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外科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新技术.[方法] 1988年10月~2006年6月,回顾性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61例97足;年龄6~42岁,根据足部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构型的外固定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手术和距下关节外融合手术或距下关节融合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或截骨手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结果]得到至少3年随访的54例、86足进行分析,马蹄内翻足39足,马蹄足21足,马蹄外翻足16足,跟行足6足,高弓足4足.其中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9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67足.佩戴外固定器时间8~12周,平均11周.采用Laaveg - 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38足,良29足,可13足,差6足.优良率77.9%.第1次术后复发3足,复发率3.5%.钉道感染18足,清理炎性分泌物或更换钉道位置后治愈.足底溃疡3足,清创和短期避免负重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符合生物学重建理论,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的发病机理、分类和手术治疗方案.[方法]1988年10月~2006年6月,回顾性分析脊髓病变、脊髓和脊神经因被牵拉或压迫引起的足部畸形167例258足,根据脊髓损伤的性质和发病机理,将足部畸形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两大类,两类足部畸形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手术方案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周围神经缩窄术为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手术方案以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和截骨术为主,其中僵硬性足部畸形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缓慢矫正.[结果]得到至少5年随访的147例228足进行总结分析,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42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86足.采用Laaveg-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94足,良84足,可32足,差18足;优良率78.1%.第1次术后复发36足,复发率15.8%.第2次术后复发8足.[结论]根据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的分类,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8年2月马蹄内翻足病例资料,男28例(32足),女21例(24足),年龄11~35岁,平均(19.72±7.64)岁。其中脑瘫及脑炎所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痉挛性马蹄内翻足33例,腰骶部脊膜膨出型脊柱裂所致非痉挛性10例,各种原因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麻痹性6例。给予选择性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及跟骨截骨术、修复负重区溃疡,使用Ilizarov技术纠正畸形至满意形态,3个月后改为佩戴支具3个月;统计分析末次随访及术前后踝-后足AOFAS评分。[结果]单侧肢体手术时间0.5~1.5h,平均(0.81±0.31) h,术中出血5~20ml,术后5~7d后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予以截骨治疗者下地时间延后至术后6周;无钉道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病例;负重区溃疡均得到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53±8.42)个月。拆除外架后均恢复跖行足,末次随访时,全组踝-后足AOF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外融合联合骑缝钉内固定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5年8月本科采用骑缝钉技术行关节外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畸形68例(104足),并根据畸形的程度给予相应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包括腓骨肌延长术、跟腱延长术。[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2年8个月,所有患儿骨性愈合并且畸形没有复发,行走步态改善。3例出现骑缝钉松动、退钉,2例骑缝钉断裂,但没有出现延迟愈合、假关节形成,也没有出现行走时疼痛。[结论]采用骑缝钉技术行关节外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畸形疗效确切,目前本研究仅为中短期疗效,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2003-2006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治疗成人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技术,结合有限矫形手术治疗11例(14足)多种原因引起成人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术后牵伸60~92 d,平均72 d,拆除外固定器后,穿矫形鞋行走6~9周。[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1~37个月,平均23个月。畸形矫正均满意,截骨处均骨性愈合,足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评分系统:优10足,良3足,可1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结合足部有限截骨技术,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牵伸结合有限截骨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问题。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共治疗17例成人足外伤后严重的马蹄内翻足畸形。Dimeglio分型:Ⅲ型,严重畸形13足;Ⅳ型,畸形非常严重4足。牵伸矫形器由胫骨外固定器和特殊形状的足部外固定器构成,在畸形状态能适应牵伸器顺利安装情况下,仅选择距下关节融合。如果畸形超出牵伸支架的可调空间,选择有限截骨三关节融合术,部分矫正足的内翻、内收畸形,至能顺利安装牵伸支架,残留的畸形通过牵伸逐渐矫正。结果治疗结束时所有病例的马蹄内翻足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14例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11个月;5足轻度复发,马蹄畸形均未大于20°,仍能跖行;踝关节活动度部分有一定改善。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优3足,良9足,可2足,差0足。结论组织牵伸结合有限截骨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便于外固定器的安装,更好地预防畸形复发、减少牵伸的时间,发挥Ilizarov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架,通过逐渐调整外固定架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4足,差1足。[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僵硬、复发或难治性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的综合疗效,探讨该类型足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22例(30足)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8~38岁,平均21.5岁。均为踝关节以远感觉缺失。左侧2例2足,右侧2例2足,双侧18例26足。1足伴足底负重区溃疡,3足因既往足骨髓炎致足趾缺失。合并髋关节脱位3例,脊柱侧弯3例,膝关节畸形4例,?趾下垂畸形3例。二便正常控制5例,二便大部分控制10例,充溢性尿失禁6例,膀胱造瘘1例。X线片示椎板闭合不全位于L3~L5 8例,L5、S19例,L3~S3 5例。行踝关节融合12足,跟距关节融合10足;8足踝关节与跟距关节均明显松弛,行踝关节+跟距关节融合术。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18足,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8足,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3足,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1足。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80个月,平均48.5个月。所有足踝畸形术后均得到有效矫正,中后足稳定,恢复跖行足,全足负重,溃疡愈合无复发。发生胫距关节空心螺钉断裂2例,空心钉断裂后骨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的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秦泗河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进行评价,优15足,良9足,可6足,优良率80.0%。结论有限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可获得足踝关节的跖行静力稳定,风险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的综合疗效,探讨该类型足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22例(30足)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8~38岁,平均21.5岁。均为踝关节以远感觉缺失。左侧2例2足,右侧2例2足,双侧18例26足。1足伴足底负重区溃疡,3足因既往足骨髓炎致足趾缺失。合并髋关节脱位3例,脊柱侧弯3例,膝关节畸形4例,?趾下垂畸形3例。二便正常控制5例,二便大部分控制10例,充溢性尿失禁6例,膀胱造瘘1例。X线片示椎板闭合不全位于L3~L5 8例,L5、S19例,L3~S3 5例。行踝关节融合12足,跟距关节融合10足;8足踝关节与跟距关节均明显松弛,行踝关节+跟距关节融合术。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18足,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8足,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3足,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1足。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80个月,平均48.5个月。所有足踝畸形术后均得到有效矫正,中后足稳定,恢复跖行足,全足负重,溃疡愈合无复发。发生胫距关节空心螺钉断裂2例,空心钉断裂后骨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的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秦泗河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进行评价,优15足,良9足,可6足,优良率80.0%。结论有限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可获得足踝关节的跖行静力稳定,风险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改良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器械改良、术后管理方法的改进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应用秦泗河改良的外固定矫形器,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共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0~25岁,平均17岁。病因:腓总神经损伤2例,腰椎管内肿瘤1例,硬脊膜膨出5例,小儿麻痹后遗症11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例。术前用足掌的前外缘负重行走者11例,用足的外缘或足背外侧负重者21例。根据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性质和患者年龄,确定实施有限矫形手术的方法和外固定矫形器治疗。本组7例同期实施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术,25例同期实施了有限的截骨术和跗骨间关节融合术,9例合并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明显失衡者,同期行足部肌腱转移的肌力平衡术。然后安装外固定矫形器。术后按作者制定的管理程序,7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允许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42d,拆外固定器后患足再上石膏固定适当时间。[结论]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26例为来院复查。随访时间1年~3年1个月,平均1年5个月。畸形均获满意矫正,足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本组无1例发生严重针道感染和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手术创伤小、安全,治疗效果提高,配合有限矫形手术,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严重足畸形,缩短治疗周期,避免了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