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压治疗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SHS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改良式气压治疗和传统气压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的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lg-Meyer assessment,FMA)及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FMA评分及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FMA评分及ROM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改良式气压治疗有利于减轻SHSⅠ期患者的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进福  张杨  岳寿伟 《中国康复》2016,31(4):255-25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76.7%,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症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雷火灸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VAS评分(患肢被动活动时最大疼痛评分)、手部肿胀分级评定、上肢FMA.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手部肿胀分级、上肢FMA评分有所改善,但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分级、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TENS能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在改善疼痛和肿胀的同时,促进了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药熨治疗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与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差别。方法 :将60例卒中后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者治疗均在针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观察组采用药熨治疗结合穴位贴敷的疗法,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以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熨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肩痛,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且该项治疗安全性良好,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李侠  马艳  肖府庭 《中国康复》2016,31(5):375-376
目的:探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50.0%,P0.05)。结论:偏振光星状神经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评分,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无痛外展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疗法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患肢Fugl-Meyer(FMA)、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定,观察患侧肩手综合征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结论中药熏蒸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邓森军   《护理与康复》2018,17(8):69-71
目的观察蜡疗结合气压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STATA程序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康复方法和气压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蜡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数字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相对治疗前疼痛和手部肿胀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蜡疗结合气压治疗可以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长圆针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I期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探讨长圆针治疗此病的优势。 方法:将60例偏瘫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长圆针治疗,对照组予假针刺,每周1次,2次后观察其肩关节疼痛、肩部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肢手肿胀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后随访肩关节疼痛程度、出现肩手综合征Ⅱ期、Ⅲ期的百分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60例患者经过2次治疗:①治疗组和对照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疗前均有下降,但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组改善肩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治疗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治疗组患者手肿胀程度,在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⑤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在VAS评分、出现肩手综合征Ⅱ期、Ⅲ期的百分率上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与假针刺相比较,长圆针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I期有良好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在中年脑卒中病人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10月收治的脑卒中病人48例设为观察组,2014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49例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良肢位摆放、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从门急诊开始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入院后根据患侧上肢不同的恢复阶段进行干预,采取微课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干预后1个月、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患侧肩手疼痛程度、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抑郁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及患侧肩手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抑郁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分阶段干预能有效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针刀松解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药物支持及配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臂丛神经针刀松解术。结果:治疗30d后,2组患者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升高明显(均P〈0.05);VAS评分,2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达做完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6%、96.9%与22.6%、77.4%,P〈0.05)。结论:臂丛神经针刀松解术配合康复治疗能显著加快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两组均采用脑卒中的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水疗组另外采用温热水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3周后的疗效.结果:水疗组的患肢肿胀、疼痛、痉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措施联合ɑ-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ɑ-硫辛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视觉模拟量表(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均较治疗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措施联合ɑ-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0%、75.0%,P<0.05).结论:作业治疗后可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为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2周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患手手指肿胀程度以及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2周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手肿胀的症状明显缓解;患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 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在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神经发育疗法、向心性压迫缠绕、运动想象疗法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排水法、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上肢疼痛、肿胀、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疼痛、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能改善患者疼痛,缓解肿胀,是改善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英震  韦道天  王敬雪  胡川 《中国康复》2023,38(11):654-658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同步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气动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及气动手同步治疗,2组均进行4周的干预治疗,在干预前后,采用手肿胀程度评估(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视觉模拟评估法(VAS)、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田敏手功能分级评分、MBI、VAS评分均明显提高,手肿胀程度减轻(P<0.05),且观察组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BI、手肿胀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镜像疗法及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同步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手功能,降低手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8.
满益品  王礼  朱艳 《中国康复》2015,30(1):39-40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患侧上肢各关节松动及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结果:治疗30d后,2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46%、69.23%,P<0.05)。结论: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可更好的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单纯运动疗法组(单纯组)和运动疗法结合封闭治疗结合组(结合组).两组均行运动疗法,结合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封闭疗法,于治疗4周后对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即VAS法)、肩关节活动度(屈曲方向)、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进行评定.结果:结合组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与单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减少临床并发症。方法:将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肢体锻炼,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主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等;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