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岳增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9):240-241
背景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与弛缓状态有质的区别,其针灸治疗方法亦应不同.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一所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对象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01/2003-1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57例住院患者.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再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在关刺、恢刺、燔针劫刺的基础上形成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24例,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24例,并运用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SIASA、Ashworth和等力测时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SIAS积分.②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③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结果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其中经筋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8±3.52),12.59±3.36)分,阳明组分别为(7.12±3.38),(8.75±3.4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及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痉挛状态应归属于"十二经筋"病候,而不属于"十二正经"病候,宜从经筋论治.经筋刺法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一种疗效确切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疗效评估:随机分组的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与弛缓状态有质的区别,其针灸治疗方法亦应不同。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一所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对象: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01/2003-1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57例住院患者。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再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在关刺、恢刺、燔针劫刺的基础上形成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24例,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24例,并运用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SIASA、Ashworth和等力测时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SIAS积分。②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③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结果: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其中经筋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8&;#177;3.52),(12.59&;#177;3.36)分,阳明组分别为(7.12&;#177;3.38),(8.75&;#177;3.4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及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结论:痉挛状态应归属于“十二经筋”病候,而不属于“十二正经”病候,宜从经筋论治。经筋刺法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一种疗效确切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运动障碍发生率最高,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的出现常会制约患者运动功能的训练,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尽快地缓解痉挛状态,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笔者查阅了近十余年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医综合康复法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肌张力增高是一种伴随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以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形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治疗。抗痉挛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药物、针刺、手术、电刺激等方法,但由于疗效、费用及专业技术要求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在现代康复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现代医学研究的科研设计原理和方法,将中医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后患肢痉挛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针刺可缓解痉挛,其对患肢痉挛的影响取决于选穴。“用针之要,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传统的针刺选穴多受经络腧穴理论、中医整体观影响;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康复医学理论的针刺选穴成为研究方向,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探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针刺的选穴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9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基础康复组(n=30)、巴氯芬组(n=30)和针药结合组(n=30)。三组均予脑卒中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针药结合组加经筋针刺和加味芍药甘草汤口服,巴氯芬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并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基础康复组总有效率53.3%,巴氯芬组66.7%,针药结合组86.7%。三组治疗后MAS、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6.500,P0.001),针药结合组评分最优(F12.332,P0.001)。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结合中医针刺和中药能更好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脑卒中的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恢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西医疗法有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包括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振动疗法和运动康复疗法等;后者主要用药有口服的巴氯芬(力奥来素,Baclofen)、丹曲林(硝苯呋诲因,Dantronlene)、妙纳(Myonal)、替托尼定(Tizanidine)等.近年来开始采用神经肌肉阻滞局部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肌肉内注射肉毒素.[1]中医药疗法主要有针灸疗法、中药口服、中药外用以及推拿疗法等.现对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文献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arthel和Fugl-Meyer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治疗组的Barthel和Fugl-Meyer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偏瘫痉挛状态的评价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鹏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8(2):91-93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偏瘫病人表现为一种肌张力增高,肌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这主要是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所造成的。本文就偏瘫病人肌痉挛的评价与治疗进行一些探讨。 1 肌力低下与肌痉挛偏瘫病人多数自我感觉偏侧肢体无力。但肌力测试用于评价偏瘫的功能障碍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腱反射的亢进,它通常是由于大脑或脊髓对脊髓反射弧的抑制性降低或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12.
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强化康复训练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121服。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强化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49例和对照组41例,中西组采用解痉平衡针刺法、中药养阴通络解痉汤及Bobath促通技术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中西组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中西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作用可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反射通路形成及其印迹增强,肢体痉挛解除,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康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脑血管病所致的肢体偏瘫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康复医疗的重点与难点。作者观察了48例有痉挛状态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情况。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42例,女性6例;年龄60~69岁33例,70~79岁14例,80岁以上1例。全部病例经CT扫描确诊。其中脑梗塞38例,脑出血10例。按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并对康复前后的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12 病程与痉挛状态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者16例(333%),1~3个月出现者24例(500%),半年内出现者8例(167%)。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分级处… 相似文献
16.
我科在2001年1月~2002年3月期间,对2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其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的评定量表中常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功能在Barthel指数中占55%,因上肢多是精细动作,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从而影响康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能力的提高。临床上常采取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抗痉挛体位的摆放、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所致的肢体瘫痪患者在恢复过程所伴发的肌痉挛,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现报道60例有痉挛状态的脑卒中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前后采用E—LINK评估系统评定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屈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反馈系统提供的寓教于乐的康复方法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积极性,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袁光辉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6):39-4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