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并探究自尊与社交焦虑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在校本科生663人,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焦虑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间起中介作用,而自尊和社交焦虑在两者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助于缓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可通过提升自尊和减少社交焦虑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留守初中生自我表露、自我概念清晰性、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SDI)、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CC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33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留守初中生的自我表露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21,P0.01);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r=-0.24,P0.01;r=-0.40,P0.01);(2)留守初中生的自我表露通过两条中介间接预测其抑郁水平: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自我表露和抑郁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全国七省市1459例中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BPSQM)、自尊量表(SES)、简式负向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向评价恐惧量表(FPES)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分别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自尊、负向评价恐惧、正向评价恐惧和社会焦虑水平进行测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Bootstrap法对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相关分析显示,BPSQM得分与SES得分正相关(r=0.52,P0.01)、与BFNES、FPES、SAD得分(r=-0.19--0.34,Ps0.01)负相关(r=-0.34,P0.01);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表明,SES得分在BPSQM得分与SAD得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SES得分和BFNES得分在BPSQM与SAD得分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SES得分和FPES得分在BPSQM得分与SAD得分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模型拟合指数良好。结论:中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自尊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体监视量表、外表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高校随机抽取的400名大学本科生(男生148人、女生252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1),大学生自尊与外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自我客体化可正向预测外表焦虑(β=0.28,P0.001),自我客体化可负向预测自尊(β=-0.13,P0.01);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43(P0.05),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06,0.09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36%。结论:大学生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亲家庭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其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018年9月-2018年12月在上海某区5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单亲家庭157名2~5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不同学校小学生在三方面的程度上有显著差异(χ~2=14.826,19.443,31.035;P0.05);性别对自我意识程度高低有显著性差异(χ~2=6.392,P0.05),且焦虑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t=2.783,P0.05);是否独子在社交焦虑程度(χ~2=6.225,P0.05)及得分(t=2.133,P0.05)上均有显著性差异;(2)自我意识各维度与儿童社交焦虑(r=-0.504,P0.01)及各因子(r=-0.486,-0.236;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儿童社会期望与儿童社交焦虑(r=-0.340,P0.01)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93,-0.179;P0.05),与自我意识除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社交焦虑和儿童自我意识合群因子是儿童社会期望的影响因素(P0.01);社会期望在合群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单亲家庭小学生自我意识、社会期望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密切,社会期望受合群因子、社交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宏观层面的风险性因素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层面保护性因素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问卷和自尊量表(SES)收集了692名大学生数据,使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男女生在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相对剥夺感、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t=1.981,5.202,5.302;P0.05);高低年级报告的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总分、遗漏焦虑上差异显著(t=2.556,3.015;P0.05);城镇与农村大学生报告的遗漏焦虑、认知失败、负罪感以及相对剥夺感差异显著(t=-2.061,-3.615,-2.721,3.658;P0.01);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相对剥夺感和自尊在父母最高学历上差异显著;②相对剥夺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呈正相关(r=0.453,P0.01);自尊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呈负相关(r=-0.287,P0.01);相对剥夺感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529,P0.01);③结构方程检验表明,自尊在相对剥夺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21。结论: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提高个体自尊水平从而降低相对剥夺感的消极影响,减少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与自尊间的关系,为哈萨克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新疆4所高校随机抽取1006名哈萨克族大学生采用自我接纳问卷、自尊量表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大学男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得分高于女生,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t=3.569,4.267;P0.01)。社交苦恼、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总分男生均低于女生,并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t=-2.162,-2.258,-2.417;P0.01)。城市哈萨克族大学生自尊得分低于农村学生,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总分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得分,并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8.49,-2.58;P0.05)。年级方面除了自尊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外(t=10.99,P0.01),其他方面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大学生自我接纳与自尊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3,P0.01);社交苦恼和社交焦虑总分与社交回避呈现正相关关系(r=0.692,0.918;P0.01)。回归方程显示,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总分及各维度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哈萨克族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自尊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自尊在社交焦虑和自我接纳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并检验自尊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量表(SES)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SRESE)、外化行为问题量表(EPBS)对1108名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青少年EPBS得分与IPPA、SES和SRESE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2,-0.25,-0.25;P0.001);IPPA得分与SES和SRESE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4,0.40;P0.001);SES和SRESE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自尊(效应值=-0.06;95%CI=[-0.09,-0.029])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效应值=-0.03;95%CI=[-0.065,-0.009])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均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自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0.02;95%CI=[-0.042,-0.006])。结论:安全的同伴依恋可缓解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这一效应可通过自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拒绝敏感性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交往焦虑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拒绝敏感性(r=-0.42,P0.001)、社交焦虑(r=-0.66,P0.001)及网络成瘾(r=-0.64,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拒绝敏感性(r=0.59,P0.001)、网络成瘾(r=0.43,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拒绝敏感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01);②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t=-22.60,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11,P0.05);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t=15.35,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显著(t=7.90,P0.001);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2.87,P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1.84,P0.05)。结论:拒绝敏感性、自我控制、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社交焦虑在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拒绝敏感性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条和后半条路径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交往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北京市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在户籍方面存在差异(t=-3.006,P0.05),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在户籍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789,-4.374;P0.001)。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9,P0.01);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571,P0.01)。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64%。结论: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手机成瘾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尊、羞怯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武汉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中各选取1个班级,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男340人,女306人;平均年龄(15±2)岁],采用母亲教养方式与维度量表(青少年版)(PSDQ)、自尊量表(SES)和羞怯量表(SS)对其母亲教养方式、自尊水平及羞怯水平进行评估。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对青少年自尊在母亲教养方式与羞怯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PSDQ权威教养得分与SES得分呈正相关(r=0.37),与SS得分呈负相关(r=-0.31);PSDQ专制教养、纵容教养得分均与SES得分呈负相关(r=-0.34、-0.21),与SS得分呈正相关(r=0.28、0.24);SES得分与SS得分呈负相关(r=-0.55),均P0.01。青少年自尊在权威教养、专制教养和纵容教养与羞怯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12、0.12、0.09,Ps0.05)。结论:青少年自尊在权威教养、专制教养以及纵容教养与羞怯的关系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70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社会比较倾向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和抑郁两两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与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社交网站使用并不直接影响抑郁,但存在三条间接路径:社会网站使用通过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社会网站使用通过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抑郁;社会网站使用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抑郁。结论: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依恋模式对自尊水平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价量表、自尊量表,对220名留守儿童及8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3.18,-2.36;P0.05),自尊量表得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45,3.22,3.52,2.82;P0.05);②留守儿童依恋回避与自尊水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负性相关(r=-0.23,-0.29,-0.35;P0.05),自尊水平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r=0.31,0.30;P0.05);③留守儿童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在留守儿童依恋回避和自尊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具有不安全依恋、低自尊及社会支持欠缺的特征,留守儿童依恋模式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对自尊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13~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χ2=2120.68,△d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并考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纵向问卷研究形式,采用方便取样收集数据,时间点1收集了241份数据,间隔2个月后的时间点2收集了168份数据,匹配样本为118份。两次数据收集采用的量表包括: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结果: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与拥有意义感得分呈正相关(r=0.33,P0.01),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正相关(r=0.37,P0.01)。以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为预测变量,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得分作为中介变量,拥有意义感得分及主观幸福感得分作为结果变量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均拟合良好,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得分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与拥有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得分间起纵向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正向预测拥有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表达、自我概念清晰性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表达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529名在校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2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4~6年级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某城镇小学4~6年级385名在校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采用自尊量表(SE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孤独量表(CLS)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及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481,0.400,0.378;P均0.01),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00,P0.01);2自尊在害怕否定评价和孤独感间起到了中介调节作用。结论:自尊可以部分调节4~6年级小学生在体验到社交焦虑时产生孤独感后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极表征和人际不安感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间接效应。方法: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消极表征分量表、人际不安感分量表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1名高中生。结果:父母冲突的3个维度与社交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冲突频率r=0.13,P0.01;冲突不解r=0.13,P0.01;冲突强度r=0.12,P0.01);消极表征和人际不安感在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间接作用。结论:父母冲突不仅对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存在直接影响,而且通过造成消极表征和人际不安感而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和自尊量表对4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线上积极反馈、自尊与真实自我呈现(r=0.41,0.54;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自我呈现(r=-0.37,-0.36;P0.001)呈显著负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自尊(r=0.46;P0.001)呈显著正相关;(2)线上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自尊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6,Bootstrap 95%CI为[-0.10,-0.03]),线上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呈现和自尊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8,Bootstrap 95%CI为[0.05,0.12])。具体来说,线上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呈现与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与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影响大学生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