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球按摩在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 14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行青光眼滤过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眼球按摩。观察两组眼压、滤过泡形成率、数字法疼痛评估法(NRS)评分、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评分,统计并发症。结果康复治疗后,观察组的眼压及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滤过泡形成率、QOL-10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进行眼球按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眼压,促进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姜中铭 《山东医药》2011,51(31):103-104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4例(54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仍〉40mmHg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应用抗生素眼水及皮质类固醇眼水点眼,常规阿托品散瞳。术后7—14d根据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及滤过泡功能拆除可调整缝线。随访视力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术后1—2d内前房形成25眼,3—5d前房形成20眼,1周后6眼浅前房者形成稳定前房。51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眼压〈21mmHg52例,需二次手术治疗2例,视力均有所提高。结论对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可避免视功能进一步受损。  相似文献   

3.
赵瑞芝  赵福增 《山东医药》2012,52(21):87-8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术后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及3、6、12个月的总成功率比较,P均<0.05;且术后同期眼压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Ⅰ、Ⅱ型滤过泡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轻术后滤过道阻塞,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亚丹  李军  陈红娟  赵越  李丹 《山东医药》2010,50(2):105-106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54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1、6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控制率为93.8%、浅前房发生率为9.4%、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90.6%;对照组分别为66.7%、33.3%、70.4%,两组相比,P均〈0.b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索C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刘亚丹  赵越  李军  范春霞  肖红云 《山东医药》2009,49(51):101-102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6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156眼)和对照组94例(160眼),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手术要点为术中加固巩膜瓣缝合、应用丝裂霉素及可松解缝线.术后随访3个月~1 a,观察两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20%(P<0.05);术后1 a观察组和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分别占89%、66%,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者分别为95%、67%,P均<0.05.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可减少巩膜瓣瘢痕、主动调节房水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安全性、实用性和并发症,探讨该手术在治疗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原发性青光眼98例(110眼)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另选取原发性青光眼106例(118眼)为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5%,眼压平均为(10.221±1.806)mmHg,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90.7%;对照组分别为22.7%、(8.033±6.768)mmHg、5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均比传统小梁切除术有明显优点,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抗青光眼滤过术联合术后药物治疗对老年青光眼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的影响。方法抽选老年青光眼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其中左眼78例,右眼42例,据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在小梁切除术后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及术前术后两组眼压变化。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眼压均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青光眼滤过术后联合氟尿嘧啶治疗可有效提升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滤过泡瘢痕化的产生,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降低眼压,从而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并未明显增加并发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康柏西普结膜下注射对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内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组(A组)、小梁切除术毕注射康柏西普组(B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并术毕注射康柏西普组(C组)、小梁切除术毕注射生理盐水组(D组),每组10只。于兔右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测量眼压,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情况;术后第28天,摘取术眼,剪取滤过泡区域组织,HE染色观察滤过通道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滤过通道组织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滤过通道组织CD31表达。结果 各组眼压于术后第3天降至最低,术后第7天逐渐回升,术后第28天几乎完全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A、B、C组术区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D组滤泡表面结膜血管密集,血管化明显,滤过泡区域扁平。其中,A组滤泡高度升高,表面血管稀疏;B组滤泡弥漫性升高,滤泡表面未见明显充血;C组滤泡弥漫性升高,滤泡表面及结膜表面未见明显充血。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28天,各组术区结膜均逐渐充血减轻消退,滤过泡局限、扁平。术后第28...  相似文献   

9.
吴文洁  张凤梅 《山东医药》2011,51(10):97-98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88眼)随机分为A组40眼和B组48眼。A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B组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情况、眼压和手术成功率。结果 B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6.3%,显著低于A组的30.0%(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眼压比较,P〈0.05;B组手术成功率为87.5%,高于A组的62.5%(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分析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因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67眼)和对照组50例(54眼),观察组实施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置入+小梁切除联合手术;对照组实施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置入+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视力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值)、中央前房深度与房角开放度数、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与密度、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度数均较术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同切口、双切口术式均安全有效,但双切口术式可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失,更有利于术后功能型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7~2018-08在该院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44眼),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7 d、1个月)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 d、7 d、1个月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5),且随着时间推移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术后7 d、1个月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 d、7 d、1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术后1 d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术后7 d、1个月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1 d、7 d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1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91%)低于对照组(34.09%),P 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可达到明显降眼压、提高视力的目的,但是超声乳化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后前房深度明显加深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对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纳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模式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内眼压水平、血清VEGF、房水VEGF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眼压术后1 d(25.58±3.88)mmHg,术后1周(24.66±3.45)mmHg,术后1个月(20.68±2.88)mmHg,术后3个月(25.44±2.22)mmHg,观察组术后各时段眼压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血清VEGF(72.47±9.22),房水VEGF(190.14±12.33)pg/mL,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房水VEGF水平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32.0%;观察组低(P0.05)。结论对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可以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 04%vs 75. 41%;χ2=5. 691,P=0. 017)。观察组术后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术后各出现1例角膜水肿和1例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9,P=0. 924)。两组均未发生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老年患者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眼压、视力有明显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粘连的较理想的聚乳酸类材料。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聚乳酸(PAL)组(6眼),聚消旋乳酸(PLLDA)组(6眼),聚消旋乳酸/乙交酯(PLLDA/GA)组(6眼)和对照组(6眼)。常规行小梁切除术,三个实验组分别将4mm×4mm的高分子生物降解膜铺在两层巩膜瓣之间。分别于术后2周、8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四组滤过泡在术后1周最为明显,各组间无差别(P>0.05):之后滤过泡进行性缩小,以对照组缩小明显,其次为PAL和PLLDA组;术后8周,PLLDA/GA组滤过泡优于其他组(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滤过道开放,纤维细胞、炎症细胞较对照组少。结论聚乳酸类膜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形成,其中以PLLDA/GA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王连峰 《山东医药》2005,45(20):20-21
目的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进行改良,以降低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房水引流不畅及斑痕形成发生率。方法利用自体巩膜条作为引流物,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后的巩膜瓣后,再做一板层巩膜条,植入巩膜瓣下.引流房水。结果治疗38例(50只眼),术后早期前房形成良好,眼压正常;随访2年,1只眼滤过泡消失(手术失败),49只眼维持功能滤过泡,眼压正常。结论自体巩膜作为引流物能长期保持滤过功能及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梅锋  周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34-2936
目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过程中应用生物羊膜"三明治"式植入对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三明治"式植入生物羊膜治疗青光眼患者26例(30只眼),术后随访12~48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最终随访完全成功27眼(90%),条件成功1眼(3.3%),手术失败2眼(6.7%),手术总成功率为93.3%。在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下眼压值为〔(16.75±2.10)mmHg〕,与术前眼压〔(44.32±5.2)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25,P<0.05)。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8眼;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21眼(70%),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3眼)和低眼压(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生物羊膜"三明治"式植入应用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控制滤过道的瘢痕化,使之保持通畅,术后眼压降至正常,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安全的改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CT)及眼压(IOP)的变化。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大发作的患者48例,以发作眼(48眼)为观察组,对侧未发作眼(48眼)为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4周、3月、6月CCT及IOP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观察组CCT较对照组厚(P均0.05)。术后4周、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4周,观察组IOP较对照组高(P均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I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经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后经过一定的恢复期,CCT及IOP能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8.
张晓利  陈鹏  戴涛  秦玉芝 《山东医药》2009,49(46):72-73
目的观察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8例(61眼)发育性青光眼患者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并术中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观察眼压、角膜直径、眼底杯盘比、房角、滤过泡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畏光、流泪症状消失,角膜渐变透明,36眼角膜直径和杯盘比较术前减小,出院时眼压为(16.39±2.46)mmHg,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发生前房出血23眼、角膜后弹力膜撕脱7眼,均吸收或经处理后恢复。术后随访1—4a,手术成功率为91.84%。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并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能有效治疗发育性青光眼,远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刘学成  赵风蕾  李钟实 《山东医药》2009,49(18):100-101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36眼)POAG患者实施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结果术前眼压为(29.2±8.01)mmHg,术后1周为(15.01±4.65)mmHg,手术前后相比,P〈0.05。术后28眼前房无任何反应,2眼有Ⅰ度浅前房伴少许前房积血,均于2~3 d后自行恢复,6眼前房有轻度闪辉,术后2~3 d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形成显著弥散滤过泡。术后1周~6个月视力基本稳定。结论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POAG疗效肯定,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含量变化及其与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成的关系。方法 手术进入前房之前采集74例8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组)、9例1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G组)、21例21眼再次手术的青光眼(SOG组)和14例16眼单纯老年白内障(正常对照组)患者的房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其总的和活化的TGF-β2水平。并将其中初次行小梁切除术未使用丝裂霉素(MMC)的82眼做为期16个月的随访,分析房水中TGF-β2水平与滤过泡形成的关系。结果 SOG组房水中总的和活化的的TGF-β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ACG组,NG组房水中总的TGF-β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ACG组房水中总的和活化的TGF-β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82例未用MMC初次行小梁切除术者随访结果表明手术失败组房水中总的TGF-β2水平明显高于手术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GF-β2在青光眼术后滤过口愈合及瘢痕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