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与直接PCI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STEMI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组和直接PCI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 IRA) 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住院期间死亡率及1 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后早期PCI组共纳入32例患者,直接PCI组共纳入37例患者。术前溶栓后早期介入组血管开通率87.5%(18.7%TIMI Ⅱ级, 68.8%TIMI Ⅲ 级血流), 直接PCI组为18.9%(10.8%为TIMI Ⅱ级血流, 8.1%TIMI Ⅲ 级血流)(P <0.001)。两组PCI术后血流再通率相似, 分别为90.6%、89.8 %(P=0.653),但尿激酶原溶栓早期PCI组所用支架数更少。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在闭塞、急性型左心衰和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1月后随访LVEF、LVEDd、心源性死亡、再梗、脑卒中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相似文献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先进行静脉溶栓,然后在12h以内进行PCI,对38支梗死相关血管(IRA)成功置入支架41枚。选择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指标为再发的心血管事件。结果38例患者中36例(96.7%)获得PCI成功,造影示残余狭窄(4.58±2.45)%,前向血流TIMI3级。随访时间6~18个月,2组患者再发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静脉溶栓+PCI组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溶栓后PCI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再灌注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紧急转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外院行静脉溶栓后经绿色通道直接送至我院心导管室行紧急PCI术,观察转运途中的安全性、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术后即刻疗效及出院后短期随访效果。结果:溶栓后立即转诊至我院并紧急PCI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术,住院期间未见再发缺血事件,也未见明显出血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短期随访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具备抢救设备及医护人员陪同的条件下,外院STEMI患者溶栓后立即转诊实施紧急PCI术是安全的,且对患者有益,手术时间应在溶栓3h之后,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术后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溶栓后区域转运PCI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由基层非PCI医院转来且发病时间<24 h的STEMI患者,根据再灌注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溶栓后区域转运PCI组(n=96)和直接PCI组(n=206),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资料相关指标、主要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区域转运PCI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级比例较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基层转运至PCI医院时间有所延长,但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时间和患者支架置入比例显著下降,且患者术后LVEF改善显著优于直接PCI组患者[(53.50±7.24)vs.(57.65±8.50),P=0.032];两组住院期间MACCE[9(4.37%)vs. 8(8.69%),P=0.175]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2(0.98%)vs. 4(4.35%),P=0.07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溶栓后区域转运PCI模式在一... 相似文献
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坏死的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其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溶栓或介入治疗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达到血运重建,使心肌再灌注。然而溶栓与PCI在治疗时机和成功率各具优劣势,因此溶栓与PCI的结合成为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高出血风险使得溶栓后PCI饱受争议。于是,研究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克服PCI时间窗使更多患者收益的治疗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最为凶险的类型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指出,STEM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1]。现阶段STEMI再灌注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药物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相似文献
7.
8.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治,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益显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策略也不断更新.本文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应只是为获得TIMI 3级血流,而应是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通过上游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个体化正确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必要时延迟支架植入等手段,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非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76.00%、≥75%的严重狭窄率为53.00%,侧支循环率为36.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10.00%,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或栓塞、炎症、痉挛导致的冠脉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极易导致猝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通常认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意味着冠脉完全闭塞。早期积极进行再灌注,即溶栓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以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为目的,分析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120例STEMI患者,随机双盲将其分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早期应用组于术前30分钟给药,并维持至术后36~48小时。对术前罪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术后TIMI血流及心功能[术后即刻及术后3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利钠肽(BNP)]进行评价。对术后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随访。结果:早期应用组PCI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TIMI 0级32(53.3%)vs.46(76.7%),3级15(25.0%)vs.6(10.0%),P<0.05]。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慢血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功能显示,早期应用组LVEF及BNP较对照组明显改善[LVEF(58.63±6.78)vs.(51.72±8.34)%,P<0.05;BNP 145(80,290)vs.210(90,480)ng/L,P<0.05];术后30天两组LVEF及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MACE发生率早期应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3%vs.15%,P<0.05);术后30天(5%vs.23.3%,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早期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分级,及早恢复PCI术后心功能,减少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方唯一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5):200-202,20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内皮侵蚀合并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的完全中断。因此,再灌注治疗是STEMI综合治疗的基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EMI药物溶栓和直接经皮冠 相似文献
16.
邱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6)
近年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大多数是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美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中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超过60%,75岁或以上占37%。STEMI的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率.结果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率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 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 l.41~10.46)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对转运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绵阳市17家通过验收的胸痛救治单元在建设期间(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1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为胸痛救治单元组,以及去年同期(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1例急诊PCI患者为非胸痛救治单元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时间、转入-转出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结果 胸痛救治单元组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4.51±2.87)min比(29.41±10.23)min]、心电图确诊时间[(3.47±1.15)min比(10.25±4.55)min]、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时间[(4.84±2.11)min比(22.33±7.99)min]、转入-转出时间[(26.87±9.62)min比(102.27±21.23)min]和院内死亡率(4.23%比11.48%)均显著低于非胸痛救治单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胸痛救治单元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采取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式,以我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认证时间为划分时间点,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前组(206例),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后组(284例)。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STEMI患者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胸痛中心认证后组心电图(ECG)远程传输比例[122(43.0%)比62(30.1%),P=0.008]和绕行急诊科或CCU比例[117(41.2%)比64(31.1%),P=0.022]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增加,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ECG(FMC-to-ECG)[3(2,5)min比5(2,7)min,P<0.001]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胸痛中心认证后组ECG至确诊时间[(76.3±57.9)min比(92.0±65.8)min,P=0.040]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胸痛中心认证后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76.0(60.0,88.0)min比94.0(78.0,195.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96.1±67.3)min比(112.4±84.0)min,P=0.02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201(70.8%)比119(57.8%),P=0.003]和FMC-to-B<120 min达标率[180(63.4%)比101(49.0%),P=0.00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院内死亡率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有下降趋势[11(3.9%)比10(4.9%),P=0.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后较认证前显著缩短了STEMI救治时间,尤其是D-to-B时间,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