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52/347(43.8%),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80/152(52.6%),颅外动脉21/152(13.8%),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51/152(33.6%),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s=0.156,P<0.05),脑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349例(68.16%)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736支,其中单支血管受累163例,多支血管受累186例.颅外血管病变135例(38.68%),颅内血管病变154例(44.13%),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60例(17.19%).颅内血管发病率稍高于颅外血管病变.②前循环血管受累156例(44.69%),后循环血管受累51例(14.61%),前后循环血管并存受累142例(40.70%).③中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病变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后循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④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颅内、颅外、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P<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段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段,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外动脉段及后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总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4.
李江  李红燕  朱沂 《新疆医学》2011,41(4):31-3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十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3例,将其中7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2~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77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22.08%)与颅外动脉(35.06%)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动脉狭窄部位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维吾尔族。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低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及种族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脑动脉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8例经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无脑动脉狭窄组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率(5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35.12%),比较脑动脉存在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GLU、TG、TC、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脑动脉狭窄均相关,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狭窄动脉分布特征。方法: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比例达39.81%,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同时大脑中动脉闭塞(13支,35.14%)的发生率也最高。结论:大脑中动脉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责任血管,早期对其筛查和干预利于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并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颅内、外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有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按血管狭窄累及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对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率、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4.4%(135/16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9/135)、15.6%(21/135)和40.7%(55/135).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11)岁,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65±12)岁]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65±11)岁,P值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2.543,95% CI为1.011~6.352,P=0.047)、糖尿病(OR=4.133,95% CI为1.158~14.740,P=0.029)是动脉狭窄-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动脉狭窄(CAS)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ICVD患者200例进行检测,根据CAS部位分为单独颅内动脉狭窄(A组)、单独颅外动脉狭窄(B组)、颅内外动脉狭窄(C组)3组,比较3组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0例ICVD患者中CAS患者72例(36.0%),其中A组30例(41.7%),B组15例(20.8%),C组27例(37.5%) A组年龄明显低于B、C组(P<0.05)。C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ICVD患者CAS的分布具有年龄差异,Fib是颅内外并发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温州地区居民中医体质调查,以了解该地区居民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基本的原则。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及评判体质。结果:温州地区居民的体质类型构成比较,前5位排列依次为:平和质(639)、兼夹质(253)、阳虚质(148)、气虚质(86)、阴虚质(70)。除了平和质,男性以阳虚、阴虚、气虚质为主;女性以阳虚、阴虚、气郁质为主。从横向看各年龄段中体质类型的分布,仍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为多。从纵向看各种体质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看,各种体质不会随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倾向。结论:温州地区居民体质偏颇多为平和质、兼夹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下降,特别是"免疫衰老"非常明显~[1],从而容易导致各种感染、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生。体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阳虚体质为偏颇体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2],与平和体质老年人比较,阳虚质老年人普遍存在早衰、内分泌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表现[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可以有效纠正阳虚证候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生脉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与2种输液配伍,在室温条件下放置5 h,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的人参皂苷Rg1含量,并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形状,测定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生脉注射液与2种输液配伍后,其外观无显著性改变;配伍后注射液中的微粒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多;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1 h后人参皂苷Rg1含量明显下降,与0.9%NS 250 ml注射液配伍5 h内人参皂苷Rg1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与5%葡萄糖注射液相比,生脉注射液在0.9%NS注射液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适合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温州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状况。方法:分析浙南地区1984~1999年的十五年间经肾活检诊断的肾小球疾病(资料完整者)1014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1993~1999年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的分布状况。结果:1014例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1.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6.0%。二者高发年龄段均为15~24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1.5: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1:1.5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1993~1999年5月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以IgA肾病(IgAN)最常见,占36.5%;经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LN)最常见,占48.8%。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温州地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15.
251例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体质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并分析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方法调查对象为上海市杨浦区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抽样调查,现场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对该区睡眠障碍的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调查。结果睡眠障碍患者与正常中老年人的偏颇体质分布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较易具有偏颇体质的倾向;偏颇体质中虚性体质较多,其中气虚质、阳虚质最多。从性别上看,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女性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比例较男性高。结论气虚质、阳虚质人较易发生睡眠障碍,可以针对体质类型为临床治疗睡眠障碍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兼夹体质在人群中分布广泛,由于兼夹体质的复杂性特点,辨识处理与干预调体存在一定困难,这是当前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难点所在。本文对兼夹体质的辨识处理方式提出开发辅助分析量表的构想,考虑在现有体质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分析,将兼夹体质纳入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子型;同时,对兼夹体质的干预调体提出主次平衡的互补模式、冲突兼顾的制约模式、正气为本的渐进模式,为兼夹体质的辨识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12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6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结果 6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5月,平均16.3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根据影像学Matta法和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优48例,良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8.7%.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发血流动力学不稳的患者宜尽早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骨盆,病情平稳后根据情况选择内固定治疗.早期及时的复苏、序贯合理的固定技术以及循序渐进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是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尤其是对AFP阴性及肿块较小的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20例肝癌、32例肝硬化病人,通过ELISA法检测标本GPC3值,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标本AFP值,肝癌组根据肿块大小分为4组(<3 cm、3~5 cm、5 ~10 cm和>10 cm)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1)肝癌组GPC3值为(22.014±36.930) ng/mL,肝硬化组GPC3值为(8.590±8.171)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肝癌肿块<3 cm组GPC3和AFP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和71.43%,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癌肿块3 ~5 cm、5~10 cm、>10 cm组的GPC3的阳性率低于AFP,二者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3) 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GPC3的阳性率为75%.结论 GPC3作为新兴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对AFP阴性和小肿块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较大,GPC3与AFP联合检测更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温州地区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用药现状,为有效开展该类人群的药学监护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温州地区3家市级医院的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202例,包括117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56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29例帕金森病痴呆(P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患者,通过查阅病历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品种、使用频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老年期痴呆患者药学监护的选择情况。结果 3组患者性别、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合并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adrenergic reuptake inhibitor,SNaRI)类抗抑郁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类(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s,NaSSAs)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率高于VD、PDD患者;VD患者使用营养脑神经药物的使用率高于AD、PDD患者;PDD患者使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使用率高于AD、VD患者。119例老年期痴呆患者联合使用3~4种药物,50例患者联合使用超过5种药物,33例患者联合使用1~2种药物。结论 不同类型的痴呆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不一,药学监护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症状,临床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20.
痰湿体质和酸性体质的相关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从中医学痰湿体质角度入手,讨论两者的临床特点与易患疾病,及其相关性,为运用中医中药理论预防和改善酸性体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