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近期治疗效果并探讨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 2012年3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骨折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8~50岁,平均39岁,均采用锚钉技术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34个月),并采用陆氏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1例中优9例,良2例,疗效满意.[结论]采用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9~70(44.00±15.24)岁。均采用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2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8~46(30.86±8.00)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ROM为(130.82±4.69)°,健侧膝关节ROM为(133.23±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Bostman评分(28.45±1.41)分,优18例,良4例。结论:改良锚钉置入角度和应用双滑轮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施林军  吴聪聪 《中国骨伤》2023,36(3):247-250
目的:探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15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68(42.4±9.6)岁。患者伤后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均行膝关节X线和CT检查,明确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定期拍摄膝关节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Insall-Salvati指数,记录关节活动度,并采用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11.4±4.2)个月,无明显膝前痛病例。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为105°~140°(128.5±12.8)°,Insall-Salvati指数为0.79~1.12 (0.92±0.18)。X线片提示髌骨均骨性愈合,未见锚钉脱落、断裂及骨折块移位等情况。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7.85±2.06)分,优13例,良2例。结论:双滑轮技术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复位固定可靠,术后患者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张力带钢丝联合可吸收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08诊治的34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采用环形+8字形钢丝张力带联合可吸收带线锚钉内固定。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Bostman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6~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随访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术后即刻Insall-Salvati指数为0.97±0.09,术后6周InsallSalvati指数为0.97±0.06,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30.2±4.3)°。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为(28.8±1.1)分,其中优29例,良5例。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联合可吸收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操作简便,骨折端固定牢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以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35例(A组)采用钢丝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术式,25例(B组)采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术式。术后定期随访,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Bostman评分表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35例中28例获得随访,B组25例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91±0.56)个月。两组间性别、年龄、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A组(130.35±7.19)°,B组(133.69±7.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stman评分:A组平均得分(24.25±3.21)分,优1 5例,良1 0例,差3例,优良率8 9.2 9%;B组平均得分(28.35±2.21)分,优20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带线锚钉与传统钢丝张力带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回顾性分两组,锚钉组26例,采用缝线锚钉固定治疗,钢丝组20例,采用传统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锚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显著低于钢丝组(P<0.05),术后膝功能恢复显著优于钢丝固定组(P=0.03)。结论:带线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不需二次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锚钉结合Krackow-Bunnell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例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髌骨下极骨折近端拧入2枚锚钉.髌腱两侧采用Krackow缝合,中间采用Bunnell缝合.术后6个月了解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Insall-Salvati法测髌骨高度.结果 14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无锚钉松动或拔出,无伸膝受限;1例屈膝受限10°.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86 ~ 91(89.3±3.2)分,Insall-Salvati比值为0.9~1.1(0.98 ±0.09).结论 应用锚钉结合Krackow-Bunnell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满意,能够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同时避免二次手术取内置入物,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上下极撕脱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21例髌骨上下极撕脱骨折,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X线检查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21例全部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良好,术后Boatman评分:优19例,良2例.结论 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上下极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无需二次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骨折块小、修复髌腱起点困难等特点,临床如何处理粉碎性骨折块及重建髌韧带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6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42.5岁。患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严重,均无法用克氏针及拉力螺钉固定,术中切除粉碎性骨折块,两枚可吸收带线锚钉依次垂直于髌骨下极,沿骨横截面中轴三等分点拧入,Kessler法缝合髌腱起点,膝关节屈曲90°位8字钢丝减张带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26例中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0±0.3)分,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Lysholm评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结论: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10±1.18)周。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无切口感染、锚钉松动、神经损伤、骨折再移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100%。结论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