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L2或L3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及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行站立位胸腰椎X线检查,分别测量矢状面上不同部位的角度,并分别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均顺利完成截骨矫形手术,手术时间2.5~4 h,平均3 h.术中出血600~1 500ml,平均840 ml,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4.5±15.5)°增加至术后(48.4±11.9)°,全脊柱后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分别由术前(36.1±14.7)°和(30.7±9.3)°减小至术后(0.2±14.2)°和(23.7±12.3)°,骶骨倾斜角由术前(12.0±12.7)°增至术后(28.9±8.8)°,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而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采用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33.9°,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弓根双节段闭合型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6月,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患者畸形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年7个月.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4例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平均为(0.2±4.8)°、(78.4±3.2)°、(86.8±3.2)°.术后分别平均为(33.7±3.0)°、(42.7±3.4)°、(34.44±2.8)°.两处截骨共获得平均(67.9±5.5)°矫形;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27.3±4.4)cm,术后平均(3.4±0.7)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58.8±6.4)°降至术后平均(1.3±3.5)°.患者恢复矢状面平衡,能够平视行走.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随访结果显示经后路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的相关性.[方法]2007~2009年,56例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测量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胸弯角度由术前平均53.4°±11.7°矫正为18.4°±10.5°(P<0.05),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6.8%.胸椎后凸由术前31.8°±4.39°降至22.3°±3.13°(P<0.05).平均置钉密度为1.56 (1.0~2.0).矢状面胸椎后凸的减小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度数和矫正率明显相关(P<0.05).置钉密度与侧凸矫正率无相关性.[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椎特发性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会造成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小.置钉密度与侧凸的矫正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时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椎矢状面形态及远端腰椎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行胸弯后路矫形内同定术且有2年以上(2~3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按内固定方式分为A组(全钩组)、B组(钩钉混合组)和C组(全钉组).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远端交界性后凸、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结果 三组患者主弯矫正率均大于60%,继发弯也获得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三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腰椎前凸角、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均保持正常.随访2年时,A组远端交界性后凸、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分别达3.6°、23.0°、6.4°,其中远端交界性后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钩型同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且在随访中能保持腰椎前凸和欠状面平衡.但钩的固定不如椎弓根螺钉牢固,全钩型固定患者胸椎后凸角有增大趋势,胸腰椎交界区有失代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 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6年3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拔出,术后4例出现脑积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4°,术后平均29°,胸椎后凸角术前平均62°,术后平均49°,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197 mm,术后平均41m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49°至术后平均4°.患者矢状而平衡得到恢复,能够平视行走.[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较安全,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及融合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2008年5月本科收治的13例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全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并根据侧凸结构性特点选择内固定及融合节段.测量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 s角、侧凸矫正率、骨盆倾斜、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结果]冠状面Cobb' s角从46.8°减少到9.2°,侧凸矫正率80.7%;骨盆倾斜从9.9°减少到3.2°;顶椎旋转度从1.9°减少到0.3°;顶椎偏距从3.6 cm减少到0.8 cm;躯干偏移从16.8 cm减少到1.6 cm;胸椎后凸角从18.2°增加到23.5°;腰椎前凸角从37.4°增加到41.8°.术后平均随访22.2个月,无明显矫形丢失、躯干失平衡、假关节形成,且未发生原有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及融合术治疗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胸椎后凸10年前后的疗效差异。方法:分别从2005年6月~2006年6月(早期组)和2014年6月~2015年6月(近期组)于我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Lenke 1型AIS患者中分别随机选取40例,共8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1年左右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如下影像学参数: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组患者与近期组患者之间的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4.94±1.78岁及14.96±2.01岁。早期组患者的术前TK平均为14.42°±7.92°,而近期组的术前TK则为15.19°±7.90°,在术前两组间的TK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681)。在进行后路矫形手术后,早期组的术后即刻TK为18.58°,而近期组则为19.23°,两组间的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689)。在随访中,两组的TK与术后即刻的TK相比并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术前和术后TK与CL均显著相关。结论:目前椎弓根螺钉系统相比于10年前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的重建并无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可能与AIS本身的病因学有关,也可能与本中心采用的去旋转矫形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腰椎后向滑脱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手术的49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kyphosis,TJ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统计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随访时间、融合椎体数、下端固定椎位置。按照Roussouly分型对患者术前矢状面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末次随访时发生腰椎后滑脱与否将患者分为滑脱组与非滑脱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各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Lenke1B、C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thoracic kyphsis,TK)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意义。[方法]86例Lenke1B、C患者(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14.2岁)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根据胸椎后凸(TK)分为两组:A型TK<10°和B型10°≤TK≤40°。统计、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主胸弯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和骨盆倾斜角(PT)。[结果]A型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B型的LL和上腰椎前凸(P<0.01)。相关性结果显示TK与LL(r=0.68,P=0.02)、上腰椎前凸(r=0.89,P=0.003)存在线性相关。此外,PT、SS及PI之间也存在线性相关。[结论]AIS Lenke1B、C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对此类型患者在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避免术后发生远端失代偿。  相似文献   

10.
马君  李振环  戴杰  林涛  周许辉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6):327-330,336
目的对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顶椎旋转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应用万向/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A组)43例,使用单平面椎弓根螺钉治疗(B组)29例。记录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并计算侧凸矫正率。术前使用Nash-Moe法评估顶椎旋转程度,术后根据Upasani等提出的X线椎体旋转分级标准评价顶椎去旋转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2周及1年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1年侧凸矫正率为79.2%,B组为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顶椎旋转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及1年顶椎去旋转程度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椎弓根螺钉都能很好地矫正Lenke 5型AIS患者冠状面侧凸,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在矫正及维持顶椎去旋转效果方面优于万向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