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冠状动脉造影术一直是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只能显示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并不能提供血管壁结构和成分的信息以及全面反映狭窄的功能意义。以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为代表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入认识血管壁结构、斑块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对每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变异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斑块厚度、斑块偏心指数、局部面积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US检测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目标斑块以偏心性纤维化斑块为主,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的心脏病变.CT检测的钙化与组织学上的钙化和管腔狭窄强烈相关,钙化积分能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及狭窄程度的定量判定[1].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理论的不断发展, 技术的不断成熟, 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像技术能够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特点, 评价介入治疗效果, 成为心血管介入研究领域的焦点。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评估冠状动脉狭窄, 因投射角度的影响而存在盲区, 同时因斑块的形态、位置、血管重塑等因素影响, 可能会低估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 且无法评估管腔内部结构,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 尤其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快速发展, 促使冠状动脉管腔可视化, 同时推动冠心病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 改变了心肌梗死"一刀切"的治疗策略, 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超声 ( IC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 Endosonics公司生产的固态相控阵血管内超声显像仪对 6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 ICUS成像 ,根据 ICUS计算偏心指数 ,确定斑块的几何形态和斑块的性质。测量近端参考段和病变段血管的最小腔面积和最小腔直径 ,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和直径狭窄百分比。结果 :64例患者的 12 3段病变血管中 ,44段为纤维性斑块 ,5 6段为混合性斑块 ,18段为钙化性斑块 ,15段为软斑块。 31例患者的 43段病变血管在支架置入术前、术后进行了 ICUS检查 ,支架扩张后的直径为 2 .6~ 3.5 ( 3.14± 0 .2 6) mm,腔面积 5 .78~ 11.4( 6.79± 0 .71) mm2 ,面积狭窄百分比和直径狭窄百分比在支架置入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1)。对 84段血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 ,ICUS与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ICUS可以发现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中等程度狭窄可进行精确评价 ,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根据不同的声学特征 ,帮助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 ;评价介入治疗的即刻效果 ,研究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MB)及其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01~2015-12间30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MB的检出率、MB的厚度、壁冠状动脉(MCA)管腔狭窄程度、MB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92例(107处)存在MB-MCA,纵深型MB厚度约为(3.15±1.12)mm。MCA管腔狭窄情况:舒张期MCA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8例;收缩期MCA管腔轻度狭窄75例,管腔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6例。107处MCA近端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46例,其中近端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7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3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创性,可以准确测量MB的厚度,通过多期重建对MCA管腔狭窄进行评价,对MB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为临床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显像技术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通过导管技术送入血管腔内,实时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可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并可根据病变回声特性判断病变的性质,精确测定血管腔、血管的大小及病变狭窄程度,可用于指导介入治疗。1971年Bom首先发明超声导管,用于心腔和瓣膜成像。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人体冠状动脉,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介导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药物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小型雄性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开胸手术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对照组血管外膜包裹吸附含生理盐水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模型1组和模型2组分别包裹吸附含白细胞介素1β2.5μg和6.0μg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管腔狭窄程度及分别往冠状动脉内注5羟色胺(3μg/kg,10μg/kg)和组胺(3μg/kg,10μg/kg)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情况。光镜观察管腔病理学改变。结果冠状动脉外膜包裹白细胞介素1β血管段发生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5羟色胺和组胺均可诱发模型1组(冠状动脉狭窄20%~30%)病变血管段痉挛,阳性率为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模型2组(冠状动脉狭窄50%~70%)均未诱发出痉挛。两组光镜均可见病变血管段内膜增殖和炎症细胞聚集现象。结论白细胞介素1β包裹冠状动脉外膜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5羟色胺和组胺可诱发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作小型猪冠状动脉炎症型支架再狭窄模型,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支架处血管壁内膜增生程度及炎症因子表达等方法探讨雷帕霉素及紫杉醇涂层支架对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抑制作用。方法:小型雄性家猪14头,开胸法将冠状动脉外膜包裹吸附白介素-1β(IL-1β)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2周后,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管腔狭窄程度及随机分为雷帕霉素支架组(n=7)、紫杉醇支架组(n=9)及裸支架组(n=8)。1个月后进行随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各组冠状动脉支架节段内和支架内的最小管腔直径(MDL),参照管腔直径(RLD),管腔狭窄百分比(DS),计算出晚期管腔丢失(LLL)进行对比分析。塑料包埋法进行支架血管切片,测定管腔增生面积及血管壁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外膜包裹IL-1β血管段局限性狭窄平均达到70%以上。裸支架组中冠状动脉支架节段内和支架内的LLL明显高于雷帕霉素支架组和紫杉醇支架组,且再狭窄(DS)率高。雷帕霉素支架组及紫杉醇支架组冠状动脉支架节段内和支架内LLL均低于裸支架组,且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1)。但只有雷帕霉素支架组明显下调MCP-1,TNF-α,P-选择素和VCAM-1的表达。结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对IL-1β诱发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炎症性狭窄均有较好的抗内膜增殖作用,但在LLL指标及抑制内膜增生方面雷帕霉素优于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有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抗炎机制达到的。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评估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程度,但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功能性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是评估功能性狭窄的金标准,但有创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技术包括: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生物力学特征、基于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参数、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内超声 (IVUS)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在活体内直接观察血管腔及血管壁结构的方法 ,它与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 (QCA)不同 ,能更加精细地观察到血管壁斑块的性质和病变的解剖特点。因此 ,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但能更准确地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血管腔的大小、病变长度 ,以帮助选择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而且对评价介入治疗效果 ,理解介入治疗机制 ,特别是明确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近年来 ,IVUS已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大规模临床试验观察终点及效果评定的重要工具。IVU…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07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变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41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远血管段。其中27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斑块结构与血管重构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在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血管内超声对SAP患者的冠脉病变进行研究。根据测定的重构指数(RI)将患者分为A组(负重构,RI<1.0)和B组(正重构,RI≥1.0),根据管腔面积狭窄率分为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轻中度狭窄组)和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重度狭窄组)。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近端参考段斑块负荷小,病变处的管腔面积和外弹力膜面积大、斑块负荷小,硬斑块所占比例少,病变处最大钙化弧度和长度小;②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负重构多,软斑块少,病变处管腔面积小,病变处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大,RI偏小,病变最大钙化弧度大。结论:不同程度管腔狭窄的SAP患者中,斑块钙化在负重构和严重管腔狭窄中占优势,负重构更常见于严重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7例冠心病病人行切割球囊扩张手术并随访3~6个月。结果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47例病变血管,全部成功。切割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程度(20±17)%,术终残余狭窄程度(17±12)%。1例扩张后出现明显撕裂需要安放支架。无急性闭塞而需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期间无发生心脏事件。结论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疗效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17.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管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上因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常无显著狭窄,本文采用血管内超声研究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选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但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30例,行常规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后行乙酰胆碱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血管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结果30例患者中18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阴性12例;前降支11例(61.1%),回旋支1例(5.5%),前降支及回旋支同时发生痉挛2例(11.1%),右冠状动脉4例(22.2%).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乙酰胆碱试验前最狭窄处直径为(2.66±0.54)mm,乙酰胆碱试验阳性血管直径减少了(1.72±0.38)mm.血管内超声提示所有发生痉挛的血管均有病变.15条血管内膜呈弥漫性纤维化增生,无钙化,主要病变血管为前降支,面积狭窄率为51.7%.结论血管内超声显示病变特点均为纤维增生性,基本为稳定性斑块,且为中等狭窄程度,不需介入干预.因此对于有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患者,无禁忌症应常规行乙酰胆碱诱发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的心脏病变。CT检测的钙化与组织学上的钙化和管腔狭窄强烈相关,钙化积分能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及狭窄程度的定量判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行术治疗开口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 2例冠心病患者 5 2处开口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并短期临床随访。结果 5 2例病变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成功率98% ,切割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程度 (18.2± 17.1) % ,术终残余狭窄程度 (16 .8± 11.5 ) %。 1例对角支扩张后出现严重内膜撕裂安放支架 ,无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行术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安全、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方法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发现,偏心性狭窄26处,向心性狭窄16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29.06±7.20)%;IVUS发现,偏心性斑块34处,向心性斑块8处,易损斑块28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37.37±6.50)%,面积狭窄率为(41.51±7.50)%。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明显高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