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PBWS)步态训练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训练加减重步态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测定、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测定、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术后6个月进行KT-1000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术后12周治疗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健患小腿周径差、IKDC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及KT-1000检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12周时治疗组与6个月时对照组相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小腿周径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加入减重步态训练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影响近期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开链运动(OKC)、闭链运动(CKC)与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运动康复效果。 方法 选择单侧ACL断裂并已行ACL解剖重建手术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分为OKC组(采用OKC康复方案治疗)、CKC组(采用CKC康复方案治疗)和联合训练组(采用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方案治疗),其中OKC组33例,CKC组30例,联合训练组31例。术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及其KT-1000值和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87.00±4.79)、(83.67±3.55)和(86.71±3.62)分,IKDC评分分别为(89.45±4.79)、(86.40±3.76)和(88.58±3.60)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10.06±2.06)、(7.73±1.41)和(8.10±1.35)°;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9.76±2.26)、(7.87±1.89)和(8.39±1.62)°;KT-1000值分别为(1.99±0.30)、(1.05±0.26)和(1.02±0.24)mm。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1.33±5.68)、(91.23±5.48)和(92.00±4.40)分;IKDC评分分别为(93.45±4.35)、(92.40±3.96)和(93.18±4.61)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5.33±1.73)、(3.20±1.45)和(3.52±1.03)°;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4.45±0.94)、(4.03±1.27)和(3.90±1.01)°;KT-1000值分别为(2.13±0.36)、(1.11±0.21)和(1.12±0.26)mm。3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KC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与联合训练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组在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方面与联合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有闭链运动训练(CKC)和开链运动训练(OKC)两种形式。目前,有些临床医师认为ACL重建术后应以CKC来取代传统的OKC形式。对此,作者回顾了相关文献资料,对CKC和OKC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自体-同种异体混编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0例,术前、术后行Lachman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IKDC)、Lysholm评分及KT-1000测试,进行主客观评分,评估重建疗效。结果重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训练并获得3年随访的病例共80例,重建前后的Lachman试验、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及KT-1000测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同种异体混编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应用于ACL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2月渑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8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观察组行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损伤应用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并降低VAS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便于患者自行实施的康复模式。方法:对60例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20例,术后6周坚持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治疗B组20例,定期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术后第1—3天及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的某一天,共6d);对照组20例,回家自行训练。术后第12周后进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KT-1000试验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ysholm评分:治疗A组与治疗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坚持在医院连续康复治疗6周或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都可以安全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比没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能更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ACL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康复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1~6月因膝前交叉韧带急性损伤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60例,排除陈旧性损伤,手术方式均为采用自体同侧半腱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0例。常规组术后一天即开始阶段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术后一周开始减重步态训练。术后3月及6月时通过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6月,治疗组的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活动度(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下步态训练可以促进患者术后3、6月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双束组32例和单束组32例。双束组进行单骨道双束手术,单束组进行单骨道单束手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受伤侧别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KT-2000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观功能评分与客观稳定性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单骨道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可以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加压冷疗联合功能支具在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ACL)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0例膝关节ACL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冷疗联合功能支具治疗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间歇加压冷疗联合功能支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72 h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肿胀值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3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膝关节主观功能(IKDC)评分高于术后4周(P<0.01),观察组术后4周、3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IKD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ACL术后患者采用间歇加压冷疗联合功能支具治疗,可减轻膝关节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肉能量技术(MET)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前交叉韧带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康复训练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采用MET,于术前和康复训练3d、2周、3周比较两组病人膝关节疼痛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和被动活动度(PROM)及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结果]康复训练3d、2周及3周后,观察组病人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AROM和PRO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ET可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康复训练时的疼痛,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从而促进膝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94例ACL损伤患者分为PRP组(n=42)和对照组(n=52), 2组均行ACL重建术, PRP组在肌腱移植前用PRP浸泡,并于术后第1、3、5周关节腔内注射PRP,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手术当天和术后3、12个月股骨骨道直径差异,比较2组术后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6、12个月时, 2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 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 2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当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股骨骨道直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12个月股骨骨道直径大于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PRP组股骨隧道移植物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PRP应用于ACL重建术能提高腱骨愈合的速度,缩短ACL重建术后恢复时间,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指导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出院时进行常规指导,观察组出院时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康复指导,两组均随访8~12个月。采用大腿周径差值、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患侧大腿周径差值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侧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8周,两组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重建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患侧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实施家庭康复指导,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透视辅助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75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95例(常规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和透视组80例(透视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髓道定位参数、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透视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透视组膝关节Lyshlo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患者术后Blumensaat延长线与胫骨水平交点位置至胫骨隧道前边缘间距(a)与胫骨平台前后径宽度(c)比值(a/c)、Blumensaat线与胫骨隧道中轴线夹角(α角)小于对照组,Blumensaat线上垂直位点到Blumensaat线与股骨外侧髁前皮质交点间距(A)与Blumensaat线到股骨外侧髁前皮质交点间距(B)比值(A/B)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透视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髌腱-骨(BPTB)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后的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9年1月~2003年6月该院行自体或同种异体BPTB重建ACL韧带123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IKDC评分法及KT1000检测分别评定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5年等不同时期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98例得到5年以上随访,91例患者膝不稳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8例合并膝前疼痛,25例感觉伸膝乏力,7例在2年后感觉关节轻度不稳,8例关节功能受限.重建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2年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但重建术后5年与重建术后2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术后5年的评分总体满意.结论 自体与同种异体中1/3 BPTB重建ACL远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后短期疗效确切,但中期疗效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多韧带损伤重建后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带线铆钉修补.重建前后行Lachman试验、IKDC分级、Lysholm评分及KT-1000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以评估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个月.重建后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 Lachman试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评分及KT-1000较重建前明显提高(P<0.05),提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带线铆钉修补内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短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舒筋逐瘀外洗方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CL断裂90例,均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术后予康复训练联合舒筋逐瘀外洗方治疗,对照组术后予康复训练。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2、6、12周患侧膝关节疼痛情况,利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对术后2、6、12周患侧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术后2、6、12周患侧膝关节肿胀程度、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恢复工作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术后6周比较,观察组术后6周患侧膝关节VAS评分及患侧膝关节肿胀值降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工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伤口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且两组伤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12周两组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ACL重建术后进行舒筋逐瘀外洗方熏洗干预可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异体肌腱重建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2月至2013年4月34例陈旧性ACL断裂在关节镜下行异体肌腱重建术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不留置引流(27例),一组留置引流(27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肢体周径增加、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结果。结果:无引流组在术后2周患膝周径与术前相比差值明显大于有引流组,术后4、6周患膝周径与术前相比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引流组在术后2周患膝关节活动角度明显小于有引流组,2组在术后4、6周患膝关节活动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1、2、3 d、2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肿形成、伤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ACL术后常规不留置引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本结论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股四头肌张力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减重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1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本研究根据患者股四头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将减重训练组患者划分为轻度痉挛亚组和重度痉挛亚组,进一步对比各疗效指标结果差异。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减重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erg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MS评分改善值(△下肢FMMS评分)、步行能力改善值(△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重度痉挛亚组(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评分改善值(△Berg评分)与重度痉挛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较高的肌张力可能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螺钉与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共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在关节镜下行缝线与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量表评分、患健侧位移差值及屈曲挛缩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患健侧位移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屈曲挛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螺钉与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提高复位稳定性和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效果接近,但关节镜下螺钉固定方案应用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操作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ACL损伤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治疗12及24周时分别测定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力距(PT)并给予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LKSS).结果:术后第24周,2组患者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PT、LKSS评分均较术后第12周明显提高,且研究组PT、LKSS评分提高幅度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更有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