期窗口正性和中性图片的LPP波幅与看条件无差异.结论:注意分散不仅有效降低被试的主观情绪状态强度,而且能够调节LPP波幅,是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但默数和深呼吸对不同效价的图片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认知重评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控策略。研究表明,即使是健康的人群也不能保证重评的成功执行,但是从行为学上观察到的重评成功或失败,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却不清晰。本文招募了28名健康大学生进行认知重评的情绪调控实验,实验前完成认知心理问卷,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行为学评分和头皮脑电信号。接着,按照效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重评成功与失败两个组,然后分别分析两组人员的问卷结果,不同条件下的事件相关电位早期成分N200、P200和晚正电位(LPP),以及效价评分之差与LPP幅值之差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无论重评成功与否,与负性观看相比,重评都诱发出更大的N200和P200成分,并且对LPP早期(刺激开始后300~1 000 ms)幅值的调制作用都表现为"增加"和"减小"两种模式。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在重评成功的受试者中,重评与负性观看的效价评分之差越大,两者的LPP早期幅值之差也越大,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失败组中没有发现这种效应。该结果表明,重评成功与否对ERP的早期成分没有显著影响,对早期LPP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模式;重评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LPP的早期,重评成功的受试者其早期LPP与行为学评分之间具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积极情绪唤醒水平对不同负荷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以本土化的国际情绪图片(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来诱发情绪,并采用ERP技术进行修正的延迟样本匹配任务(delayed matching-to-sample,DMS)实验,以分析空间工作记忆在不同程度的积极情绪唤醒条件下的差异。结果:高唤醒积极情绪条件下,延迟阶段慢波波幅降低,匹配阶段早期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升高;而且相对于高负荷,高唤醒积极情绪在低负荷任务中匹配阶段的晚期LPP波幅升高。结论:高唤醒的积极情绪损害了低负荷空间工作记忆,不损害高负荷空间工作记忆,而低唤醒的积极情绪对高、低负荷空间工作记忆没有显著的促进或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不确定性减少理论考察词汇具体性对情绪标注的影响,探讨在控制词的唤醒度及效价后,使用不同具体性的词进行情绪标注是否存在抑制情绪上的差异。方法:选择情绪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借助ERPs技术,以命名后的LPP波幅为指标,考察词汇具体性(控制词的唤醒度及效价)对情绪标注的影响。结果:在控制词的唤醒度和效价后,负性情绪下,具体情绪词标注比抽象情绪词标注或性别标注的LPP波幅更低;正性情绪下,具体情绪词标注比性别标注下的LPP波幅更低,其它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标注词的具体性影响情绪标注的效果,词汇越具体抑制情绪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52位正常人听觉P50诱发电位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人听觉P5 0诱发电位特征。方法 :采用条件 (C) 试验 (T)刺激模式记录5 2位正常人的听觉P5 0诱发电位 ,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P5 0的差异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①P5 0波峰潜伏期为 5 7 9± 7 6ms ,C P5 0与T P5 0潜伏期差为 3 1± 2 5ms。②T P5 0波幅较C P5 0波幅显著降低 ,试验 /条件 (T/C)率为 5 8 9± 12 7%。③女性组P5 0波幅较男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潜伏期和T/C率均无差异 ;年龄组比较P5 0诸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听觉P5 0诱发电位是一种具有抑制特征的电位活动。T/C率不受性别、年龄的影响 ,其变化可以反映大脑正常感觉门控的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抑制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采集34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27名正常对照组被试在完成改良版情绪Stroop任务时的ERPs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行为学数据(反应时、正确率)和ERPs成分(P2和晚期正成分LPP)上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ERPs方面,组间存显著性差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P2和LPP的波幅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波幅,进一步分析显示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的LPP波幅在负性情绪刺激条件下显著低于中性条件,而正常对照组不存在这种效应。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抑制功能存在缺陷,且对于负性情绪刺激的抑制缺陷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社会情绪负性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考察社会悲伤与愉快情绪的加工时程特点,以探明社会情绪能否引起负性偏向。方法:16名在校大学生观看社会悲伤、中性与愉快情绪图片,同时记录EEG,离线分析比较三种图片诱发的P2与N2等ERP成分的峰潜伏期、波幅及其头皮分布。结果:与愉快情绪相比较,社会悲伤性情绪使P2潜伏期缩短(177.9→168.8ms),N2波幅增大(-3.4→-4.2μV);P2、N2波幅均表现为右半球优势(左、右半球P2分别为:4.2与5.2μV;N2:-3.1与-3.7μV)。结论:社会情绪引起负性注意偏向,并存在心理加工的右半球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混合型ADHD患儿32例(年龄9~15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32例,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恐惧和愤怒等4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观察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儿童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结果:ADHD组患儿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面孔特异性N170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17.7±9.5)μv vs.(25.8±14.0)μv,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454.2±51.3)ms vs.(433.0±29.8)ms,P0.05]。ADHD患儿组在四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的P300在四种情绪刺激中以恐惧面孔刺激后执行注意任务的P300波幅最低,潜伏期最长。结论:ADHD儿童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以恐惧面孔刺激引起的P300波幅最低,且P300潜伏期延长最明显。提示恐惧面孔可能影响ADHD患儿情绪调节,并影响其持续注意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述情障碍者情绪启动中的ERPs特征,探讨述情障碍者情绪自动加工缺陷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TAS-20中文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进入情绪启动实验。以阈下或阈上方式呈现启动图片,要求受试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记录受试ERPs数据。结果:在阈上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的P2波幅和"启动-非启动"差异波N600波幅均显著小于非述情障碍组的波幅,而阈下启动任务中的P2、P3潜伏期与波幅及N600波幅则均不存在显著组间差异。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支持述情障碍者对无意识感知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是完整的,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有关情绪的大脑皮层加工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探讨皮层对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诱发情绪的不同加工机制,采用常见的图片视觉刺激诱发方式,组织了16名青年学生(7男9女,平均年龄27±3)参与情绪诱发实验;记录了被试观看场景情境和面孔表情两类图片(各分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进行情绪体验与判别时的脑电信号;对比了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枕叶事件相关电位(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以及各个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应用幅值均方根(RMS)做了全脑ERP幅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图片刺激下的N1(170 ms)幅值大于场景图片(P=0.031),P2(250 ms)幅值小于场景图片(P=0.010),分别体现了面孔加工的特异性和复杂场景的再加工机制;在场景图片刺激下,具有优先加工特点的消极情绪能够比积极和中性情绪诱发出更明显的N1成分(P=0.019),而积极(P=0.008)和消极(P=0.008)情绪均能在P2时刻获得比中性情绪更多的再加工;此外,全脑ERP幅值对比显示图片刺激的激活区主要为枕叶,而负责情绪调控的额叶在N1和P2时刻被明显激活。上述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差异充分说明场景情境图片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情绪时大脑皮层的加工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个体对不同情绪变化的本族和异族面孔识别。方法:本研究采用S1-S2范式,让20名大学生被试观看三种情绪变化的视频并判断前后两段视频中的人是否是同一个人,通过ERP技术来采集他们的脑电活动。结果:(1)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负性情绪变化的面孔,这说明知觉者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变化的识别偏向。(2)ERP研究结果显示,与异族面孔相比,本族面孔诱发了较长的P100和P200潜伏期。重要的是,在大脑的右半球,负性情绪变化条件下的异族面孔所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高于本族面孔所诱发的波幅。结论:个体对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敏感,这说明个体会认为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具有威胁性。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与识别情绪词诱发ERPs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抑郁情绪与识别情绪词诱发ERPs的关系。方法 :采用Hollon等编制的自动思维问卷 (ATQ)评价负性认知偏差程度 ,Zung’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价抑郁严重程度。同时神经扫描仪(Neuroscan)记录 16名抑郁症患者视觉语义鉴别汉字情绪词的事件相关电位 (ERPs)。情绪词分为三组 ,其中正性词4 0个、负性词 4 0个 ,中性词 12 0个。结果 :(1)ATQ评分与负性词FZ、F3、F4点N35 0波幅、正性词CZ的N6 5 0波幅负相关 (r =- 0 .5 14~ - 0 .6 14 ,P <0 .0 5 )。 (2 )SDS评分与正性词FZ点N2 5 0波幅正相关 (r =0 .5 2 ,P <0 .0 5 ) ;与正性词F3的N35 0、负性词的F3、F4的P4 90潜伏期负相关 (r =- 0 .5 0 3~ - 0 .5 96 ,P <0 .0 5 ) ,与负性词CZ点的N6 5 0潜伏期正相关 (r =0 .6 15 ,P <0 .0 5 )。结论 :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抑郁情绪与识别情绪词诱发ERP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特质焦虑人群应激条件下ERP中P3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特质焦虑大学生应激条件下的ERP特点。方法: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应激源,应用特质-状态焦虑量表在200名考生中,筛选高特质焦虑和低特质焦虑各15人,使用NeuroScan 32 Channel ERP System观察应激期和应激后P3变化。结果:①低特质焦虑组应激后P3波幅大于应激期(P〈0.05),潜伏期小于应激期。②高特质焦虑组应激期和应激后相比,P3波幅、潜伏期无变化。③应激时,高、低特质焦虑组P3波幅、潜伏期无明显差异。④应激后,低特质焦虑组P3波幅大于高特质焦虑组、潜伏期小于高特质焦虑组(P〈0.05)。结论:高、低特质人群的P3差异提示不同人格特质群体在相同应激事件中,认知功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裂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与P300的相关性。方法 45例分裂症患者和39例正常对照组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检查,测量MMN和P300潜伏期和波幅,并采用分层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产生的MMN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697,9.099;P<0.01),患者组产生的P300的潜伏期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50,P>0.01)。患者组产生的P300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440,P<0.01)。在P300波幅产生的过程中MMN波幅和Group疾病过程的效应被观察到。结论 MMN波幅和Group减少了P300波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与曲唑酮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年龄≥6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将实验组分为西酞普兰治疗组(实验组1)及曲唑酮组(实验组2),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进行听觉诱发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1相匹配的为对照组1,与实验组2相匹配的为对照组2.比较各组之间治疗前后听觉诱发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成分及HAMD评分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1与实验组2 P300各成分均无显著性差(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实验组1及实验组2 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2、N2、P3波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后,实验组1 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2、N2、P3波幅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实验组2 P2、N2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2、N2、P3波幅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P3潜伏期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2 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实验组1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实验组2 HAMD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西酞普兰与曲唑酮均有改善老年期抑郁症认知功能的作用,西酞普兰优于曲唑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学生情绪调控与人际困扰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滨州医学院306名在校大学生,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医学生情绪调控总体情况良好,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2)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调控情绪维度、情绪调控总分和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01,P0.001;t=-2.24,2.11;P0.05);(3)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人际困扰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75,P=0.02;F=3.58,3.71;P=0.03);(4)情绪调控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医学生情绪调控与人际困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生情绪弹性与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264名医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医学生的情绪弹性(3.94±0.46)、共情能力(3.40±0.39)均处于中等偏上;(2)积极情绪能力(t=2.552,P0.05)、共情能力(t=-2.253,P0.05)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显著;情绪恢复能力在性别(t=-3.040,P0.01)、父亲受教育程度(F=3.337,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3)观点采择在父亲受教育程度(F=6.066,P0.01)上差异显著;个人痛苦在性别(t=-2.556,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F=3.520,P0.05)分布上差异显著;(4)情绪弹性与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276,P0.01);(5)个人痛苦、共情关心能预测情绪恢复能力(R2=17.4%,P0.05)。结论: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影响其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20.
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P5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方法:共纳入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首发36例,复发28例),采用可变剂量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基线期)及治疗8周后,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进行P50检测,同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选取与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人90例,测查P50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首发患者病程明显短于复发患者,但两者P50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②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首发与复发合为患者组)基线期P50抑制率比值(S2/S1)升高[(36.0±32.0)% vs.(55.5±48.4)%](非正态分布)、S1波幅降低[(3.4±1.6)mV vs.(2.7±1.6)mV]、S1与S2波幅差(S1-S2)减小[(2.2±1.6)ms vs.(1.3±1.3)ms],(P0.05),其余P50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患者组治疗前后的P50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基线期患者组P50抑制率(S2/S1)与PANSS阴性量表分呈正相关(r=0.43,P=0.001);治疗8周后此相关性消失。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听感觉门控缺陷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稳定的内表型,与病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利培酮难以改善这种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