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BPV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26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将患者分为杓形组、非杓形组和反杓形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评估BPV。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三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24 h动态BPV、LVMI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颈动脉IMT与BPV各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杓形组比较,非杓形组和反杓形组LVMI明显增高(P<0.05],且反杓形组LVMI明显高于非杓形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颈动脉IMT与24 hSBPCV及nSBPCV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4和0.51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血压病程、dSBPCV和nSBPCV有关(OR分别为1.077、0.090、1.011、1.181及1.132)。结论 SBPBPV变化越大,颈动脉IMT增加越明显,发生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病房和/或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首次确诊尚未服药或已确诊但已自行停用降压药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287例,同时纳入55名正常血压的健康体检者...  相似文献   

3.
血压变异性(BPV)是人类血压(BP)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是反映一段时间内BP波动的指标。BP的异常波动,BPV增大可导致心、脑、肾及颈动脉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并对总体预后产生影响。认识BPV及其靶器官损害,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该文对BPV的分析和监测方法,以及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患者平时平均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同时平均血压也是高血压诊治的重要依据,并且当前的主要临床指南也支持降低平均血压可以减少靶器官损害这一观点。但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血压波动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血压变异性是靶器官损害的有效预测因素,且独立于平均压之外。  相似文献   

5.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静息及应激状况下短时血压监测,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并测定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24h尿微量蛋白(MAU)。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增大,静息及心算时的短时血压变异也增大;LVMI,MAU与长时血压变异显著相关,但与各状态下短时血压变异不相关。结论提示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长时血压变异可能与某些靶器官(心、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病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85例4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1)血压变异性并不是随着病期无限制的增大,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SSD)大于I期(P<0.01),Ⅲ期并不大于Ⅱ期;(2)舒张压变异性(DSD)各期之间无差别(P<0.05);(3)高血压病Ⅲ期的患者,多数昼夜节律性消失,血压形态呈非勺型,均伴随靶器官损害(TO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门诊患者11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NT)和白大衣高血压组(WCH)。其中白大衣高血压组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程度分为:白大衣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低组(WCH-L),白大衣高血压血压变异性高组(WCH-H)。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二尖瓣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比值(Em/Am),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1)NT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21.87%,7例/32例)、颈动脉损害的检出率(18.75%,6例/32例)与WCH-L组(31.11%,14例/45例;22.22%,10例/45例)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0.711);(2)WCH-H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52.38%,22例/42例)、颈动脉损害的检出率(42.85%,18例/42例)明显高于NT组(P=0.008、0.028)和WCH-L组(P=0.044、0.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变异性较大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病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85例4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1)血压变异性并不是随着病期无限制的增大,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SSD)大于Ⅰ期(P<0.01),Ⅲ期并不大于Ⅱ期;(2)舒张压变异性(DSD)各期之间无差别((P<0.05);(3)高血压病Ⅲ期的患者,多数昼夜节律性消失,血压形态呈非勺型,均伴随靶器官损害(TOD)。  相似文献   

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8):772-775
目的观察家庭血压监测(HBPM)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建档管理的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 100例,根据完全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 0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模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HBPM,观察两组患者预后,随访时间为18个月,两组各有50例患者失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物依从性为优的比例增高(51.4%比19.0%,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124.5±10.5)比(129.8±11.6) mm Hg,P0.01]、舒张压明显下降[(84.6±8.6)比(88.6±9.0) mm Hg,P0.01];血压控制达标率增高(83.4%比76.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1.40±0.30)比(1.48±0.32)mm,P0.01]。观察组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3%比8.8%,P0.01)。结论HBPM有利于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改善血压控制,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其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入选231例40~65岁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为初次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或经询问病史已停用所有降压药物>2周).其中单纯高血压组119例(A组),其中男69例,女50例;高血压合并脂代谢异常组112例(B组,3个月内均未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其中男66例,女46例.两组均询问饮酒史、吸烟史,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程、诊所血压(CBP),并计算体质量指数.测量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入选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BPV长时变异指标,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血脂异常对高血压患者BPV的影响.结果 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组B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高血压组BPV增大.提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联合干预治疗对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评价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例正常人及43例高血压病患者按临床分期进行了24小时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Ⅲ期组24小时、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系数(CV)均显著大于Ⅱ期组和I期组(P<0.05),Ⅱ期组的24小时、日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夜间的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系数亦显著大于1期组(P<0.05);血压变异度(SD)Ⅲ期组24小时、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Ⅱ期组24小时收缩压、日间收缩压明显高于I期组(P<0.05)。高血压病Ⅲ期、Ⅱ期组的血压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血压变异度Ⅲ期组以及Ⅱ期组的24小时收缩压、日间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I期组的血压变异系数及血压变异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靶器官损害加重,血压变异性亦增大,血压变异系数不受降压药物治疗的影响,应用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变异系数对评价靶器官的损害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33例老年人群临床资料,分为高血压组98例和对照组3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标准差代表BPV的值。根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的第50百分位数将高血压组分为昼间高BPV组48例和昼间低BPV组50例,比较2组的危险因素、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微量白蛋白尿。结果高血压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昼间高BPV组IMT、LVMI明显高于昼间低BPV组[(1.09±0.44)mm vs(0.94±0.17)mm,P<0.05;(239.97±52.87)g/m~2 vs(208.41±46.10)g/m~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昼间收缩压变异性与颈总动脉IMT、LVMI独立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BPV较高,昼间收缩压变异性是颈总动脉IMT增厚和左心室肥厚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压变异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波动程度,其反映自主神经对血管调节的动态平衡。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都会引起血压变异性增大,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稳定血压变异性,成为临床上预防、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9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9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Cr)、空腹血糖(FBG)等生物化学指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测量,计算机自动计算各指标。比较三组一般情况、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HbA1c、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血脂、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低于高血压组(P0.05)。三组SBP、DBP、SSD、dSSD、nSSD、sCV、d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高于高血压组(P0.05),三组DSD、dDSD、n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与SDNN、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呈负相关。结论与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明显,随访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压监测和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得到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24h动态血压平均水平以及血压负荷都和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动态血压监测比偶测血压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的心、脑、肾等病变。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近年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短期血压变异性(BPV)增高与靶器官损伤(TOD)、不良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而国内相似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短期BPV与亚临床TO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资料证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呈显著相关性,但确切机理尚不清楚。[刘国仗,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3]心率变异性(HRV)可反映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活动紧张性和均衡性变化,它的降低是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病房住院,既往未治疗或已停止降压药物治疗4周以上,且同时完善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60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析其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根据晨峰血压水平是否超过28.67 mmHg(所有患者晨峰血压水平的最高四分位水平)分为晨峰血压增高组(44例)和非晨峰血压增高组(116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非晨峰血压增高组相比,晨峰血压增高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增大,这4个血压变异性指标与晨峰血压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5、0.315、0.316和0.286(均为P0.001);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校正了24 h收缩压水平、日间收缩压水平和血压节律等影响晨峰血压的因素后,除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晨峰血压的相关性消失外,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与晨峰血压的相关性仍显著存在,OR值分别为2.43(1.06~5.59)、2.23(1.16~4.30)、1.32(1.06~1.64)。结论对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下降程度、24 h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均与晨峰血压明显相关。与舒张压变异性相比,收缩压变异性与晨峰血压的相关性更强。24 h收缩压水平、日间收缩压水平和晨峰心率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晨峰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