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简单易行、可靠稳定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 ,为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操作平台。方法 SD大鼠 2 4只 ,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将 1× 10 6 个 ml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接种于SD大鼠的右侧尾壳核区 ,分别于肿瘤细胞种植后 10、15、2 0、2 5天观察大鼠的生存状态、大鼠脑胶质瘤大体标本的体积、苏木精 -伊红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及电镜检查。结果 大鼠于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 15天左右 ,出现较为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 ,2 0~ 2 5天时大多处于濒危状态 ,死亡率为 2 0 .83%。大体标本检查 ,2 4只大鼠成瘤率 10 0 % ,在肿瘤细胞种植后 10、15、2 0、2 5天肿瘤的体积分别为 (15 .2 1± 2 .76 )、(86 .16± 13.33)、(2 5 2 .84± 4 9.85 )、(4 72 .4 5± 6 5 .0 2 )mm3,瘤体随着鼠龄的延长 ,中线结构明显移位 ,占位效应愈来愈明显。苏木精 -伊红染色可见肿瘤组织的病理类型为Ⅱ、Ⅲ级。GFA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呈阳性表达 ,说明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肿瘤标本为胶质源性肿瘤。电镜观察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有 2种细胞形态。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C6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在组织病理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 ,能够满足胶质瘤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冬凌草甲素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作用于C6脑胶质瘤细胞,用冬凌草甲素浓度时间生存曲线来测试冬凌草甲素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技术来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及凋亡细胞的百分数。结果:生存曲线结果证实冬凌草甲素诱导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Hochest 33258斑点染色及流式细胞技术揭示冬凌草甲素诱导C6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及抑制其进入细胞周期的G2/M相。结论:冬凌草甲素能够抑制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槲皮素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调控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类黄酮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QUE)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调控的作用。方法:按QUE浓度分成10、25、50、75及100 μmol·L-15个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及溶剂对照组(二甲亚砜),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在RPMI 1640培养基中生长达1×106·mL-1后,在96孔板中分别加入上述浓度的QUE继续培养,每组设3复孔,作用24、48及72 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QUE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FCM)对50及100 μmol·L-1的QUE作用48 h的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进行周期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50 μmol·L-1的QUE作用48 h 的p53和bcl-2基因产物。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QUE处理组随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值减小(P<0.05),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使停滞在G0/G1期的细胞增加(P<0.01),而S和G2/M期细胞减少(P<0.05)。P53蛋白表达增加和Bcl-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QUE对C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通过P53蛋白表达增加和Bcl-2蛋白表达减少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C6脑胶质瘤不同区域BBB的通透性改变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运用中晚期SD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以肿瘤中心、肿瘤边缘、邻近肿瘤脑组织(BAT)、远隔肿瘤脑组织(BDT)和正常脑组织(NBT)为研究热点区,采用外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酶组化光镜、示踪透射电镜观察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紧密连接(TJs)和胞饮的改变.结果 光镜观察肿瘤区HRP在血管腔及管壁周围弥散存在,而非肿瘤区则呈线状排列于血管内皮腔面;电镜示HRP在肿瘤中心与边缘部充填并通过BMECs之TJs至血管腔外-脑间质裂隙内,BAT有HRP渗出至局部基底膜(BM),而NBT和BDT则完全封闭于血管腔内;肿瘤BMECs胞浆内吞饮囊泡数显著高于非肿瘤组(P<0.05),但两者几乎均无充填HRP的囊泡(P>0.05).结论 TJs开放是C6脑胶质瘤血-瘤屏障(BTB)通透性增高的结构基础和物质血管外渗的主要途径,胞饮作用甚微;C6胶质瘤诱导的屏障功能破坏随肿瘤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温阳通窍中药复方对大鼠C6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C6胶质瘤细胞大鼠颅内接种,建立脑胶质瘤模型。磁共振成像(MRI)条件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温阳通窍复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对应剂量的药物,3周后取脑胶质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并进行相关分析,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指标。[结果]MRI检测表明体内实验成功构建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动物相比,给药组动物肿瘤微血管减少,可见变性坏死瘤细胞,瘤组织坏死较对照组明显,高剂量治疗组略强。温阳通窍给药组SDF-1、CTGF、b FGF较对照组呈降低趋势。[结论]温阳通窍中药复方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确有抑制作用,该作用或许与肿瘤组织中SDF-1、CTGF、b FGF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化疗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4只脑胶质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组、静脉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静脉组)及颈动脉(动脉组)给予化疗药物VM-26,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肿瘤体积和生存期;给予不同途径治疗1周后处死大鼠,采用PCR法观察大鼠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肿瘤细胞中PCNA的阳性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动脉组大鼠经治疗后肿瘤生长速度最慢,静脉组其次,对照组最快,动脉组大鼠肿瘤体积小于静脉和对照组(P<0.05),静脉组大鼠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组和静脉组大鼠生存期延长(P<0.05);动脉组大鼠生存期长于静脉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大鼠肿瘤组织中PCNA及TOPOⅡ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静脉组(P<0.05),静脉组大鼠肿瘤组织中PCNA及TOPOⅡ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组大鼠肿瘤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数低于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动脉组大鼠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灌注途径化疗使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能更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双氢青蒿素对人恶性脑胶质瘤U87细胞生长的作用. 方法 培养人恶性脑胶质瘤U87细胞,MTT法检测双氢青蒿素作用后U87 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生长的变化.结果 0.5、5.0、50 μmol/L双氢青蒿素均明显抑制U87细胞的生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药物作用后细胞密度明显降低. 结论 双氢青蒿素能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8.
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脑胶质瘤的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和药效学研究提供简便、经济、实用的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自制大鼠脑固定架,固定后,于脑靶点接种C6胶质瘤细胞。观察动物行为状态和生存期,并对脑肿瘤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动物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有的动物出现眶周出血,眼球突出,自身旋转,癫痫发作,偏瘫等症状,大约在2至3周内,动物大多死亡,病理解剖显示颅内肿瘤形成。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脑胶质瘤具有与人脑胶质瘤相似的特性,肿瘤形成时间短,存活期较稳定,可供脑胶质瘤基础理论、实验治疗和药效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参照有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构建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蒿甲醚对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抑瘤及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蒿甲醚是否在选择性地杀伤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的同时还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蒿甲醚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立体定位仪在48只SD大鼠大脑皮质层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1×106个/μL),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和实验组.在接种第3天后,实验组各组采用灌胃给药法连续给药10 d;于接种后的第20天解剖大鼠,经活体左心室灌注4%多聚甲醛,固定肿瘤的全脑标本.在大鼠脑部接种穿刺点做冠状切口,按垂直和水平方向测量肿瘤大小.肿瘤体积=a2bπ/6(a为肿瘤的短径,b为肿瘤的长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各组对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4.5%、61.0%、64.5%和69.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血管计数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实验组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体积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小.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口服蒿甲醚对SD大鼠脑部原位接种C6脑胶质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蒿甲醚抑制原位脑胶质瘤生长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透过血脑屏障抑制脑胶质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注射腺相关病毒血管抑素基因重组载体(AAV-AS),观察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皮下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制备大鼠胶质瘤模型,皮下注射AAV-AS,24天后取材,观察瘤重、肿瘤坏死率和血管计数,RTP-CR法检测AS转录。结果AAVAS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坏死明显,血管计数减少,RT-PCR法检测到AS转录。结论AAV-AS在大鼠体内可以表达,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苯乙酸(PA)对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胶质瘤C6细胞经PA诱导分化后,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PA 0(对照)、2.5和5.0 mmol•L-1分别作用C6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0.2、10.3±0.5和20.6±1.1;作用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0.3、24.9±0.7和42.0±1.7,随PA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细胞凋亡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C6细胞中,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75±0.022、0.21±0.019和0.149±0.004,PA 5.0 mmol•L-1作用72 h后表达水平分别为0.244±0.024、0.399±0.030和0.206±0.033。PA作用前后bcl-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PA对胶质瘤C6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PA诱导凋亡的机制与bax和caspase-3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银杏叶复方制剂对家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组和银杏复方治疗组,每组10只,治疗组家兔应用银杏叶复方制剂灌胃(10mL/kg),每天1次,共4周;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组家兔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实验组家兔均于再灌注30min后处死取材。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ICAM-1、P-selectin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ICAM-1、P-selectin表达升高,治疗组表达抑制,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P-selectin参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银杏叶复方制剂能够明显减少其表达,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氯丙咪嗪促进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228、114、57、28.5、14.25 μmol/L)的氯丙咪嗪对U25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选取57、28.5 μmol/L浓度组进行台盼蓝染色、细胞凋亡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中转位分子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 TSPO)的表达,2′, 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荧光素酶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 氯丙咪嗪组细胞死亡率及凋亡率明显增加,且一定范围内与药物浓度相关;与对照组相比,氯丙咪嗪组TSPO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活性氧生成明显增加,而细胞内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 氯丙咪嗪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TSPO的表达及活性氧水平,降低ATP含量而促进U25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StudyonImmunasuppressiveEffectsotBerbamineandItsMechanismStudyonImmunasuppressiveEffectsotBerbamineandItsMechanismLUOChonW-n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MZ)联合二甲双胍(MET)对体外胶质瘤干细胞(GSCs)的清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人胶质瘤U87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GSCs。收集GSCs,以对照液、不同浓度TMZ、MET和TMZ+MET作用细胞,分为对照组、TMZ组、MET组和TMZ+MET组。显微镜下计数各组二次神经球的数量;CCK-8法检测各组GSCs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和Annexin-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GSCs各细胞周期百分比和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MZ+MET组二次神经球数量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减少;与TMZ和MET组比较,TMZ+EMT组二次神经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TMZ和MET组GSCs增殖抑制率升高;TMZ+MET组GSCs增殖抑制率高于TMZ或MET组,联合指数(CI)小于1。流式细胞术,与TMZ和MET组比较,TMZ+MET组G2/M期GSCs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TMZ+MET组GSCs凋亡率明显高于TMZ和MET组(P<0.05)。结论:TMZ联合MET在体外能抑制GSCs的连续自我更新能力并清除GSCs,其机制可能与阻滞GSCs细胞周期进展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毒素脂多糖(LPS)对胃粘膜上皮细胞RGM-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吲哚美辛,以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来反映细胞受损情况。采用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OX-1、COX-2的表达情况并用放免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低浓度的吲哚美辛即可引起RGM-1细胞受损并且呈量效关系,LPS可以明显减轻这一作用(P<0.05);Westernblot分析发现LPS可以诱导COX-2的表达;放免结果表明LPS作用后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增加(P<0.05)。结论LPS对RGM-1细胞株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刺激COX-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前列地尔治疗组(DM+Alp组)、缬沙坦治疗组(DM+Val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连续喂养8周后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mg/kg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各组大鼠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措施。12周后检测心功能;计算心脏指数fH/B)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eular mass index, LVMI);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情况,Proplus6.0图像分析系统测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氯胺T法测定心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代表心肌胶原总含量;Elisa试剂盒测定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 β1)的浓度;Western—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1、Smad2、p-Smad2、Smad7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功能状态差,H/B、LYMI、CVF及心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血液中AngⅡ、TGF-β1的浓度亦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内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mad7的表达量则明显下降(P〈0.01);前列地尔和缬沙坦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减弱心肌组织内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乌拉坦诱导的肺癌小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美国癌症研究所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每组20只。模型组、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腹腔注射乌拉坦600 mg·kg-1,每周1次,持续10周,建立肺癌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当天,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分别给予AS-Ⅳ12.5、25.0、50.0 mg·kg-1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9周。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自主活动次数,每2周1次。各组小鼠乙醚麻醉后脱臼处死,取肺组织,计算肺癌发生率和肺肿瘤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第1、3周,5组小鼠体质量和自主活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后第5~19周,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从第5、7、11周开始高于模型组(P <0.05)。造模后第5~19周,模型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从第11周开始多于模型组(P <0.05),低剂量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从第13周开始高于模型组(P <0.05)。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癌发生率和肺肿瘤数低于模型组(P <0.05),中剂量AS-Ⅳ组、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癌发生率和肺肿瘤数低于低剂量AS-Ⅳ组(P <0.05),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癌发生率和肺肿瘤数低于中剂量AS-Ⅳ组(P <0.05)。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形态正常,无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肺组织被大量肿瘤细胞浸润,出现明显瘤区,失去原有肺组织形态;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结构基本清晰,较少出现细胞核密集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血清中CEA和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血清中CEA和CA125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5),中剂量AS-Ⅳ组、高剂量AS-Ⅳ组小鼠血清中CEA和CA125水平低于低剂量AS-Ⅳ组(P <0.05),高剂量AS-Ⅳ组小鼠血清中CEA和CA125水平低于中剂量AS-Ⅳ组(P <0.05)。模型组、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0.05),中剂量AS-Ⅳ组、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低剂量AS-Ⅳ组(P <0.05),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中剂量AS-Ⅳ组(P <0.05)。模型组、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低剂量AS-Ⅳ组、中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0.05),中剂量AS-Ⅳ组、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低剂量AS-Ⅳ组(P <0.05),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中剂量AS-Ⅳ组(P <0.05),高剂量AS-Ⅳ组小鼠肺组织中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高剂量AS-Ⅳ组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Wnt-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S-Ⅳ可显著抑制乌拉坦诱导的小鼠肺癌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Wnt-1、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及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对离体大鼠膀胱颈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及其可能途径.方法 取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 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西地那非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L-NAME)+ 西地那非组、1H-[1,2,4]恶二唑[4,3-a]喹喔啉-1-酮(ODQ)+西地那非组、锌原卟啉(ZnPP)+ 西地那非组.取其膀胱颈平滑肌组织,用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西地那非溶液、L-NAME+ 不同浓度西地那非溶液、ODQ +不同浓度西地那非溶液、ZnPP+ 不同浓度西地那非溶液,观察膀胱颈平滑肌的舒张变化.结果 西地那非呈浓度依赖性舒张效应,最大舒张效应(Emax)达(91.753±2.457)%,舒张效应达50%时所需药物浓度(IC50)为(6.150±0.784)×10-7mol/L.与西地那非组比较,其他3组大鼠Emax 均显著下降,IC50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NAME+ 西地那非组及ZnPP+ 西地那非组Emax 均明显高于ODQ+ 西地那非组,IC50均明显低于ODQ+ 西地那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西地那非呈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能被L-NAME、ODQ、ZnPP 阻断,该舒张作用可能与NO-cGMP 途径和CO-cGMP 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